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6 20:34:59瀏覽2876|回應0|推薦0 | |
(摘自我從迷信出走一書)作者:釋從信法師 一時佛在舍衛國,和五百比丘來到阿荼脾邑,當地的住民認為世尊難得來此,隨後離去再見遙遙無期,紛紛要求諸比丘教授誦讀經偈,以便世尊離去後,日日誦習玩索其義趣意味。 時諸比丘由各國來追隨世尊,語音語法各國有別,各別隨其所用語法教授當地人誦讀經偈,竟遭受 譏呵:「為什麼比丘晝夜親近如來,不知我們男女所用語法不同,語音也不正!」諸比丘受譏嫌各各羞恥,以是白佛,佛責諸居士:「在家人怎麼可以譏呵異國誦經 音句不正。」(見五分律大正二二冊三九頁下) 於是世尊制戒,告諸比丘:「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誦經波逸提。」所謂具戒就是使此身清淨無漏的戒,未受具戒人就是未依法承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人,除在家男人女人未受具戒,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也都是未受具戒人。 從此諸比丘比丘尼依教奉行,不再教授在家人誦經,也不再教授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誦經。因 為在家人譏呵比丘比丘尼將折福吃大虧,為免在家人受不善報,是故世尊如是制戒。然在家人實有記誦經偈之需求,頻頻要求受誦經偈,諸比丘說:「在家人嫌我們 音句不正,不從我受,世尊已戒我們出家人教授在家人誦經。」有未曾譏呵比丘的人就說:「大德,我不毀佛法,豈可以他人有過而不教我耶?」 又由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要學習經偈,於是世尊說:「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經,並誦者波逸提。』四分律比丘戒本波逸提法(六):「若比丘與未受戒人共誦者波逸提。」 所謂並誦就是共誦,比丘或比丘尼誦經時,未受具戒人只可旁聽或默誦,不可同步出聲一起誦。在 家人若和比丘比丘尼同聲誦經,比丘比丘尼即得波逸提罪,若在家人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同聲誦經,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即得突吉羅罪,而在家人沒有戒罪,但使 出家人得罪,自身必也不善。若比丘比丘尼教授未受具戒人誦經,應先行告之,只可比丘比丘尼誦一句,聲盡隨後才學誦一句,若有一音未便出聲同誦即得罪,不可 同聲誦自也不可抄越先誦。若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教授在家人誦經,也應先行告之。 由於學習歷程必須日日誦習所知所學,早晚誦讀經竭于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已開始。但世尊時代 學者早晚誦經的方式內容,和我們中國佛法不同。世尊時代,學者早晚誦經和現代人學習一般知識學問一樣,只為求得學問用為解除煩惱。而我們中國佛法,早晚誦 經只為求功德,所以,中國人誦經自古以來便不如法,其不如法有四,一者共誦不如法,二者歌詠聲不如法,三者無義語不如法,四者求功德不如法,依次說明如 下: 一者共誦不如法,誦經不可出家人和在家人共誦,這是彰顯出家和在家有別,出家人是福田,是良田,在家人在福田上稻則得稻,種穢草則得穢草。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時才有共誦之現象,也才有在家人譏呵出家人之事。 在中國,早晚課誦,往往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同步一起誦經,出家人不知戒,不知告訴在家人不可共 誦,彼此只知誦經求功德。因此,誦經共誦,竟然連穿著也同一海青,吃飯也共碗共桌。學者若信佛相信有因果報應,當回避不如法,從此不再同聲共誦,如前文中 說。不再同一色海青,假使海青是出家人法衣,在家人便不可穿著,若海青是在家人法衣,出家人便不可穿著,假使出家人和在家人都非穿海青不可,出家人所穿海 青應割截應染壞色,不可穿正色衣,不可和在家人同色同式樣。從此也不再共碗共桌同時吃飯,應有所分別,若馬馬虎虎,出家人就不必出家,因果報應可是絲毫不 爽,分別得一清二楚。 二者歌詠聲不如法,誦經是為了溫故知新,為了知善義善味,為了傳遞佛法教授後來者,佛聽誦經 合唄,只是單調的音節,不是歌唱,而今中國人誦經宛若歌詠,四分律卷第三十五大正二二冊八一七頁上:「諸比丘,若過差歌詠聲說法,有五過失,何等五?若比 丘過差歌詠聲說法,便自生貪著,愛樂音聲,是謂第一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生貪著,愛樂其聲,是謂比丘第二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 詠聲說法,其有聞者令其習學,是謂比丘第三過失。 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諸長者聞皆共譏嫌言:『我等所習歌詠聲,比為亦如是說法。』便生慢心不恭敬,是謂比丘第四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若在寂靜之處思惟,但緣憶音聲以亂禪定,是謂比丘第五過失。」 果如世尊說,中國人以歌詠聲誦經,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不知求經文中之善義善味,只愛樂音聲,不信佛法者則譏嫌吵鬧迷信。 如果我們知道早晚誦經只為了溫故知新,便可理解,從來沒有學生用唱歌方式早晚溫習功課,若有,不但吵死人,也不得好成績。 三者無義語不如法,誦經是為了溫故知新,溫故之前應先求經文的善義善味,由於不知不解,早晚 誦習要求領悟其善義善味,是故應有玩習千遍不厭倦的精進力,若已知已解則應依法奉行,只停留在反復誦讀的階段,多誦無益事,應如現代學生讀書,每天所溫習 的功課,視其所須每天都不一樣。 但我們中國人早晚課誦是萬年本,不求溫故知新,也不求善義善味,課誦內容大部份是無義的外道 語,若有義有文卻日日誦讀如算牛頭數,亦如無義語。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大正2冊六七三頁中:「爾時世尊便說此偈『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 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以忍者上。』」 外道為滅佛,夾雜無義咒語令佛教徒日日課誦,猶如算牛頭數,佛教徒竟然乖乖就範,不求善義善味,只求千遍萬遍億萬遍,不義不益的功德,事實上,不但沒有一絲絲功德,入三惡趣如射箭啊! 四者求功德不如法,誦經的最大利益,是令誦者溫故知新,使誦者經由聞思修而趣向解脫趣向涅 盤,是故說,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算數,非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所能比。並非誦經的行為本身有何功德,誦出的經文若未經聞思修的實踐,只是經文,光只是誦 經偈而不去聞思修,不會滅罪,也不得任何功德,更不會令亡者超度,否則,即時毀壞因果法,為善沒有善報,為惡不必受惡報,只須花些錢請人誦經。 而中國佛教徒早晚課誦以求功德為目的,竟然以誦經功德消磨一生的生命,寺院竟然以誦經為營收的工具,用誦經所得建立佛法僧戒事業,其功過不待言說,自有業報為其算帳。 由前文中說,中國佛教誦經行為一無是處,學者若學佛應知非即舍,早晚課誦之經偈應誦習所應知 所應學之佛法,如同現代學生溫習功課,每個學者的誦本可以不同他人,每個寺院的誦本也應各別不一。應如佛說:「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 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