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七位佛陀覺者,覺悟者
2013/09/08 21:36:48瀏覽553|回應1|推薦0

佛陀:巴厘()buddha的古音譯。意為覺者,覺悟者。

佛陀有兩種含義:

1.以解脫究竟智覺悟了一切應了知者,稱為佛陀。

2.自己無需老師的指導而覺悟了四聖諦,也能教導其他有情覺悟者,稱為佛陀。

義注中解釋說:“凡有任何應了知者,皆以解脫究竟智覺悟了那一切,故為佛陀。或因為自己覺悟了四聖諦,也能令其他有情覺悟,以這些理由故為佛陀。

世尊:巴厘()bhagavant的意譯。bhaga,意為祥瑞,吉祥,幸運;vant,意為具有,擁有。bhagavant直譯為具祥瑞者

諸經律的義注採用語源學的方法解釋了bhagavà的六種含義:

1.以具諸祥瑞(bhàgyavà'ti)故為bhagavà

2.以已破壞(bhaggavà'ti)一切危險故為bhagavà

3.以有諸福德(bhagà assa santi'ti)故為bhagavà

4.以分別(vibhattavà'ti)一切法故為bhagavà

5.以親近(bhattavà'ti)諸上人法故為bhagavà

6.以已除去諸有(bhavesu vantagamano'ti)故為bhagavà

在巴厘聖典中,通常用Bhagavà來尊稱佛陀。

阿拉漢:巴厘語arahant的音譯。意為應當的,值得的,有資格者。

阿拉漢有五種含義:

1.以已遠離(àrakattà)一切煩惱故為araham

2.以已殺煩惱敵故(arinam hatattà)araham

3.以已破輪回之輻故(arànam hatattà)araham

4.以有資格(arahattà)受資具等供養故為araham

5.以對惡行已無隱秘故(pàpakarane rahàbhàvato)araham

阿拉漢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以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為阿羅漢,謂為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正自覺者:對佛陀的尊稱,為巴厘語sammà- sambuddha的直譯。sammà,意為完全地、徹底地、圓滿地、正確地;sam,于此作sammà解,意為正確地;buddha,即佛陀,意為覺悟者。正自覺者即正確地自己完全地覺悟了一切法的人。

諸義注中說:“正確地、自己覺悟了一切諸法,故為正自覺者”(Sammà sàmanca sabbadhammànam buddhattà pana sammàsambuddho'ti.)

漢傳佛教依梵語samyak-sambuddha音譯為三藐三佛陀;意譯作正等覺者,正等正覺者,正遍知。

明行具足: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vijjàcarana- sampanna的直譯。vijjà (明,知識,智慧) +carana (行,行為,德行) +sampanna (具足者,成就者)組成。

因具足明與行,故為明行具足。”(Vijjàhi pana caranena ca sampannattà vijjàcaranasampanno.)(Vm.1.133 /Pr.A.1)

在此,是指三明:宿住明、死生明和漏盡明;或八明:觀智、意所成神變及六神通。

是指戒律儀、守護諸根、於食知節量、實行警寤、七種正法(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及四種色界禪那。

在此,世尊以明具足圓滿了一切知而住,以行具足而為大悲者。世尊因具足諸明與諸行,故名明行具足

善至: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sugata的直譯,由su() +gata(已到,已去)組成。
行於善美故,已至美妙處故,正行故,正語故,為善至。”(Sobhanagamanattà, sundaram thànam gatattà, sammà gatattà, sammà ca gadattà sugato.)

北傳佛教多作善逝。

世間解: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lokavidi的直譯,由loka (世間) + vidi(vindati(知道)的完全式)組成。

完全瞭解世間故,為世間解。”(Sabbathàpi viditalokattà pana lokavidu.)

世尊依自性、依集、依滅、依滅之方便而完全知道、了知、通達世間,故名世間解;又完全知道行世間(sankhàraloka)、有情世間(sattaloka)和空間世間(okàsaloka)三種世間,故名世間解

無上者: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anuttara的直譯,由na () + uttara (上,超過)組成。
不存在有任何比自己的功德更殊勝者,沒有超過此者,為無上者。”(Attanà pana gu?ehi visi??hatarassa kassaci abhàvato natthi etassa uttaro'ti anuttaro.)

調禦丈夫: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purissadamma- sàrathi的意譯,由purissa (男人,丈夫) + damma (應調禦的,應受訓的)+ sàrathi (調禦者,駕馭者)組成。

能調禦應受調禦的丈夫,為調禦丈夫。”(Purissadamme sàreti'tipurissadammasàrathi.)

或者也可將無上者調禦丈夫合為一句,成為無上調禦丈夫。”(anuttaro purissadamma sàrathi)(Vm.1.139 /Pr.A.1)

天人導師:佛陀德號之一,為巴厘語satthàdeva- manussànam的直譯,由satthà
(
導師) + devànam (諸天)+ manussànam (諸人)組成。即佛陀是能帶領諸天與諸人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Vm.1.140 /Pr.A.1)

果德瑪:巴厘語Gotama的音譯。我們現在佛陀的家姓,通常用來指稱佛陀。我們現在的教法時期是果德瑪佛陀的教法時期。

漢傳佛教依梵語Gautama音譯為喬答摩、瞿曇等。也常依佛陀的族姓稱為釋迦牟尼(Sakyamuni)

七佛:過去曾經出現於世的六位佛陀,以及現在的果德瑪佛(Gotama)並稱為七佛。
過去的六位佛陀分別是:

1.九十一大劫以前的維巴西佛(Vipassi,毗婆屍佛);

2.三十一大劫以前的西奇佛(Sikhi,屍棄佛);

3.三十一大劫以前的韋沙菩佛(Vessabhu,毗舍浮佛);

4.現在賢劫的咖古三塔佛(Kakusandha,拘留孫佛);

5.現在賢劫的果那嘎馬那佛(Konàgamana,拘那含牟尼佛);

6.現在賢劫的咖沙巴佛(Kassapa,迦葉佛)

在《長部·大傳記經》中說:

諸比庫,距今九十一劫以前,維巴西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出現於世。

諸比庫,距今三十一劫以前,西奇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出現於世。

諸比庫,又於彼三十一劫中,韋沙菩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出現於世。

諸比庫,於此賢劫中,咖古三塔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出現於世。

諸比庫,於此賢劫中,果那嘎馬那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出現於世。

諸比庫,於此賢劫中,咖沙巴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出現於世。

諸比庫,於此賢劫中,今我阿拉漢、正自覺者出現於世。”(D.14)

美德亞:未來佛名,巴厘語Metteyya的音譯,意為慈愛,為此賢劫中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佛陀。

在《長部·轉輪王經》中說:“諸比庫,在人壽八萬歲時,有名為美德亞的世尊將出現於世,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者、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D.26)

漢傳佛教依梵語Maitreya音譯為彌勒、彌帝隸、梅怛麗耶等。

獨覺佛:巴厘語paccekabuddha。在沒有佛法的時期,能無師而通達四聖諦,但卻不能教導其他眾生的聖者。

漢傳佛教依梵語pratyekabuddha譯作辟支佛、貝支迦、緣覺等。

作者:瑪欣德尊者 Mahinda Bhikkhu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8389673

 回應文章

cwwlk
2015/07/04 11:19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