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淨道論-第十七 說慧地品(中) 覺音 尊者 著 譯者 葉均
2013/09/26 19:07:46瀏覽262|回應0|推薦0

有人問道:「怎麼?只是無明一種為行的緣,還是另有其他為(行的)緣呢?這裏如果只有(無明)一種(為行的緣),則陷於一因說;若更有別的緣,則說明「由無明之緣而有行」的一種原因為不適合了?」(答)這不是不適合的,何以故?
  不是從一因而生一果或果,  亦非多因而只生一果,  然而說一因果是有意義的。

  在此世間,不是從一因而生一果或多果,亦非從多因而只生一果。但是由於多因而成多果。如從氣候、土地、種子及水等的種種因,我們看見生起具有色、香、 味等而稱為芽的果。然而這裏說「由無明緣而有行,由行緣而有識」的一因一果,是具有意義及目的的,即世尊的微妙說濧為適應其所化的弟子有些依主要故,有些 依明瞭故,有些依不(與他)共故,所以說一因一果。如說「由觸緣而有受」的一因一果,是依(因果的)主要之故,觸是受的主要原因,因為受依於觸而確定之 故。受是觸的主要之果,因為觸依於受而確定之故。如說101「病由痰等起」,是依明瞭的一因之故,因為這裏明瞭的是痰,而不是業等。如說102「諸比庫, 任何諸不善法,都以不如理作意為根本(因)」,是依不(與他)共的一因說;因為不如理意是不善的不(與其他善等所)共,而所依及所緣等是(其他善等所)共 的。

  雖然在行的原因中也有其他的依、所緣及俱生法等存在,但依103「視為樂者而愛增長」及104「由於無明之集而為漏之集」等語,雖存有其他的愛等的原 因,而無明為行的主要原因之故。又依105「諸比庫,無佑而有無明者,行作福行」之語,則(無明為行的因)甚明瞭故,且不(與他)共故,所以說此無明為行 的因。如是以上面所說明的一因一果(的目的),當知亦是說明(其他)一切(緣起支)的一因一果的目的。
  茲有反問者:「如果這樣,那一向取不善的果而且有過惡的無明,卻為福行及不動行之緣,豈能妥當?決無尼婆106的種子能生甘蔗之理」?(答)怎麼不妥當,即於世間之中:

  相違、不相違、似同與不同,  都是諸法的緣的成就。  然而它們不只是異熟。

  于世間中,諸法由於處所、自性、作用等的相違及不相違的緣而成就,即如前心之對於後心是處所相違的緣,以前的工巧等的學習對於後起的工巧等的行為(是 處所相違的緣)。業之對於色是自性相違的緣、牛乳等對於酪等(是自性相違的緣)。光明之對於眼識等是作用相違的緣。砂糖等對於酒等(是作用相違的緣)。其 次眼與色等對於眼識等是處所不相違的緣。前面的速行等對於後而的速行等是自性不相違及作用不相違的緣。正如緣的相違與不相違的成就,而似同與不同亦然。即 所謂時節、食物等的似同之色,為(似同的)緣的緣,稻的種子等為稻的果實的緣。不同的色亦為非色的緣,及非色亦為色的緣。牛毛、羊毛、角、酪、胡麻、麵粉 等為吉祥草、香草等的緣107。然諸法以彼等相違、不相違、似同、不同的諸(法)為緣,但此等諸法不只是彼等諸法的異熟。如是這無明,雖依異熟,一向是取 不善的果,並依自性雖是罪惡的,應知對於此一切福(非福、不動)行等,依適宜的處所、作用及自性的相違與不相違緣及似同與不同緣,則可能為緣。
  那(無明)緣的狀態,即以此等方法說:因彼不斷對於苦等無智而稱為無明的人,他對於苦乃至前際等,由於無智,把輪回的痛苦作為樂想,而開始作那輪回之因的(福、非福、不動的)三種行等。

  其次是另一的解說:
  對於死生輪回和諸行的相,  對於緣生之法的迷妄者。
  因為他作福與非福及不動的三種行,  故此無明是那三種行的緣。

  (問)然而那對於此等(輪回等)迷妄的人,他怎麼會行這三種行的呢?(答)(1)先說對於死而迷妄者,他常常不以為死--即是諸蘊破壞的意思,卻妄計 是「有情死,而此有情轉移到另一個身體去」等。(2)對於生而迷妄者,他不以為生--即是諸蘊現前的意思,卻妄計是「有情生,而有情出現於新的身體」等。 (3)對於輪回而迷妄者,他不以為輪回的意義是這樣說的:

  諸蘊和界、處的相續,  不斷的進行名輪回。

  可是他卻妄計「這有情從此世界去其他的世界,從他界來此界」等。(4)對於諸行的相而迷妄者,他不以為(色受等)諸行的自性相,即(無常無我等的)同 相,卻妄計諸行是「我、我所、常、樂、淨」等。(5)對諸緣生法而迷妄者,不以為由無明等而轉起行等,卻妄計是「我知或我不知」,「我作或令作」,「我於 結生中生起」,「微、自等,以羯邏藍血的狀態而形成他(自我)的身體,令具諸根,他(自我)具諸根而觸而受而愛而取而激勵,他更於後有而生存」。或妄計 「一切有情是由於命運及偶然的事態而轉變」。因為他為無明所迷,而作如是妄計,譬如盲人,行于地上,而行於是道非道高低平垣凹凸之處,同樣的,他(亦無 知)而作福行非福行及不動行,所以這樣說:

  譬如生盲之人而無別的領導者,  有時行于正道、有時行於邪道上,
  那無他人領導而在輪回流轉愚者,  有時作福行、有時亦作非福行。
  如果他知道了法而現觀於四諦,  那時則無明寂滅而得涅槃的寂靜。
  --以上是詳論無明緣行一句--

  (2)(行緣識)在 「行緣識」一句中:「識」即眼識等的六種。此中:眼識有善共熟及不善異熟二種,如是耳、鼻、舌、身識也是同樣的。意識有二十二種,即善、不善異熟的二意 界,無因(異熟)的三意識界,八有因異熟欲界心,五色界(異熟心)及四無色界(異熟心)。如是此等六識,一共是包攝三十二種世間(有漏)異熟識。那出世間 的心是不應作為輪回論的,所以不包攝在內。

  (問)如何得知如上述的識是由於行的緣而生的呢?(答)這可由沒有積業則無異熟(之報)去瞭解,因為(此識)是異熟,若無積業之時,異熟是不會生起的。如果(無業亦能)生起的話,則一切有情都能生起這異熟識了。然而決不會這樣生起的,是故當知此識是由於行的緣而起的。
  (1 行與識的關係)然而由什麼行的緣而起什麼識呢?先說(1)由欲界的福行之緣而生善異熟的眼等五識,意識中的一意界與二無因意識界及八欲界異熟的十六種,即 所謂:108「因作而積欲界的善業,故生起(善)異熟的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然......乃至生起異熟意界......生起喜俱意識界...... 生起舍俱意識界......喜俱智相應(無行)......喜俱智相應有行......喜俱智不相應(無行)......喜俱智不相應有行......舍 俱智相應(無行)......舍俱智相應有行......舍俱智不相應(無行)......拾俱智不相應有行(的意識界生起)」。
  (2)其次由色界的福行之緣生五色界異熟。即所謂:109「因作而積色界善業,故離諸欲.....異熟初禪......乃至第五禪具足住」。如是由福行之緣而有二十一識(即欲界十六,色界五種)。
  (3)其次由非福行之緣而生不善異熟的眼識等五種與一意界及一意識界的七種識。即所謂:110「因作而積不善業,故生(不善)異熟的眼識...... 生起耳、鼻、舌、身識......(不善)異熟的意界......(不善)異熟的意識界」。
  (4)其次由不動行的緣而生四無色異熟的四種識。即所謂:111「因作而積無色界的善業之故,超越一切色想......空無邊處想俱(異熟 識)......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俱(異熟識)及舍斷樂與苦之故......第四禪具足住」。
  (2 異熟識的轉起及結生的活動)既然這樣知道了由行的緣而有此識,其次應知此識有這樣的活動:即此一切識是依轉起及結生二而活動。此中:(前)二種五識、二意 界及喜俱無因意識界的十三種,只於五蘊有(欲界及色界)中轉起而活動,其他的十九種,則於三有(欲、色、無色)中適宜轉起及於結生而活動。怎樣的呢?
  先說善異熟的眼識等五種,由現於從善異熟或不善異熟而生--並隨於業而根已成熟的人的眼等之前的好與中好的色等所緣為緣,依止於眼淨(眼根)等,實行 其見、聞、嗅、嘗、觸等的作用。不善異熟的五(識)亦然,不過此等只有不好與不中好的所緣不同而已。此等十(識)是有一定的(認識之)門、所緣、所依、處 所及有一定的作用的。從此於善異熟的眼識等之後的意界,即於彼等(眼識等)的所緣為緣,依止於心所,而實行領受的作用112。如是於不善異熟的(前五識 之)後的不善異熟(的意界)亦然。此二(意界)是無一定的門及所緣,而有一定的所依及處所並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喜俱無因(異熟的)意識界,於善異熟意界之 後,即以彼(意界)的所緣為緣,依止於心所依,而實行推度的作用;(此喜俱無因意識界)若於六門的強有力的所緣,于欲界諸有情多起貪相應的速行之末,斷有 分的路線,即對於速行(心)所取的所緣,由彼所緣(作用)而轉起一回或二回--這是根據中部義疏的說法。然依阿毗達磨的義疏,則於彼所緣(作用)有二回心 轉。此心有「彼所緣」及「有分頂」的二名。(此心)無一定的門及所緣113,有一定的所依,並無一定的處所及作用。如是先說十三(心)於五蘊有中轉起而活 動。
  其他的十九種的任何一種不能說不適合於自己的結生而活動。但於轉起,先說善、不善異熟的二無因意識界,(1)於五門的善、不善異熟意界之後行推度作 用,(2)於六門亦如前面所說的方法而行彼所緣作用,(3)由它們自己給與結生以來,如無斷絕有分的心生起之時,行有分作用,(4)於(生活的)最後而行 死作用,如是實行四種作用,有一定的所依,無一定的門、所緣、處所及作用。八欲界有因(異熟)心,(1)如前所說的方法於六門而行彼所緣作用,(2)由它 們自己給與結生以來,如無斷絕有分的心生起之時,而行有分作用,(3)於最後而行死作用,如是實行三作用,有一定的所依,無一定的門、所緣、處所及作用。 五色界(異熟心)及四無色(界異熟心),(1)由它們自己給與結生以來,如無斷絕有分的心生起之時,而行有分作用,(2)於最後而行死作用,如是實行二種 作用。於此等之中,色界(心)有一定的所依、門114及所緣,都無一定的處所及作用,其餘的(無色界心)有一定的所依、一定的所緣,而無一定的處所及作 用。如是先說三十二種識由行之緣於轉起而活動。這裏,彼等諸行之對於識,是依業緣及親依止緣為緣。
  (3 二界諸趣的業與結生)其次關於「其他的十九種的任何一種不能說不適合於自己的結生而活動」的一句,未免太簡略而難知,所以再對此語詳為指示:(1)有多少 結生?(2)有多少結生心?(3)以何心而於何處結生?(4)結生心的所緣怎樣?
  (1)連無想(有情)的結生共有二十結生。(2)如上面所說的有十九種結生心。(3)在此(十九心)中,以不善異熟的無因意識界,是在惡趣中結生。以 善異熟(的無因意識界),是在人界中皂生盲者,生而聾者,生而精神錯亂者,生而啞者及非男非女(陰陽人)等中結生。以八有因欲界異熟(心),是在欲界諸天 115及人中的其福者之中結生。以五色界異熟(心),是在有色梵界中結生。以四無色界異熟(心),是在無色界中結生。以何心於何處結生,此(結生)心即適 合結生116。(4)略說(結生心的所緣),結生心有過去、現在、不可說的三種所緣;而無想(有情的)結生則無所緣。此中:於識無邊處及非想非非想處結生 心的所緣為過去。十欲界(結生心)的所緣為過去或現在。其他的(結生心的所緣)為不可說。如是對於三所緣而轉起的結生,是在(以)過去所緣或不可說所緣 (為所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的,決無死心是以現在所緣(為所緣)的。是故應知如何於(過去、不可說的)二所緣中以任何所緣(為所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於 (過去、現在、不可說的)三所緣中以任何所緣(為所緣)的結生心於善趣及惡趣中而轉起行相。例如:
  (1. 於欲界善趣而有惡業者的結生)先說在欲界善趣而有惡業之人,依據117「臨終之時他的惡業懸於他前」等語。當他臥在臨終的床上,依他生前所積的惡業或惡業 之相,即來現於他的意門之前。由於那(惡業或業相之)緣的生起,即在以彼所緣為終的速行的路線之後,以有分之境為所緣而生起死心。在(死心)滅時,即以那 現(於意門的)業或業相為緣而生起由於未斷煩惱之力的傾向及為惡趣所攝的結生心。這是即在以過去所緣(為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過去所緣(為緣)的結生。 另一種人,在臨終之時,由於上述之類的業,而地獄等的火焰之色等的惡趣相來現於意門之前。於是在生起二回有分而滅之時,有三種路線心生起:即以彼(惡趣 相)所緣為緣而起一(剎那的)轉向心,並且因近於死而速力遲鈍之故,只起五(剎那的)速行心及二(剎那的)彼所緣心。此後即以有分之境為所緣而起一死心。 至此則已經過十一心剎那。此時他在五心剎那的殘餘之壽於彼同樣的緣生起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所緣(為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現在所緣(為緣)的結生。
  另一種人,于臨終之時,有以貪等為因的惡少所緣來現於五門中的任何一門之前。他在順次的生起,於確定作用之末,因近於死而速力遲鈍之故,只生起五(剎 那的)速行心及二(剎那的)彼所緣心。此後即以有分之境為所緣而生起一(剎那的)死心。至此業已經過十五心剎那:即二有分、一轉向、一見(作用)一領受、 一推度、一確定、五速行、二彼所緣及一死心。此時在一心剎那的殘餘之壽於彼同樣的所緣生起結生心。這也是在以過去所緣(為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現在所 緣(為緣)的結生。
  上面是先說在以過去所緣(為緣)的善趣死心之後而以過去或現在所緣(為緣)的結生心於惡趣中轉起的行相。
  (2. 於惡趣而有善業者的結生)在惡趣而積有非惡業者,依照前述的方法,他的非惡業或(非惡)業的相來現於意門,所以(在前面所說的)黑分之處而(在這裏)易之 以白分之外,當知其他的方法和前面相同。這是在以過去為所緣的惡趣心之後而以過去或現在所緣(為緣)的結生心於善趣中轉起的行相。
  (3. 於欲界善趣而有善業者的結生)其次在善趣而積有非惡業的人,依據118「臨終之時他的善業懸於他前」等語,當他臥於臨終的床上,依他生前所積的非惡業或 (非惡)業的相,即來現於他的意門之前--這(非惡業或業相)是只指(現於)積有欲界的非惡業的人而說;如果(生前)積有大業(上二界的禪定)的人,則只 有業相來現。由於那(非惡業或業相的)緣的生起,即在以彼所緣為最後或僅於速行的路線之後,以有分之境為所緣而生起死心,在(死心)滅時,即以那(於臨 終)來現的業或業相為緣而生起由於未斷煩惱之力的傾向及為善趣所攝的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為所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過去所或以不可說所緣(為緣)的結生。
  另一種人,在臨終之時,由於欲界的非惡業,那在人界而稱為母胎的形相,或於天界而稱為游苑、宮殿、劫波樹等形相的善趣之相,來現於意門之前。在他的死 心之後,如在惡趣相中所示 的程式相同的生起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所緣(為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現在所緣(為緣)的結生。
  另一種人,在臨終之時,他的親屬拿一些東西到他的五門之前,如以花環、幢幡等色的所緣,或以聞法及供養的音樂等聲的所緣,或以香的煙及熏香等香的所 緣,對他說:「親愛的,這些供佛的供品,是替你作供養的,你應心生喜樂」;或以蜜及砂糖等味的所緣,對他說:「親愛的,這些東西是替你任佈施的,你嘗嘗 吧」;或以支那的親布及蘇摩羅的綢布119等觸的所緣,對他說:「親愛的,這是替你作佈施的東西,你觸摸此物啊」。對於此等現在他的面前的色等所緣,次第 的生起確定作用之後,因近於死而速力遲鈍之故,只生起五(剎那的)速行及二(剎那的)彼所緣。此後即以有分之境為所緣生起一(剎那的)死心,於彼心後,對 于一心剎那住的同樣的所緣而生起結生心。這也是在以過去所緣(為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現在所緣(為緣的結生)。
  (4. 從色界的結生)其他一種由於地遍禪等而獲得大界(色界定)及住在(色界)善趣者,在臨終之時,有欲界的善業、(善)業相、(善)趣相的任何一種,或地遍等 相,或大心(上二界心來現於意門);或有生起於善的因的殊勝所緣來現於眼及耳的任何一種之前,在他的次第生起確定作用之後,因近於死而速力遲鈍之故,只生 起三(剎那的)速行。因為在大趣者(上二界的有情)是沒有彼所緣的。所以在速行之後,即以有刀之境為所緣而生起一死心。此後便生起以所現起屬於欲界及大界 (上二界)的任何善趣的諸所緣之中的任何所緣(為所緣)的結生心。這是在以不可說所緣(為緣)的(色界)善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過去、現在或不可說諸所緣 的任何一種為所緣的結生。
  (5. 從無色界的結生)在無色的死心之後的結生,應該照此類推而知。這是在以過去或不可說所緣的善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過去不可說、現在所緣的結生轉起的行相。
  (6. 於惡趣而有業者的結生)其次在惡趣而有惡業者,依照述的方法,有(惡)業、(惡)業相、或(惡)趣相來現於意門,或者有生起不善之因的所緣來現於五門之 前。如是在他的次第轉起死心之後,便生起以屬於惡趣的彼等所緣的任何一為所緣的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所緣的惡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過去或現在所緣的結 生轉起的行相。
  (3 結生識與諸色法的關係)以上曾以十九種識的結生而說明動。並且此等識是這樣:
  其活動於結生依業有二種,
  若依混合等的差別則有二種與多種。
  即此十九種異熟識在結生中活動,由於業有二種。各自的生業,由多剎那的業緣及親依止緣是它的(異熟識的)緣。即所謂:120「善與不善的業,依親依止 緣,是異熟的緣」。如是活動,當知由它(異熟)的混合的差別,則有二種與多種。即此(異熟)由於結生雖只一種,但依與色的混合及不混合的差別,故有二種; 依欲有、色有、無色有的差別,故有三種;依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四種;依(五)趣有五種;依(七)識住有七種;依(八)有情居有八種121。此中:
  性的混合有二種,其中有性又二種。
  若與初說的相共,至少有二三十法。
  「性的混合有二種」--此(十九結生識之)中,除開無色有(的結生),與色混合生起的結生識,則有有性和無性的兩種:因為它在色布中是沒有所謂女根及男根的性生起的,並在欲有中,除開生成半擇迦(無性者的),是有性的生起的。
  「其中有性又二種」--此(前二種)中的有性,又因是具女性或男性的任何一種生起的,所以有二種。
  「若與初說的相共,至少有二三十法」--在(與色)混合及不混合的二者中,若與初種的色混合的結生識,則與此(結生識)相共的,至少亦有所依(十法) 及身十法的二種十法或所依、身、性十法122的三種十法共同生起,因為此色是更不能減少這些成分了的。於卵生、胎生的二種胎中所生起如是最少分的色,猶如 用一根最微細的羊毫123所沾引出來的乳酪那樣大的數量,此即名為羯羅藍的生起。於此(結生之)中,當知由於趣的蒫別而可能有怎樣的生的差別;於此等(的 差別)即是這樣:
  地獄與除了地(居天)的諸天
  沒有前面的二生,
  (人、畜、餓鬼的)三趣
  則具有四生。
  此中:「與諸天」的「與」字,即於地獄與除了地(居天)的諸天,應知並包攝一種燒渴餓鬼,都沒有前面的(胎、卵、濕)三生;因為他們共有化生的。而于其餘名為畜生、餓鬼及人的三趣,並於上面除去的地居天,則有四種生。
  於有色界中三十九種色,  於勝者、濕生及化生  則有十七種的色124
  或於劣者三十色。
  先說於化生的有色的諸梵天(色界天),依照眼、耳、(心)所依的十法及命的九法125的四聚,則有三十九種色與結生識共同生起。除卻有色的梵天,於其 它的濕生、化生的勝者,依眼、耳、鼻、舌、身、所依、性的十法,有七十色;這些色是常在諸天的。
  此中:色、香、味、食素126及(地、水、火、風)四界,加淨眼及命的十色量、色聚,名為眼十法,其他的亦應推知。
  其次於劣者的生盲、生聾、無鼻、非男(非女)者,則生起依舌、身、所依的十法的三十法127。如是於勝者及劣者之間,當知適宜的分別。
  已知如是,更有:
  以蘊、所緣、趣、因、受、喜、尋、伺,
  而知死(心)與結生(心)的別與差別的不同。
  即(無色)混合及不混合,有二種生,及於(結生之)前的死,意即由此等之蘊有別無別的不同之義。怎樣的呢即有時四蘊的無色界的死之,後以四蘊為所緣的 結生是(與死心的所緣)無差別的,有時於非大趣(欲界)以外(蘊)為所緣(的死之後)而以大趣(無色)的內(蘊)為所緣(結生)。這兩種是先於無色地(結 生)的方法。有時於四蘊的無色的死之後,以欲界的五蘊而結生。有時於五蘊的欲界的死或色界的死之後,而以四蘊的無色界(結生)。口是於過去為所緣的死之後 而(轉起)以現在為所緣的結生。有的於善死後,或於惡趣結生。於無因心的死之後,以有因心結生。於二因心的死後,以三因心結生。於舍俱心的死後,以喜俱心 結生。於無喜心的死後,以有喜心結生。於無尋心的死後,以有尋心結生。於無伺心的死後以有伺心結生。於無尋無伺心的死後,有尋有伺心結生。當以如是等的相 對而成適當的組合。
  只是得緣之法  而起他有,  這不是從過去有的轉生,  亦非從彼而無因。
  即此只是獲得了緣的色與非色之法的生起,名為「生起他有」。不是有情、亦非是命。然亦不是從過去有而轉生此,亦非從彼(過去有)無因而顯現於此的。
  這種意思,我們將以明顯的人類的死與結生的次第來說明。即於過去有,無論是由於自然或以手段而迫近於死的人,他難受那刀劍128的集合而切斷一切四肢 五體的關節連絡的難堪的臨死之苦,身體漸成憔悴,猶如多羅(棕櫚)的青葉曝曬於烈日之下一樣,眼等諸根的消滅,及身根、意根、命根而存在於心所依之時,在 這一剎那而依止於殘留的心所依的識,使轉行於重、數習、近死、宿作的諸業的任何一種獲得殘餘的(無明等的)緣而稱為行的業,或於現起的業相、趣相之境。如 是轉起的識,因為未斷渴愛與無明,故渴愛使它傾向於由無明障蔽了利害的(惡趣等)境,及俱生皂諸行投它於此境。彼識于相續中,由於渴愛所傾向,由於諸行所 投,放棄於前依止。譬如有人懸于結縛於此岸的樹上的繩而越過水道,無論他喜樂或不喜樂,由業而等起後依止,及由所緣(緣)等的緣而轉起。此處因為前面的識 的死亡故名為死,而後面的識於他有結生故名為結生。然而此識不是即從前有而來於此,亦非從前有毫無業、行、傾向於境等129之因而現前的。

  茲以回聲等譬喻,  因為相續連接,  不一亦不異。

  此識不是從前有而來於此,卻由屬於過去有的諸因而生起。正如回聲、燈光、印章、映射等法的譬喻。即如回聲、燈光、印章、影等是由於聲等之音,不移於他處,此心亦然。所以這裏說:

  「因為相續連接,不一亦不異」。

  即于相續連接中,若決定是一,則不能從牛乳而成為酪,若決定是異,則無酪是依於牛乳的了。一切因與生起的關係都是這樣。如果那樣(決定是一是異),則一切世間的語言都將割斷,那是不成的。所以這裏當取不決定是一或是異。
  這裏或有人(道):「如果(從前生至今生)這樣無轉生而現前,那麼屬於那人身體的蘊即已滅亡,而為果之緣的業又不轉移至果,難道這是別人的果?及能另從他因而有此果?並無(業果的)受用者,此果給與誰?所以此說不妥」!回答如下:

  于相續中而有果,  此果不是其他的,  亦非從他因而有,  以播種義得成就。

  即于一相續中而生果,因為不可能說決定是一是異之故,所以說「不是其他的,亦非從他因而有」。這可「以播種之義而得成就」--即如以行作而下芒果的種 子,而此種子在(發芽成長的)相續中,因獲得了緣,他日生起(和種子同樣的)特殊之果,這不是其他種子的果,亦非由於別的行作之緣而生起。又非就是那些種 子或行作本身到達於果處,(此識之因果)應知如是配合。
  亦應知此義亦如在幼年時動習學術、技藝、醫藥等,而在他日長大成人之時給與效果。
  關於「無受用者,此果給與誰」的問題則這樣:

  果之生起故,  世說受用者,  如因生果實,  世說樹結果。

  譬如只稱為樹的一部分之法的樹果的生起,被稱為樹結果或已結果,同樣的,由於只稱為天、人的蘊的一部分而被稱為受用之物的苦樂之果的生起,而說天或人受樂或苦。所以這裏實無說有任何受用者的必要。
  (問):「如果這樣,是彼等諸行存在為果之緣,抑不存在?若存在(而為果之緣),則應於彼等(諸行)轉起的剎那而有它們的異熟?若不存在(而果之緣),則得在(諸行)轉起之前及以後常能感果」?對他的答復如下:

  因為行作故它們為緣,  但它們不是常常感果的。
  這裏應知保證等的譬喻。

  即因諸行的行作故為自果之緣,並非由存在或不存在故(為自果之緣)。所謂130:「因行作欲界的善業及積集之故,生起異熟的眼識」等。(諸行)即適應 於自困之以後,由於異熟已熟之故,不再感果。為了辨知此義,當知保證者等的譬喻。即如在世間,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作保證者。他買東西、或借錢,他的事業推 行是為達到目的之緣,並非事業的存在或不存在。到了達到目的之後,亦無保證了。何以故?目的已達之故。如是諸行的行作故為自果之緣,且於適應自果之後,便 不再感果131了。

  以上是說明由於行的轉起為與色混合及不混合二種結生識的緣。

  (5 行與識的緣的關係)現在為除對於此等一切三十二異熟識的迷惑:
  諸有等之中的結生與轉起,
  應知此等諸行怎樣為異熟識的緣。
  此中,三有、四生、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為「諸有等」。意即于此等的諸有等之中的結生和轉起,當知此等諸行是異熟識的緣,及怎樣為緣。
  此中:(1. 福行與結生)先於福行,而欲界的八思差別的福行,通常說對於欲有的善趣132中的九異熟的結生,依多剎那的業緣及親依止緣的二種為緣。而色界的五善思差別 的福行,只於色有的五結生(依多剎那的業緣及親依止緣的二種為緣)。
  (2. 福行的轉起)如上述的欲界的(八福行),於欲有的善趣中,除舍俱無因意識界,對於七小異熟識,不於結生只於轉起而依前述的(業緣及親依止緣)二種為緣。彼 同樣的(福行),對於色有的五異熟識133,不於結生只於轉起為同種的(二種)緣。次於欲有的惡趣,則對於八小共熟識134,不於結生只於轉起為同樣的 (二種)緣。
  這裏在地獄中,如大目犍連長老的旅行地獄之時,和那樣的可喜的所緣會合,則彼(福行)是(識的)所緣。其次有大神變的畜生及餓鬼,亦得有可喜的所緣。 而此(福行)於欲有的善趣,對於十六善異熟識135,則同於轉起及結生為(二種)緣,通常說福行,於色有中,對於十異熟識136,亦同於轉起及結生為緣。
  (3. 非福行與結生及轉起)有十二不善思的差別的非福行137,對於欲有中的惡趣的一(無因異熟意)識,不於轉起只於結生為(二種)緣。(此非福行)對於(除上 述的一識的)六(不善異熟識),不於結生只於轉起為緣。對於(惡趣的)七不善異熟識,則於轉起及結生為緣。次於欲有,對於善趣的此等七(不善異熟識),不 於結生但於轉起為緣。次於色有,對於四異熟識138,不於結生,但於轉起為緣。而此(非福行)亦於欲界,由於見不喜之色及聞不喜之聲為緣。於梵天界,則無 不喜的色等。於欲的天界也是同樣。
  (4. 不動行與結生及轉起)其次不動行,於無色有,對於四異熟識,於轉起及結生為同樣的二種緣。
  如是先于諸有由結生及轉起而此等諸行為彼(異熟識)之緣,如何為緣,當知如上。於胎等中,亦以同樣的方法可知。
  其次再說明自最初以來的概要:即於此等(福、非福、不動的三)行中,(1)福行,於(欲、色)二有中給以結生之後而生起自己的異熟。同樣的,於卵生等 的四生,於天人的二趣,於異身異想(如人類),異身一想(如梵眾天初生),一身異想(如光音天),一身一想(如遍淨天)的金識住,及只於--因為在無想有 情居而此(福行)只是色的造作(故除)--四有情居而給以結生之後生起自己的異熟。是故這(福行)於此等的二有、四生、二趣、四識住及四有情居中,對於二 十一(善)異熟識於結生及轉起,依上述的(業緣及親依止緣)為緣。
  (2)非福行,於一欲有、於四生,于其餘的(地獄、餓鬼、畜生)三趣,於異身一想的一識住,於同樣的一有情居,由結生而給與異熟,所以這(非福行)於 一有、四生、三趣一、識住及一有情居,對於七(不善)異熟之於結生及轉起,依前述的(二種)為緣。
  (3)不動行,只一無色有、於一化生,于一天趣,於空無邊處等的三識住,於空無邊處等四有情居由,結生而給與異熟;所以這(不動行)於一有、一生、一 趣、三識住及四有情居,對於四(無色界的)異熟之結生及轉起,依於如前所述的為緣。如是:
  于諸有等之中的結生與轉起,
  應知此等諸行怎樣為異熟識的緣139
  --這是詳論「行緣識」的一句--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871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