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30 18:42:24瀏覽4362|回應1|推薦14 | |
我們畏懼別人異樣的眼光、人言可畏的壓力;我們恐懼被排擠孤立,隔絕於群體之外;我們擔心幸福稍縱即逝、分手總是來得太快;我們害怕孤單寂寞,獨自面對一個人的老後……於是,恐懼逐漸吞噬心靈,原有的單純不再單純,快樂也不那麼快樂了。
昨晚看了一部德國導演法斯賓達執導的《恐懼吞噬心靈》( Ali: Fear Eats the Soul),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談「歧視」這件事。一個年逾六十的寡婦清潔工(德國白人),一個年輕力壯的外籍工人(摩洛哥黑人),無論年齡、種族、膚色、文化都大相逕庭。交淺言深的兩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心靈港灣,排除來自親人、朋友、鄰居的異樣眼光結為夫妻,但所有人都在背後訕笑等著看好戲,外界投射在這對老妻少夫身上的種種歧視、排擠、汙名化詆毀,讓原本以為的幸福產生了質變,在他們之間築起了高牆,終至承受不住而倒下。
令我大感驚喜的是編導法斯賓達,去年在金馬影展看了他的第一部長片《愛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晦澀、黑暗、冷冽到沒有溫度,有一點霧裡看花的茫然,但這部《恐懼吞噬心靈》劇本結構卻非常簡單,直線敘事一路進行,但他把所有想探討的議題(種族歧視、文化優越、強權弱勢、階級差異、族群鬥爭、傲慢偏見...的人性之惡)具體而微地寫進這對老妻少夫的矛盾與掙扎裡,許多細節鋪陳的非常好,手法平實而自然,沒有任何的煽情賣弄,用最簡單的故事批判最嚴肅的主題,極為深刻動人。
法斯賓達看待愛情與人性的角度是悲觀的,幸福從來不會長久,恐懼無所不在,就像片中這對老妻少夫和電影開場的引言:「幸福和快樂並非總是相隨」。在世人敵視的眼光之下,仍舊無法自身於群體之外,他們終究向命運妥協了。面對各種歧視、殘酷的現實只得被迫噤聲,施壓者與受虐者,構成了恐怖的共生關係。
以下這段法斯賓達的話,可說是這部電影的核心精神: 「唯有真正與自己合而為一的人,才不需要對恐懼感到恐懼;而唯有心無所懼的人,才能拋開價值論斷的去愛,因為所有人類努力的終極目標即是:以自己的方式,過自己的生活。」
歧視會殺人,也許一時死不了人,卻讓人成了活死人。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