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7 10:06:52瀏覽2170|回應0|推薦1 | |
釋迦牟尼佛 世尊的十種德號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三次) 欲修習佛隨念者,應憶念佛陀、世尊的十種或其中的一種功德: 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 “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者、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
以下將依巴厘語的構詞法,以及依節譯自《清淨道論》[ 流通本《清淨道論》略有誤譯之處。本文乃依巴厘語原典直接節譯。]、《普端嚴》等義注中的釋義,來對世尊的十種德號[ 若將第六“無上者”與第七“調禦丈夫”合而為一,則成九種德號。]進行解釋: 一、阿拉漢 巴厘語 arahant 的音譯。意為應當的,值得的,有資格者。 諸義注解釋“阿拉漢”有五種含義: 1.以已遠離(arakatta)一切煩惱故為araham; 2.以已殺煩惱敵故(arinam hatatta)為araham; 3.以已破輪回之輻故(aranam hatatta)為araham; 4.以有資格(arahatta)受資具等供養故為araham; 5.以對惡行已無隱秘故(papakarane rahabhavato)為araham。(Vm.1.125-130 / Pr.A.1) “阿拉漢”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以指一切的漏盡者 (khinasava,斷盡煩惱者),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 北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為“阿羅漢”,謂為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故上座部佛教弟子請勿將 arahant 訛略為北傳所謂的“阿羅漢”。] 二、正自覺者 對佛陀的尊稱,為巴厘語 sammasambuddha 的直譯。samma,意為正確地、圓滿地、不顛倒;sam,是指自己,即只是自己,無需他人引導而成的意思;buddha,即佛陀,意為覺悟者。正自覺者即正確地自己覺悟了一切法的人。 諸義注中說:“正確地、自己覺悟了一切諸法,故為‘正自覺者’。” (Samma samanca sabbadhammanam buddhatta pana sammasambuddho'ti.)(Vm.1.132 / Pr.A.1 / M.A.1.12 / A.A.1.170) [ 北傳佛教依梵語 samyak-sambuddha 音譯為三藐三菩提;意譯作正等覺者,正等正覺者,正遍知。如北傳《大智度論》卷二中說:“雲何名三藐三菩提?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 法。”其意謂:相對於外道之邪覺,小乘羅漢為正覺;相對於羅漢之偏覺,菩薩為等覺;相對於菩薩之分覺,佛為正等覺。] 三、明行具足 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 vijjacaranasampanna 的直譯,由vijja (明,知識,智慧) + carana (行,行為,德行) + sampanna (具足者,成就者)構成。 “因具足明與行,故為明行具足。”(Vijjahi pana caranena ca sampannatta vijjacaranasampanno.)(Vm.1.133 / Pr.A.1) 在此,“明”是指“三明”:宿住明、死生明和漏盡明;或“八明”:觀智、意所成神變及六神通。 “行”是指戒律儀、守護諸根、於食知節量、實行警寤、七種正法(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及四種色界禪那。 在此,世尊以明具足圓滿了一切知而住,以行具足而為大悲者。世尊因具足諸明與諸行,故名“明行具足”。 四、善至 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 sugata 的直譯,由su (善) + gata (已到,已去)構成。 “行於善美故,已至美妙處故,正行故,正語故,為善至。”(Sobhanagamanatta, sundaram thanam gatatta, samma gatatta, samma ca gadatta sugato.)(Vm.1.134 / Pr.A.1) 北傳佛教多作善逝。 五、世間解 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 lokavidu 的直譯,由loka (世間) + vidu (為vindati(知道)的完全式)構成。 “完全瞭解世間故,為世間解。”(Sabbathapi viditalokatta pana lokavidu.)(Vm.1.135 / Pr.A.1) 世尊依自性、依集、依滅、依滅之方便而完全知道、了知、通達世間,故名“世間解”;又完全知道行世間(sankharaloka)、有情世間(sattaloka)和空間世間(okasaloka)三種世間,故名“世間解”。 六、無上者 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 anuttara 的直譯,由na (無) + uttara (上,超過)構成。 “不存在有任何比自己的功德更殊勝者,沒有超過此者,為無上者。”(Attana pana gunehi visitthatarassa kassaci abhavato natthi etassa uttaro'ti anuttaro.)(Vm.1.138 / Pr.A.1) 七、調禦丈夫 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 purissadammasarathi 的意譯,由purissa (男人,丈夫) + damma (應調禦的,應受訓的) + sarathi (調禦者,駕馭者)構成。 “能調禦應受調禦的丈夫,為調禦丈夫。”(Purissadamme sareti'ti purissadammasarathi.)(Vm.1.139 / Pr.A.1) 或者也可將“無上者”與“調禦丈夫”合為一句,成為“無上調禦丈夫。”(anuttaro purissadamma sarathi) 八、天人導師 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 sattha devamanussanam 的直譯,由sattha (導師) + devanam (諸天) + manussanam (諸人)構成。即佛陀是能帶領諸天與諸人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Vm.1.140 / Pr.A.1) 九、佛陀 巴厘(梵)語 buddha 的古音譯。意為覺者,覺悟者。 “佛陀”有兩種含義: 1.以解脫究竟智覺悟了一切應了知者,稱為佛陀。 2.自己無需老師的指導而覺悟了四聖諦,也能教導其他有情覺悟者,稱為佛陀。 “凡有任何應了知者,皆以解脫究竟智覺悟了那一切,故為佛陀。或因為自己覺悟了四聖諦,也能令其他有情覺悟,以這些理由故為佛陀。”(Vm.1.141 / Pr.A.1) 十、世尊 巴厘(梵)語 bhagavant 的意譯。bhaga,意為祥瑞,吉祥,幸運;vant,意為具有,擁有。bhagavant直譯為“具祥瑞者”。[ 北傳音譯為“薄伽梵”。] 諸經律的義注採用語源學的方法解釋了bhagava的六種含義: 1.以具諸祥瑞(bhagyava'ti)故為bhagava; 2.以已破壞(bhaggava'ti)一切危險故為bhagava; 3.以有諸福德(bhaga assa santi'ti)故為bhagava; 4.以分別(vibhattava'ti)一切法故為bhagava; 5.以親近(bhattava'ti)諸上人法故為bhagava; 6.以已除去諸有(bhavesu vantagamano'ti)故為bhagava。(Vm.1.142-4 / Pr.A.1) 在巴厘聖典中,通常用 Bhagava 來尊稱佛陀。 以上是對世尊十種德號的簡略解釋。欲明瞭詳細解釋者,請直接閱讀巴厘語《清淨道論》等原典。 瑪欣德 尊者 編於緬甸帕奧禪林 2008年雨安居第一個誦戒日(2008-08-01)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