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鬼說魅慶鬼節(中) 瑪欣徳尊者
2013/09/23 21:32:06瀏覽1822|回應0|推薦1
如何回向功德給鬼? 死後投生為受他施活命鬼們也許會繼續徘徊在自己留戀的家人、親戚朋友的周圍。有時他們會示現給人看到,或者做出一些不尋常的怪象和聲響,這就是一般人所謂的“鬧鬼”了,而一般人首先生起的念頭就是感到害怕,想把鬼驅趕出去。這類鬼如此做其實除了希望能讓他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之外,也希望能討得一些食物與功德。通常人們會請道士施法驅鬼,或者請出家人誦念一些經文或護衛偈,但有時會演變成把他們驅趕出去,讓他們無家可歸,變成流浪鬼了。 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幫到這類鬼呢?由於這類鬼過去有一些善行作為阻礙業 來對抗鬼的令生業 ,能為他帶來一點快樂,不至於完全受痛苦。他們除了可以享用到別人祭拜的祭品之外,還可以生起隨喜功德之心。除了布施祭品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他們的名義來做一些善業如供養僧團四資具(衣、食、住、藥)、供養出家人午齋、供養佛塔舍利、助印宣揚正法的書、義捐慈善機構等等來幫助他們,不過一定要讓這些鬼(亡者)本身知道,而且該鬼並有生起歡喜心隨喜喚出:「Sādhu!Sādhu!Sādhu!」 這樣才能夠真正讓他們獲得利益,因為當心有生起隨喜 就是在造善業;如果只是默默以亡者(或者還在存活的人)的名義做善業而他們本身並不知道,這善業所產生的功德只是做者本身獲利而已,雖然以他們的名義來做布施供養,但他們並不知道而沒有生起隨喜心,這樣就不會為他們帶來任何利益。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在做善業如供養僧團之前後,務必要呼喚那個正在“鬧鬼”的鬼(即亡者)之姓名,並通知他這布施供養是以他的名義做的,再來就是為他講解供養僧團的種種殊勝利益並希望他能夠生起歡喜心隨喜一切功德。如果該鬼能聽到同時心也有起歡喜心並隨喜這份功德,那麼因為隨喜的善業(口業和意業)可能會讓他脫離鬼道往生善趣;即使他沒有脫離鬼道,也會因為此隨喜的善業而變成有大神力的鬼神,以改善他在鬼界的生活,也會得到其他鬼神的尊敬。因為對於我們充滿感激之心,或許也會成為我們的守護神。隨喜功德所帶來的效果強弱取決於他所生起善心的強弱,如果我們為他所做的功德不清淨(如以不如法得來的東西布施,或者布施給沒有戒德的人),那麼他雖然內心隨喜,但無法說出「薩度」、「善哉」、「做得好」等,沒有了口業的力量支持,只有意業的力量是不能夠產生很強的善報的。 上述的方法也管用在臨終者,一些家屬會在臨終者面前以他的名義布施僧團,並要請僧團為臨終者傳授三歸五戒、念誦一些經文和護衛經。如果臨終者的內心充滿著平靜、詳和、隨喜心時死亡,那麼這業力將會帶亡者投生到善趣。這些善行常在巴利經典中有提到,在南傳佛教的國家與地區也很盛行這類風俗。 在此提出一個依他信施活命鬼成功接收到功德而獲益的真實故事,這故事是帕奧禪師在2004年新年過後講經時提到的。在帕奧禪林的大供養日時會有來自緬甸各地的Sayadaw 到帕奧禪林。那時有一位來自仰光附近的Insein Sayadaw告訴帕奧禪師說:有一次他去了一位施主家接受居家應供,用齋完畢後在給信眾說法時,在座的一位女眾忽然坐立不安,左擺右晃,開始神識不清。接著這位女眾向Insein Sayadaw說她是他們其中的親戚,已經死去了,是一名肢解慘案的受害者。也許她對自己的色身存有貪愛與執著,她現在投生為一個沒有四肢的鬼。這時候Insein Sayadaw就很自然的為她傳授三皈五戒,當這女鬼念完三皈依之後,就很高興的向Insein Sayadaw說她的雙腳長出來了,可以正常的坐,不會跌倒了,接著念完五戒過後,她的雙手也長出來了。後來該女鬼的親戚買了一些掃帚供養緬甸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並把功德回向給她。過了不久,這女鬼向親屬托夢說她現在過得像天人一樣快樂。鬼討功德對那些平時有做善行的緬甸人來說是很平常不過的事,見鬼也並不是什麼不吉祥的事,這反而表示我們有功德才能夠與其他眾生分享。 每當在做完一件善行後立刻回向功德的力量是最強的,由於鬼道眾生的心智有限,他們是需要“新鮮”的功德才能生起更強的隨喜心。我們可以立刻念誦以下的巴利文回向: Idaṁ me ñātīnam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x3) 回向此功德予我的親人,願他們快樂!(三遍) 由於一般的依他施活命鬼是需要他人的功德過話,所以他們對功德的覺知很敏銳,只要一有人回向功德予他們,他們很快到來接受功德,沒有時間和距離性的。 還有一點須記得的是,凡是在一天或於過去所做的善業,無論是布施、持戒、禪修、恭敬、服務、聽聞佛法、弘揚正法、正直己見 ,可在一天結束前來個總回向功德給一切眾生,與所有的眾生分享這些功德。在長遠的輪回裏,已經有數之不清的家人、親人、親戚、朋友們投生到鬼界成為這類受他信施鬼了。有些鬼的壽命是很長的,雖然已經過了好多世,但他們依然還記得我們在過去曾經是他們的家人親戚,雖然在世的人早已經遺忘了。如果他們還在我們的周圍,毫無目標的漫遊、在吃著人們祭拜的祭品,並期待著親人朋友有想起他們,能為他們做些功德 ,那麼他們也會因為我們的回向功德、分享功德而感到欣慰說:“噢,我的親人們依然沒有忘記我.....我依然受了重視與尊敬......”,接著生起隨喜心受益,乃至脫離鬼道。 在佛陀時代還沒有各種各式的超度法會,當時的佛弟子們都是跟隨佛陀的教導以這些純樸又簡單的方式做功德,修十福業事來利益他們往生的親人。而且,這些做法都能為雙方,無論是亡者或是活者帶來現世和來世的利益,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燒冥紙給鬼有作用嗎? 談到為鬼做功德時,自然也會扯上焚燒紙箔的習俗。托“人死後變鬼”這種觀念,為死人燒錢已經形成了華人獨有的習俗。古代中國的富人在祭祖時有焚帛、綢緞給往生的祖先在陰間時享用的風俗,後來大約到了漢唐之世,人們為了儉省就慢慢改用紙來代替,一代一代流傳至今演變成紙錠、錫箔、冥票、元寶、信用卡,乃至於紮成壽衣、紙紫房子、銀行、汽車、飛機、電腦、手機、無線modem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冥物。 事實上,很多人不懂得做功德後回向給鬼道眾生,也或許他們的親人根本沒有什麼功德能夠讓他們隨喜的。雖然他們現在已經投生為鬼,但在過去世想要得到親人們的重視和關注的習氣還在,當沒有什麼功德的親人為他們燒一些東西時,雖然他們不能得到這些被燒掉的紙冥物,但他們也許會感到一些安慰的作用,覺得自己還受到親人重視,沒有被親人們遺忘。福建俚語說:“沒魚,蝦也好”,所以有鬼托夢給那些不懂得做功德的親人說要他們燒錢給他的事件也不時有所聞,其實不是鬼需要那些“錢”,而是需要得到那份關懷和重視。那麼,明白到這一點時,為何不做一些功德能夠讓投生為鬼的亡者感覺到自己仍然被尊重,同時又能得到隨喜功德的利益呢?焚燒紙箔不止是在燒‘血汗錢’,也造成空氣汙染,影響到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鬼道眾生也不會得到什麼被燒的東西,這種民間陋習對於亡者或活者兩方並不會帶來任何利益和果報。真正能夠從焚燒金銀紙中獲得利益的有情只有兩種,那就是在人道的造紙商以及賣金銀紙的商家而已,所以燒金銀紙給往生者的習俗,是一位有正信的佛弟子乃至有理智的人應當屏除的,因為這陋俗只是民間的一種迷信。 有許多老一輩人們的思想總是以為人死後會變鬼,所以在有生之前時常囑咐親人當他們死後要多祭拜他們喜歡的食物,多燒金銀錢和各種紙冥物以便能在陰間裏使用,結果許多人死後真的投生為鬼。很冤枉的是:鬼真的做了,但親人為他燒的東西卻根本無法得到,灰燼就只是灰燼,沒有什麼東西變出來給他們享用。他們只能依自己過去的善業為依靠,如果有善業就有得吃,沒有善業就整天餓著肚子。 沒有足夠善業的鬼也不容易生起隨喜功德的心,反而會起嗔心說:“嗚,我辛苦累積的財富既然被親人送給了別人......即使有智慧的親人們在為他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們也沒有得到任何隨喜功德的利益,反而造惡業。老實一句,幾乎所有的功德還是由活人所得,所以真正累積功德最劃算的時機是在一個人還在活者的時候,要幫一個已經死的人是相當艱難的,艱難是指功德若要成功傳給該逝者,條件是他必須在六道之中投生在鬼道,在眾多種類的鬼當中他必須是投生為比較好命的鬼,即能夠接受功德的依他施活命鬼,在眾多的依他施活命鬼當中,他必須知道親人正在回向功德給他,知道親人回向功德給他後,他必須有生起隨喜功德的心,唯有這樣,親人所做的功德才能傳達到該逝者那裏。 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要幫助已經死去的親人,我們只能抱有存在的可能性。對於剛剛去世的親人,我們更期望他能夠投生到善趣而非投生做鬼,雖然能幫助到該逝者的機會並不大,但我們應該要記得做功德後回向與分享功德永遠都是對的、有益的、能帶來幸福的,畢竟自己做的善業最終還是由自己所得,還有一些眾生都能夠分享,即使指定的逝者無法得到功德,但還有許多過去世投生在鬼道的親人可以得到,所以功德永遠不會白做的。 不過有些人就是那麼奇怪,明知燒冥紙不好但偏偏要做。對於那些不明事理的人們也許還算情有可原,但一些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也不容易屏除這種陋習,說什麼都已經燒了那麼多年,突然要停止的話內心會過意不去的,燒還是燒,不過燒少些......如果早日停止的話,也許把過去所燒掉的錢存在銀行到現在已經有一筆數目了。對這樣的人還是建議與其拿這些錢去燒,毋寧拿去買些美食慰勞自己一番,至少吃進了腸子變成糞便後,大便出來時還可以看到,而且還有做肥料的價值,也總是好過拿去燒掉變成灰燼,輕風一拂,煙消霧散,不留一片雲彩吧!地球的樹木越來越少,紙價也不斷上揚,看在荷包的份上,要停止就趁早吧。如果能做到利己又利他那會更好,拿要燒掉的錢去買食物祭拜、布施或樂捐後,再回向功德給所有往生的親人,相信能享用祭品和隨喜功德的逝者更加感激,同時又能為自己的功德銀行存入菩提資糧(功德銀行就是善業,是人死後唯一可以帶走的遺產)。況且,重要的是,佛陀說過布施的人,不是沒有回報的。 了解到人死後未必做鬼這個事實後,我們再回到上面為逝者安排葬禮的課題時就比較容易得多了。其實,如果葬禮能夠簡樸化,有許許多多無謂的鋪張是可以避免的,更多的錢財可以善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以利益亡者與活人雙方。反正錢都要花了,倒不如花得有意義點。 如何做功德主? 提到布施,也許一些人有這樣的觀念:誰布施的錢財最多,誰就是功德榜上的榜主。其實在佛陀的教法裏,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做功德主,何止只是富人才有機會做大功德主,反之,貧困的人更有機會。怎麼說呢?因為布施的功德與果報的強弱是依當時造業者的心力強弱、動機的純淨度與接受布施的對象而定。就像世間的常理一樣,一個農夫的收獲多寡並非只是依照他所播下的種子多寡來決定,還得依賴種子的素質與田地的肥沃程度,以及後天的照料;而造善業者的心態就是種子的素質,受施者的德行就是田地的素質。所謂貧窮布施難,雖然貧窮但卻還肯布施實在很難得,因為一般的貧窮者必須付出更大的精進與努力來完成整個布施的過程,甚至還要以更堅強的意志力與信念來克服內心的慳吝,所以有些貧窮者在布施時內心所造的業力往往會比一般富裕的人來得更強盛。 在佛陀時代有許多懂得在最肥沃的福田種福的貧窮者,雖然他們布施的只是區區一小湯匙的食物、粗糙的米飯酸粥、粗舊衣布、自制的花蔓等,但其業報卻是不可思議。對富者而言,也許這些布施物像他們的丟棄物一樣,不過在貧者眼中可能是他們唯一的、乃至屬於最後的財物。當他們的眼前出現了願意接受布施的對象時,這些戰勝自我、成就清淨無我之布施的貧窮者們,他們寧願讓自己挨餓或餓死,也以最歡喜的心把自己唯一的一餐布施出去。因為他們造業時的心力實在太強到連自己性命的安危都無所顧慮,而且接受布施的對象又是有戒德者、離欲者、四雙八輩的聖者、漏盡者、人天的應供、辟支佛 、佛陀,這種超強盛的後後生業讓他們以後的許多世乃至到證悟最後涅槃的時間之內只是在人間與天界兩道流轉,不曾再墮落惡道,並且當過多次的帝釋天王和轉輪聖王 。當他們投生為人時,家中的食物永不匱缺,無論如何地消耗或布施,他們的田地總是豐收不斷,甚至有些連‘沒有’這兩個字也不曾聽過。這些例子在巴利經典裏的記載比比皆是。 佛陀時代也有許多大阿羅漢如舍利弗尊者(Sāriputta)與大迦葉尊者(Mahākassapa)在托缽時有一種習慣,他們喜歡先進入滅盡定 出定之後再接受供養,而且大迦葉尊者特別喜歡去貧窮人戶托缽,因為他們知道:進入滅盡定出定之後接受施主的供養,往往能讓施主布施的善業就在今生成熟,即使只是區區一匙的食物,即可大大改變了他們當生的命運。比較廣為人知的例子是佛陀時代一個窮農夫本娜(Puṇṇa)因供養了剛剛從滅盡定出定的舍利弗尊者後他的田地就變成了黃金,被國王封為成為多財長者;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茉莉夫人(Mallikā)有一天在公園遊玩時因以一顆恭敬與歡喜的心供養食物給佛陀後,就在當天她以一個低下種姓的身份進了皇宮,蛻變成拘薩羅國(Kosala)的皇後。從此,人們喜歡稱她為:“布施佛陀的瑪莉咖皇後。” 當一顆擁有很強生命力的優良種子碰上無上福田時,往往會有難以想象的奇跡發生。以上的例子只是現法受業 所帶來的前戲而已,後後生業還能使他們往後的數千劫不墮惡趣、苦界,而且最終還能成為證得涅槃的助緣。所以,貧窮者更不能放棄布施啊!不過在此也不要誤解筆者勸大家少布施,而是布施不止要重視數量,也需要有質量,這樣才兩全其美。 有冤親債主纏身嗎? “冤親債主”是於某些佛教傳承相當常用的名詞,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日子如中元節與法會活動的時候,“冤親債主”這字眼的使用率更加頻密起來。冤親債主常被解釋為在今世或過去世中所得罪的眾生,或過去與我們結下怨仇的眾生,他們死後會身影不離的糾纏著我們,等待時機報複索命(民間的鬼片就愛以此迷信作題材)、制造各種病痛來折磨我們乃至障礙我們修行辦道,或者投生在我們的周圍成為我們的親人朋友等,然後就向我們“討債”。 在我們進一步去探討冤親債主這課題之前,我們必須先理清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根據佛陀的教導,一個有情死亡後緊跟著的就是再生,也就是說一個生命在死亡與投生之間是沒有什麼靈魂、亡靈、中陰身或神識從一個壞舊的身軀脫離出來投胎轉進另一個新身軀的。在此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要弄清楚的是:鬼並不是靈魂,鬼是另一種有五蘊的生命狀態,他們是六道的眾生之一;而靈魂卻是世間許許多多宗教所假設的一種不存在的概念,以便能讓某些無法以世間的常理探知的現象或讓某些錯誤的知見得到比較合理的解釋。在世間許多的宗教都認為靈spirit、魂soul是人類的精神本質,被認為是永恒不朽的,有個‘我’或‘真我’存在身體裏面,死亡時將與人體分開後可獲得永生,回歸“大我”或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到天堂永受快樂或到地獄永受痛苦。 融進佛教的靈魂 在佛陀的正法裏,靈魂是不被承認,無有立足之處的,因為這些觀念不符合無常、苦、無我的三相,它們是屬於諸邪見中的常見 。任何正信的佛教傳承都應該摒棄“靈魂”這個外道的字眼,把它絕於佛門之外。話雖如此,如今我們不難發現在某些被公認為正統的佛教傳承裏存有許多與靈魂概念相似的變相術語。稍有正見的佛弟子都知道,其實靈魂早已經陰魂不散的纏著佛教,悄悄改頭換面、透過變相名詞的身份混入佛教許多法門仍不覺,反被當今許多在佛教界名氣響當當的法師鼎力弘揚,更自圓其說聲稱是佛陀只為某些上根器的弟子或菩薩所宣說的無上法門。對佛陀與佛法擁有絕對信心的智者們都會知道,佛陀所說的話是不可能會在前後出現矛盾的,不會在前一部經贊歎阿羅漢的功德、呵責輪回的過患,而後一部經卻貶低阿羅漢、鼓勵繼續生死輪回。現在市面上有許多似是而非的佛法、真假活佛和附佛外道都是由這些摻入靈魂思想的佛教法門而演變出來的。這些附佛外道當然難免受到所謂正統佛教傳承的嚴厲劃清界限,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附佛外道只是把靈魂思想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而已。一只手指指責他人是附佛外道,要與他們劃清界限的同時,還有四只手指在指著自己,是否有檢討自己也在穿著靈魂美麗的糖衣? 死亡與投生之間沒有任何的間隔乃是佛陀發現的法則與真理,也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無我思想與緣起本義,顯現出生命在輪回之中並沒有一個“我” 、“真我”或“本體”在流轉。如果在任何佛教的思想中存有“死亡與投生之間有個連接體”、“靈魂在佛家名曰神識,乃真如本性不覺所變”、“人死後其神識會離開身體入中陰”、“人死之後的生命主體,稱為亡靈”、“靈魂是佛性與無明的和合”之類的見解,那麼已經很明顯的違背了三相的原則,不是佛陀所宣說的自然法則,因為佛陀無數次的告訴弟子們在自然界中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可以被執取,佛陀也無數次告訴弟子們執取“我”的過患。有靈魂、中陰、神識就是代表著有個“我”,人們就是因為執著這個“我”而遭受無始的痛苦;人們也是因為這個“我”而互相排斥、互相殘殺、互相欺侮,這個世界也是因為這個“我”而搞得一潭死水,為何自稱是佛弟子,卻又不肯相信與接受佛陀的智慧呢?穿著象征“無我”的袈裟,卻在打著“有我”的旗幟,請問良心對得起佛陀嗎? 由於太多深奧莫測、玄遠虛無,又無法透過有系統的修行法門來親自驗證到的理論和靈魂思想,再加上一些佛教傳承很注重在死屍下心思,也很強調活人要先等死後往生到某個更殊勝莊嚴的他方世界時才修行佛法,所以佛教經常給一般人的印象是迷信、或者讓老年人有個依靠,或者在等死的老人宗教。更莫名其妙的是,有某些人一聽到佛教或者一看到出家人就喊大吉利是,原來在他們長久的觀念中,通常家裏有喪事時才會想到佛教,而出家人的工作就是專門主持葬禮的儀式,專為死人念經而已。 佛教本來只是佛陀對世人所宣說的教育,是讓我們更了解自然界法則、宇宙人生的教育。佛法並不是要等死後才能體證,智慧也毋需等死後才能啟發,「法」是佛陀為正在活著的人宣說的,而且是人人都有機會就在當生體證到的。為了自己的福利,希望那些沒有全面了解佛教的人們不要誤解佛教是迷信、消極、專門超度死人的宗教,某些佛教傳承的所作所為並不代表著其他的佛教傳承。未經「十不依」原則來審查核定就一竿子打翻整條船的態度是要不得的,而且很危險,會為自己造下毀謗的惡口業,為自己帶來長夜的不幸和傷害,因為目前還有許多清淨聖潔的出家人和修行人正在努力淨化內心,做好福田的工作,他們也正在為世間人群的福利作出偉大的奉獻。有智慧的人在未經過推本溯源,慎重思慮之前是不輕易下判斷和評論的。 摻雜了靈魂見的佛教法門並非不好,至少也有灌輸因果、業力、輪回、倫理、慈悲喜舍、推廣人天善法、救濟苦難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贊歎與隨喜的,尤其是像現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斷滅見 於今為烈的社會,更需要頻切的注入善法的鎮壓劑,以克制斷滅見這種癌細胞擴散。只要是善法,能導人向善的,都是值得推廣的,然而,為了究竟滅苦而非常難得的走入了佛門,卻在佛陀的“掌外之葉”周旋,舍本逐末,那未免太可惜了。百千萬劫難得遭遇到的不死甘露水,雖然如今已經無法喝到百分之百純正的不死甘露,但至少還有機會選擇比較接近純度的,而非那些已經摻入蜜糖或奶,比較好喝但已經失去不死功能的甘露。當然,選擇權還是在於個人,比較好喝的、方便的,肯定會比較廣受歡迎,這是人之常情。 不扯遠了,建立在無我的原則上,我們就了解到有情死後並不是先變成靈魂、亡魂、中陰身或冤魂之類的形體,然後向過去得罪過他們、與他們有怨仇的眾生進行報複,一直到他們滿意為止後才去投胎,這些都是沒有根據佛陀的教法的,只是民間的迷信而已。一個有情死亡後並沒有得到任何選擇的餘地,他不能依自己的意願去選擇要不要投生? 死後先了什麼願再去投生?幾時要投生?這些都不能得到選擇的,因為一切有情包括佛陀都不能違反因果業力的法則。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真的被鬼神糾纏騷擾的事件,這都是與過去的不善業有關系,在下面我們還會繼續探討這課題。許多的鬼神騷擾的事件也有些是心理作用。我們的心是非常有力量的,勿向心輸入不正確和負面的訊息。在不斷的自我灌輸和暗示之下,原本不存在的冤親債主也因為心產生的色法影響而變得幻真莫測了。無論是真是假,如果一個人學佛之後內心出現極大的轉變,原本惡的變善,已經善的變得更善,即使真的有冤親債主糾纏也很容易受到感化,因為鬼神對人類的起心動念很敏感的,當他們感應到我們身語意上所散發出的戒香、慈悲與善意時,冤親債主可能轉為護法神(像保鏢守護一樣)也說不定的,還跟隨我們一起踏上淨化內心的清淨之旅呢! 打小人能除厄運嗎? 相信在某些日子時,我們偶爾會看到有些人坐在路邊手拿著一只鞋,一邊念念有詞,一邊拍打紙制人形公仔。一些不懂得華人民間習俗的人們也許會納悶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呢?原來這是華人每年在驚蟄之日進行“打小人”的儀式以宣泄內心的不滿,希望能將身邊一些阻礙自己運程的小人趕走,並且將厄運解除,這裏的小人也就是所謂的冤親債主了。 “打你這個小人面,等你成世都犯賤;打你這個小人眼,等你考試得雞蛋;打你這個小人肚,等你日日給人告;打你這個小人腳,等你有腳無得著……”還有調有韻呢!句句都是很陰毒的詛咒。對於港劇迷來說,也許會對以上的香港打小人口訣很熟悉吧。其實這是一個很愚蠢的行為,為什麼呢?因為在因果法則上,整個打小人的過程中根本沒有傷害到任何人,卻在傷害了自己,句句的詛咒就像毒藥一樣一點一滴地滴在自己的心田裏,因為詛咒是新的苦因。詛咒別人,有一天會得回詛咒的結果;祝福別人,有一天會受到天地的祝福;拿糞便丟人,無論有沒有丟到人,自己的手先沾糞臭;以香水灑人,無論有沒有灑到人,自己的手先沾到芬香。 打小人這種迷信無不在顯露著那些以自己為中心點的人們總是希望改變外境來順著他們的心,要整個世界來順他們的意願而不是嘗試要改變自己的內心來看待事物。試問外境能夠輕易改變嗎?當然這是不容易的。殊不知這種迷信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以外,同時還在累積一大堆嗔心的惡業一直在惡性循環著。 打了什麼小人之後,由於內心的作意並沒有轉變,在面對一樣怨嗔的人事物時,內心依然照著舊模式生起煩惱。做一個人怎麼能避免遇到不喜愛的人?試問小人能趕得了幾個?所以煩惱屢次三番的生起,因為問題的根源並不是在外面,而是自己的內心裏面。若一個人的心必須要依賴外境才能快樂的話,那麼他將永遠得不到快樂;若要把所有冤親債主和小人完全趕走後他才會安樂的話,那麼他將永遠得不到他所要的安樂,因為他允許自己的心做這些冤親債主和小人的奴隸,讓小人左右著他的心境。世界如何看待我們,我們改變不了,他人如何對待我們,我們也改變不了,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 凡是遭遇到的不順境、挫折或頑疾,都不應當老是以為是冤親債主們在作崇。一些人染上惡疾的原因也許是生活不檢點、日夜顛倒、煙酒不制、缺乏運動、又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等,這只能怪自己,怎能全賴在“冤親債主”身上去? 過去無量始以來曾經造過的善惡業,雖然不是所有的業都能產生結生心的令生業,但也會以不同形態的業力如支助業 、阻礙業或毀壞業 來對我們的命運造成一定的撞擊力,這些業所產生的種種色法和正、負面能量都能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發生錯綜複雜的作用和影響。如果當下有過去的惡業成熟時,五門(眼、耳、鼻、舌、身)所領受的所緣皆是不可喜所緣。如果不如理作意 的話,嗔根心將執行心路過程的速行作用,新的不善業又被造下了,並在未來因緣成熟時又帶來相應的惡報,惡性循環,沒完沒了。 佛陀常教導我們應當每天如此思維及反省:我們是自己業的主人,我們是自己業的繼承者,我們是因為自己的業而生,我們是自己業的親族、同伴,我們依賴自己的業之支撐而存;不論我們造的是善業或是惡業,我們必將承擔受報,這是肯定的。因此,我們應當常思維我們所遭遇到任何的不幸、逆境、病痛、障礙等等都是源於自己過去所造下的不善業感召的果報,不要什麼都賴在冤親債主或他人身上。如果能每天這樣如理思維的話,雖然智者與愚者體驗同一樣的不可喜所緣,但有如理作意的智者,心路過程的速行心卻是與智相應的善心。 上座部佛教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果報如此,速行可變」。已經成熟的果報是已經無法再改變,但心態依然可以通過如理作意來轉向善心,跳出惡性循環。所以一個真正在實踐著佛陀教導的人,他內心是沒有什麼冤親債主的觀念,因為他並不是往外尋求解決問題,而是從自己的內心深處下手。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招,因為他相信只有自己的行為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於是,他勇於對生命負責,對順逆境都能保持一顆平等、包容和勇於承受的心。 若真的要在上座部佛教裏套上“冤親債主”的字眼,那麼,比較恰當的意思是指我們在過去長遠的流轉裏曾經結過惡緣的眾生。你我已經在過去世有過無數次的冤冤相報,一次又一次的互相殘害,你做畜生時我殺你,我做人時你砍我頭,我們彼此因互相報怨時所流過的血液與眼淚,比四大海洋的水還要多;我們彼此之間互相廝殺時所堆積的骸骨,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再這樣下去我們之間的怨恨會何時了呢?是否應該繼續讓我們的血與淚填滿另一個世界的大海洋才罷休呢?是否應該繼續堆積另一座比喜馬拉雅山更高的大骸骨山才要了斷呢?有智慧的人都會想到:夠了!是時候我們應該要來個終結了,對方不切斷就由自己主動切斷吧。 現在就讓我們向過去因為愚癡和無明所造的種種罪惡,我們所得罪、傷害的冤親債主請求懺悔,下定決心要改過自新,淨化內心的塵垢,從這種惡性循環裏解脫出來,不再彼此互相傷害。若現在還要承受過去惡業成熟的果報,那麼就讓我們以一顆清明的業果思維、慚愧心、忍耐、包容、慈心、賠償之心勇於承受吧!生命的勇士是敢做就敢承擔,敢造苦因就勇於面對苦果,在消耗苦果的同時不再為未來造下新的苦因,這是上座部佛教對待“冤親債主”的闡釋與心態。 有嬰靈嗎? 隨著人倫墮落,墮胎普泛,嬰靈是近幾年來被列入“冤親債主”的熱門名單之一。所謂嬰靈,是指不幸被墮胎、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就夭折的嬰鬼。其實嬰靈也是“人死後做鬼”所孳生的另一個姐妹錯見,只是稍為把“大人”換小而已,就有了所謂的:嬰兒死後做嬰鬼,小孩死後做小鬼。 在還沒有進入探討嬰靈這課題之前,我們應當先了解一些佛陀的教法。如果一個人真正的用心去了解佛陀的教法的話,那麼“人死後做鬼”或“人死後先進入中陰”這些觀念將會從他的思想中根除。通過佛法的實踐與次第的禪修,他的觀智將使他親自透視到生死輪回的規律或緣起法。這時他將會發現人,無論是男女老少,死後不一定會投生為鬼;他也將發現所謂的中陰身也只不過是一種不存在的概念。 根據佛陀的教導,在死亡之後,還在輪回的諸有情將依著他們臨終前成熟的業力投生到與他們的業力相應的四種生存地(bhūmicatukka),即惡趣地、欲善趣地、色界地以及無色界地 ;詳細又可為三十一界—地獄、畜生道、鬼道、墮苦趣的阿修羅(asura)、人道、六層欲界天、十六層色界天以及四層無色界天。所以人死後未必一定做鬼,要依臨終時所成熟的善或惡業決定投生之處。不過“人死後多數會墮落惡道”這句話倒是肯定的,在《增支部•一集•不放逸品》裏佛陀有說到: 「人死後能投生於人、天的有情是非常少的; 相反的,人死後投生於地獄、畜生、鬼的有情是非常多的。 天人死後再投生於人、天的有情是非常少的; 相反的,從天死後生於地獄、畜生、鬼的有情是非常多的。 惡道的有情死後生於善道是非常少的; 相反的,惡道的有情死後再投生惡道是非常多的。」 有情如果放任心不加以控制,會很自然地趨向於惡,這就是心的傾向,正如水自然地從高處流往低處一樣。一旦墮落惡趣想要翻身是非常困難的。如此,惡趣就像有情的“老家”,而善趣只是有情短暫的樞紐而已。 接著,讓我們認識有情在臨終時會成熟的四種業。除了所有已經斷盡煩惱的聖者之外,一切有情在今世或過去世曾經造作過的善惡業,都會以業、業相或趣相的任何一種影像呈現在於臨終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以業成熟的次序可分為四種業,它們是:重業(garukakamma)、慣行業(āciṇṇakamma)、臨死業(āsannakamma)和已作業(kañattākamma)。如果一個人當生曾經造過任何一項五逆罪,即弑父、弑母、殺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分裂和合僧團以及不能改變的邪見 ,這些都是屬於重業,這種業強得會使一個人下一世必定墮落到地獄,其他的善業,哪怕是極重的善業都無法阻止。善的重業則是證得禪那,如果一個有禪定的人有意願投生到梵天界去,那麼他只需在臨死之前保持著他的禪那,那麼他將如願以償的投生到梵天做梵天神。 若沒有造下任何重業,一個人習慣性時常造作的善惡業會決定臨終者將投生在哪裏。在死亡到投生中,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麼的不可預知,在臨死時有無數的善惡業在角力著,看哪個力量比較強的就先成熟。我們也不排除一個日常行善的人因為過去一些惡業在臨終時成熟而投生到惡道去,我們也不排除一個暴戾恣睢的人因為過去一些善業成熟而投生到善道去,只能致以或然率(probability)或可能性來取代完全肯定發生會來得更適合。我們只能說一個時常住於善心,努力過聖潔生活的人投生到善趣的或然率會很高;反之若一個人平時常生起的心念是不善心,那麼死後投生到惡趣的或然率也會比較高。 一個人在臨終時,能把持好心念的能力有多高,投生到善趣的機會就有多高。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把握在臨終時守好自己的心念,現在就給自己做一個簡單的試驗吧:閉上眼睛,想象在這十分鐘之內的任何一刻你就要死了,現在就只是把心完全地專注在呼吸上,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在這十分鐘內一絲微細的妄念也沒有生起,完完全全地安住在呼吸上。。。。。。。。。。。。是不是很困難呢?是的,現在我們處在舒舒服服的狀態下要守著自己的心念都那麼的艱難了,更何況在臨死時要面對身體分崩離析的劇痛以及氣息奄奄的狀態下守著自己的心念,幾乎是高不可攀。所以,平時沒有訓練心的人只能靠著慣性業,在平時就養成好習慣,常生善念和多做善事來提高自己投生到善趣的或然率。 如果沒有造下任何重業,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慣性業,臨終者在臨死前回憶起過去所造之善惡業,這就是臨死業。通常對生命帶來重大沖擊的和一些印象非常深刻的事件會對當事者的心構成不可磨滅的記憶,該事件很容易在臨終時又被憶起而形成臨終業。 掌握了業成熟次序的法則,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有了臨終助念,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憶念三寶的功德以及回憶曾經造過的善業。在緬甸有這樣的傳統,當一個人行了善後,他會把善行記錄在一本“善行簿”裏,親屬們會在他臨終時把“善行簿”裏的善行一一念給他聽,幫助他回憶起以前曾經造過的善業,以讓他有好的投生。 對於在母胎的胎兒或剛出生不久就夭折的嬰兒,他只是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走完生命的旅程,當生並沒有造過什麼輕重的善惡業,也沒有習慣性造作某些善惡業,這時在他的臨終速行所呈現的業就是已作業,即是依著過去世輪回時曾經造過的善惡業哪一個在臨死前成熟,然後就在六道中的任何一處再繼續他的生命之旅。照以上的原理,嬰兒死後未必一定投生為鬼來糾纏活人不休。 然而,我們也無可排除鬼嬰的存在性,因為已作業也有可能導致投生在鬼道的業。不過,即使真的投生在鬼道的亡嬰也未必會繼續纏在生母身邊,可能依自己的業力投生在另一個鬼道家庭,因為一些鬼道眾生依然會生育鬼子女,看跟誰的緣份比較深。那麼,萬一真的有這類鬼在纏著那該怎麼辦? 筆者有一位親戚近幾十年以來都一直被非人在身邊圍繞著,她懷疑是在懷第一胎時,意外流產的胎兒所投生的依他施活命鬼仔。平時在家裏不時會聽到離奇的聲響,又無可得知其源頭。開門時常感覺會有一陣風從身邊疾過,她兒子也時常聲稱看到不明的影子。不過這鬼仔的出現大致上並沒有為他們帶來很大的騷擾與不便,親戚早已經習慣了“與鬼共舞”。當鬼仔制造些噪音時最多叫他停止,有時鬼仔還會在他弟弟(如果他沒有被流產死亡,他是排行最大的)要考試時“叫”他起來溫書。就這樣,親戚與鬼仔和睦共處了幾十年,一直到不久前筆者就照上述所提到的方法,建議她把皈依三寶、布施、持戒、誦經等功德與身邊的鬼仔分享,現在家裏再也沒有發生過什麼靈異事件了。這裏有兩個可能性,一是接受並隨喜功德後,隨喜功德的善業成為毀壞業,終止了鬼的令生業而脫離了鬼道投生善趣;二是隨喜功德的善業成為阻礙業,對抗鬼的令生業而成為更有福報的鬼,改善了他在鬼道的生活。 有相似以上個案的為母者,或者曾經墮胎的女性不妨試一試上述的方式,嘗試把修十福業之功德回向給亡胎。如果不幸在胎中死掉的胎兒投生在鬼道,而其業力又導致投生做依他施活命鬼,又很很巧和與自己的緣份太深,糾纏在你身邊的話,那麼,修十福業的功德不止能夠幫助到人鬼兩方,也能夠為自己的現世與未來世帶來長遠的饒益和幸福。真正能夠幫到你與亡嬰的人是你自己本身的功德,而並不在於他人、法會或儀式。而且,亡嬰與母親之間的心靈感應會比較深,別人可能只因為錢而做超度法會,銅臭味較濃,少了一份真心誠意。 祭拜鬼嬰、為亡嬰立牌位、超度亡嬰的普及其實也在意味著有一些曾經墮胎的女性因為時常受到良心的責備,為了安撫自己內心的焦慮不安而作出一些彌補而已。很多人都有著錯誤的想法,認為自己做錯事後要時常懊悔,如此才會對得起內心的良知,殊不知自然界的真實法是:懊悔、傷心、悲傷、自責都是屬於不善法,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還不斷造下新的苦因。每一次內心生起懊悔、傷心、自責,就像再撿起曾經嚴重燙傷自己的火炭,讓它再次燙傷自己一樣。很多人投生到惡道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臨終前對不好的記憶生起懊悔:“嗚……我做錯了那件事,我不該做那件事……”因為臨終前的懊悔,他想懲罰自己,因而投生到惡道去受苦。 在此也順便說明為何懊悔會導致投生惡道。有五個原因導致有情一世又一世無止盡地投生,它們是無明(avijjà)、愛(taõhà)、取(upàdàna)、行(saïkhàrà)與業(kamma)。一個人能投生做天神或人是因為無明,以為有個天神或人,其實天神或人只是一堆名色法的組合而已,對天神或人的生命有愛而執取天神或人的生命,然後造作(行)了種種善的身口意而有了業力,當業力成熟時就讓他如願投生做天神或人。同樣地,一個人會投生到惡道裏去也是因為無明、愛、取、行與業,這也在表示著因為有對惡道生命的愛和執取,他想要投生到惡道,並不是任何人逼使他去。也許很多人會納悶,有情對善道有愛和執取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惡道那麼苦,為什麼會有人想要去?偏偏就是有很多人喜歡去惡道,就如那些希望自己死後做鬼的人們一樣,由於無明而以為有個鬼生命,對鬼生命的愛和執取,造作種種不善的身口意行為而產生了投生做鬼的業力,當業力成熟時就讓自己如願的做鬼。 做錯事要懺悔,而不是懊悔。懺悔與懊悔不同的是:懺悔是當自己知錯後,下定決心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然後完全放下,不再掛在心上,再來是“不斷加入淡水”補救。何謂“不斷加入淡水”呢?佛陀在《鹽塊經》(A.3.10.9)中給了鹽塊的譬喻:當一塊鹽放進一個小水杯裏時,小水杯裏的水會鹹得不堪飲用,但把同樣大小的鹽塊投進恒河時,恒河的水卻不會因此而鹹得不堪飲用。這裏的鹽塊是指惡業,水的鹹味是惡業成熟時所要承受的果報,淡水是指善業的功德。在上面的譬喻裏,是恒河的水把鹽份弄消失掉嗎?當然不是,鹽份還在恒河裏,只是淡水太多,鹽塊的鹹味起不了什麼作用而已。同樣的道理,雖然善業不能抵消惡業,但是當一個人的功德像恒河的水那麼多時,即使惡業成熟也不會覺得那麼苦,破壞力不會太大,甚至會顯得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記得哦,做錯事不要再懊悔、傷心、自責或懲罰自己,因為懊悔、傷心、自責、打壓自己是不斷在水中加入鹽塊,讓水更鹹而已,反之是更要精進積極地修十福業,多多累積功德,連續不斷地加入淡水,這才是最實踐有效的補救方法。 超度法會有效嗎? 至於目前一些流行的超度法會,對其效果依然有所保留,因為最重要的是受超度的對象是否有生起歡喜心隨喜功德,如此方能形成鬼生命的毀壞業來幫助這些依他施活命鬼眾脫離鬼道。否則,也許依他施活命鬼在法會中飽食一頓後又跟著回家,或者那天他根本不在現場,或者他不懂得隨喜,或者指定的亡者根本不是投生在鬼道。所以建議以一切眾生之名義或者以過去世所有投生在鬼道的親戚血緣之名義作布施超度最好,而不只是以某某個人的名義,太不劃算了,而且顯得心胸不夠寬敞。一根蠟燭原本是可以點亮無數眾生的心燈,產生的功德也相對更寬綽富餘的,但是,許多人總只喜歡以某某人、某某合家之名作布施而限制了功德的浩瀚擴充,那實在是很可惜的。 如果法會真的可以超度到這些曾經是親戚血緣的依他施活命鬼脫離鬼道的話那很好,如果不行或想要更“保險”,雙管齊下的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十福業,把善業的功德回向給他們。超度法會不是每一天都會有,但修十福業的功德,每天有做,每天就得,又不必花什麼超度費。其外,十福業所產生的功德是並非這些超度法會所能比擬的,因為功德的大小並非依著表面的功夫、超度費多少、場面的華麗度或繁瑣的儀式而定,功德真正的力量是源自於內心所散發的那份真摯、坦誠、正直、慈悲、無我、離欲、離貪、無害、無怨、無恚的思維與清淨戒德的修持。只要動機與心態殊勝純淨,每一個布施的機會都讓你成為功德主。 我們不能否定一些法會所發揮的效益,畢竟有些法會的過程的確會引發參與者的善心,帶動了人們向善的宗教情操,也有無數的依他施活命鬼能獲得臨時的溫飽,但一般上的法會只是太過於注重在儀式與排場的表面功夫,而忽略了內心的淨化和內涵,導致許多參加過類似法會的人們回家後煩惱依然一大堆,貪嗔癡依舊主宰著的身口意。 中陰身是什麼? 我們再一步探討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因為談到鬼、死亡、投生時多少會牽涉到這類混淆又很敏感的課題,而且連許多不懂得佛法的西方人士都對這個名詞很熟悉,甚至認為它就是佛教的代言和專有名詞,這字眼就是“中陰身”了。 中陰身並不是首次繽紛登場,在上面探討一些課題時也已經出現了好幾回。在探求真理的基礎上,有時不得不來個正面交鋒。再次,這裏並不是針對某些佛教傳承而說,我們只是以一顆平等心、開闊明淨的心,並依照佛陀所教導的自然界法則來探討真相,對事並不對人或某某傳承的探討生命的問題。 死亡與再生的過程 通過嚴謹以及次第性又有系統的禪修,任何人無論是什麼種族、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也好,信仰什麼宗教也好,任何人只要能夠依照佛陀給予的修行次第去實修,他將有機會親身驗證到兩千六百多年前由佛陀所發現後宣說的掌中之葉。在佛陀的掌中之葉裏,除了究竟名色法之外,佛陀也宣說了有情死亡後投生的法則。就趁著在這個中陰身被牽涉到的死亡與再生的課題,現在就讓我們先一起以阿毗達摩來穿梭連目前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與心理學家乃至許多宗教學家都無法探知到的生命之旅──從死亡到再生的軌範。 虔誠的在家佛弟子,A先生終生堅持守好五戒並積極行十善業。平時愛布施行善,每逢齋戒日都風雨不改的前往寺院供養僧團、受持八戒及禪修。假設A先生死亡後投生為欲界兜率天(Tusita)的男天人B,以下是當A先生在臨死時所出現的臨死心路過程。臨死心路過程一般上是表現為意門心路過程,偶爾也可為五門心路過程,於此以意門心路過程為例: 圖示說明: 所緣●—當A先生臨死時,●是呈現於A先生的離心路過程之所緣,為六門的任何一門臨死心路過程現起的業、業相或趣相之一。如果●呈現於A先生的離心路過程是業,那麼A先生在這時候就像自動倒帶般、重複“看到”自己在過去供養僧團、持戒等等行善時的影像,猶如重新回到現場再次造作一般;如果是業相,那麼有可能A先生會看到比丘或比丘使用的缽、花、藥物、袈裟等等這些過去曾經布施的物品;如果是趣相,那麼A先生將看到諸天人、天宮、馬車、聞到異香、或聽到天樂等。 所緣●—A先生臨死心路過程的所緣,為業、業相或趣相中的一種。它也是下一世(即B天人)的結生心、有分心和離心路過程裏死亡心的所緣。 心的真面目 心 相續流(名法): 從上述的臨死心路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心正在執行許多不同的作用。在我們進一步認識這些心在臨死時所執行的作用之前,讓我們先了解心真正的本質。在實際情況下,心是沒有形狀或顏色,也非呈現為一橫列,更不占有空間,但為了方便解釋,上圖的每一個心都以有顏色的符號代表。 一個心從生起到滅的時間稱為一心識刹那(cittakkhaṇa),也是一個心的壽命,這個時間單位可以認為是最短暫的,在一眨眼間或閃電之間已經有上十億個心識刹那過去了。若以名法的壽命為一個時間單位,那麼一個色法從生到滅的壽命(物質刹那)等於十七個時間單位(心識刹那)。在極短的一心識刹那裏只有一個心存在,絕對不可能有兩個心共存。一心並不能二用,在一心識刹那的時間內,心只能取一個所緣為識知對象。 當前一個心對所緣執行了它的作用後還沒有滅去之前留下了下一個心生起的助緣,前一個心滅去後下一個心就承接了前一個心的因緣而取代之生起,滅去後又有一個心接著生起......如此的生滅過程而已,這就是心本來的真面目,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然而,由於心的生滅速度實在太迅捷且微細了,讓有情誤認為一切的感知現象都是真實存在,並同時發生的。其實內心所發生的實況只是不同的六門心路過程在前後交替生起而已,根本沒有一個“我”或“本體”在感受與思想。試問在這世界上有多少已經被心蒙騙許久的有情能夠接受如此的真相呢? 用心還是用腦? 在大腦封神的時代,人體生理學主張人腦是整體思維活動的主幹,無論是記憶、語言、學習、邏輯、推理、計算、創造、想象、交感神經系統等等,都是由人腦在主控著,這也是人們所公認的常識。但事實上,人們的起心動念主要是由於心識生起,心的生起必須依在心所依處 ,而心所依處色活動於心髒,並是不在大腦! 有趣的是:自古以來無論是東西方的古人們在用字來表達感受時都不約而同的使用“心”來形容心境,而不是用“腦”字。所謂開心、關心、傷心、痛心、信心、broken heart、brave heart……看來古人們的直覺和智慧告訴他們是心在感受,是心在想,而非在大腦。心情和腦情,哪一個字比較屬於感性呢?是心髒之處比較能夠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認同嗎?緊張時心髒會跳得很快,有壓力時心髒會處於繃緊狀態,傷心時心髒會顯得很沉重,這些在顯示心是在心髒處生起的。 當一位禪修者證得初禪後,禪修導師將會引導他利用智慧之光 去觀照自己的心髒之處來檢查有分心和五禪支 。當禪修者進一步修到名業處時,他必須在自己的心髒之處來觀照心中生起的善惡念,而不是在大腦。 隨著現代醫學儀器的進步,現在連心髒也可以移植到其他人身上,讓心髒病人能夠重獲新生。然而,這些“換心人”接受的新心髒後,性情也頻頻出現了奇特的轉變,他們大部分都繼承了捐贈者的性格、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托心髒移植手術所帶來的“後遺症”,最近有一些專家不得不提出心髒細胞具有記憶功能的觀點。雖然真實例子顯然,但許多科學家依然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 我們再繼續對照上述的生死圖。 {..........有分-有分}-A先生的有分心 。 {波}-有分波動(bhavanga calana)當清晰的所緣呈現於意門時,就會出現一心識刹那的有分波動。 {斷}-有分斷(bhavanga upaccheda)是有分心的相續流於此被截斷。 {意}-意門轉向心 。 {速}-在臨終的心路過程,由於接近死亡,心髒衰弱之故,心路的速行只生起五次,這些速行缺少造業的能力,而只是作為在過去所造的業成為令生業的管道。 {彼}-彼所緣 ,不一定會生起。 {死}-死亡心 ,執行死亡作用,表示A先生這一期生命的終結。死亡心可以在彼所緣之後生起,也可以在五個速行心或有分之後生起。 {生} —結生心,為B天人生命的第一個心,標志著B天人的誕生。 { 有分-有分...... } —B天人的有分心。 天人是屬於化生有情,就以B天人為例:如果A先生在臨死時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所呈現的業是過去供養僧團時的善業,那麼A先生臨死前就會‘看到’自己在過去供養僧團影像,猶如錄音帶在倒帶般重新回到現場再次造作一樣。當時A先生供養僧團的心態是自動自發的,並且充滿著虔誠與歡喜心地供養,同時以供養僧團的功德發願證悟涅槃,那麼他在供養僧團那一刻的心是屬於欲界八大善心 之一的悅俱-智相應-無行心,這供養僧團的業將成為A先生臨死之前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所緣。而悅俱-智相應-無行心將執行五個速行的作用,兩個彼所緣生滅後接著死亡心把A先生的命根切斷,終結了A先生的生命。 當A先生生命期的死亡心滅後,悅俱-智相應-無行心將以有因欲界果報心 在兜率天執行結生。B天人的結生心取A先生臨死前供養僧團的業為所緣,也是B天人有分心和死亡心的所緣。在第一刹那投生到兜率天的結生心同時帶來B天人的業生色 ,它們是B天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性根、心所依處色與命根,這八種都是過去A先生所造的善業裏的思心所所招致的色法。由於B天人前世的A先生有發願要證悟涅槃,那麼B天人的結生心肯定的擁有殊勝的三因結生,即無貪、無嗔、無癡(慧根)。如果B天人有機會在兜率天聽聞佛法並能夠精進禪修,那麼B天人可能會很快的證悟聖道聖果。 諸天人不必經過母胎受生,由於得到過去善業的充分支援,他們一出生就諸根俱全,男天神保持著像二十歲的少年一樣,女天神則像十六歲少女的樣貌一直到在天界的壽命告終。 接下來我們看人類的結生前後的情況。在臨終時,導致投生的令生業發揮作用而在六門(眼、耳、鼻、身、意)的其中一門產生了業、業相或趣相,這其中一項以被識知的對象呈現在臨死心路過程。由於心接近死亡故顯得軟弱無力,即使有識知對象顯現於六門之一,心也無法再對所緣產生原來造業的能力,此時只有五個速行心生起, 讓令生業持續其作用。在五個速行心之後,兩個彼所緣可能會生起或沒有生起,有時是有分心隨著最後一個速行心生起。繼之,死亡心生起執行切斷命根的作用,在死亡心滅盡後緊接著生起的是新一世的結生心,執取了前一世臨死前呈現於心路過程的所緣為自己的識知對象,這所緣也是新一世的有分心和死亡心執取的對象。一個結生心後接著生起十六個有分心,然後新一生的第一個意門心路過程取結生心為所緣而產生。在這心路過程中有七個速行心生起,這些速行心發展出對新生命的貪著,稱為有欲速行(bhavanikanti-javana),而這些速行心是邪見不相應-無行的貪根心。第一個心路過程完結後,心又沉入生滅的有分心流。如果沒有所緣撞及六門,有分心就這樣持續生起滅去生起滅去。如此,有情的心流從結生流到死亡,有從死亡流到下一世,如車輪一樣次第的滾動著,毫無歇息的一刻。 人在結生的第一個心識刹那就帶來了業生色,正常的業生色包含了三種色聚 ,它們是心生十法聚、身根色聚以及性根色聚,其餘眼根、耳根等是後面才相續生長。心色是意界與意識界所依的色法,當心髒發育成形時,心色就生在心髒的血裏。性根是確定男女性別,若是男的就只有男性根,女的就只有女性根,所以人類在一結生的刹那就已經確定了性別。在結生心之後的第一個有分心起就開始產生心生色和時節生色,結生心本身並不能產生心生色,因為在新的生命期心的力量微弱。最後是由母胎傳達至胎兒的食生色 。這四種色聚再與外時節生色和外食生色結合,許多錯綜複雜的連鎖反應就如此開展,慢慢的形成了一堆色聚團,這堆色聚團便是胎兒。 從以上的個案,以及許許多多禪修者親自的驗證顯示,有情的投生是在死亡後立即發生的,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識—死亡心在心髒處滅後,結生心立刻在三界 內的某一處生起,從舊有生命到新生命之間是沒有所謂的連接體或中陰身,也沒有一個靈魂或獨立的神識從敗壞的身軀離開,再經過一段過度期後再投胎到新的身軀去,所以上座部佛教並沒有中陰身之說。無論一個有情是死後投生到哪一界,從最高的天界至最低的無間地獄,或是極善惡、非極善惡的人,死亡心與結生心之間一概毫無一絲的心識刹那的停留。有情在長遠輪回中一段一段的生命只是一堆名色法的相續流而已。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866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