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俳句習作
2010/06/16 14:34:33瀏覽3423|回應17|推薦138

.

俳句習作二則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詩體 由三句十七個讀音構成

第一句與第三句為五音 第二句為七音 可有押韻或不押韻兩種型式

俳句句中必須要有一句隱含季節 用以點出寫作的季節氣候 稱為季語

俳句是由日本古代俳諧連歌演化而來

連歌為古典高雅的聯句詩  以五七五首三句 下接反覆的七七句式所

構成  俳諧連歌為詼諧幽默的連歌 幾經演變而成為淺易通俗的庶

俳句則擷取俳諧連歌的首三句成為一種新的詩體型式

俳句發軔於平易近人的庶民詩 其寫作內涵多以懷舊憶故童趣為主

松尾芭蕉 (1644 -1694 ) 在日本有俳聖之稱 更將禪意引入俳句而將俳

提升至文學殿堂  芭蕉的傳世名句 古池 如下 :

古池(ふるいけ)や (五音)

蛙(かわず)飛(と)び込(こ)む (七音)

水(みず)の音(おと) (五音)

古池啊

青蛙跳了下去

水聲

五七五句式的日本俳句日後流傳至世界各國 在中國亦有以五七五字

詩的形式而有傳作

         

 習作之一

                          放學的小孩

                          沿著蟬鳴的樹蔭

                          踢著小石頭

     

 習作之二

                          艷麗古城樓

                          依然矗立烈日下

                          看不到斑剝

          

習作中蟬鳴烈日二詞為季語 用以點出夏季的背景

歡迎格友在回應中 試作俳句  笑仿蘭亭  而同消長夏 曷興乎來

附記:  芭蕉古池解說  

這是芭蕉於四十三歲(1686)時的作品,也是芭蕉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俳句。該年春,芭蕉在「芭蕉庵」召集了眾多弟子,以「蛙」為主題舉行了一場俳諧會。

自古以來,「青蛙」在日本和歌世界中,只是個在「春天河邊鳴叫」的配角。但芭蕉卻把青蛙跳入古池中的「水聲」拿來當主角,完全漠視了過去以青蛙「鳴叫聲」為主的固有視點,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改革。

起初,芭蕉作的是「山吹や蛙飛ンだり水の音」(やまぶきや かわずとんだり みずのおと),「山吹」是橘黃色棣棠花,「飛ンだり」是動詞,有躍動感,但只是表示青蛙在跳而已,沒說明青蛙到底跳到哪裡。芭蕉弟子其角建議把「山吹」改為「古池」,之後芭蕉再把「飛ンだり」改為「飛び込む」,後者也是動詞,卻明顯表達了青蛙到底怎麼跳,又跳進了哪裡……正是跳進古池。這一來,整個風景就變了,由水彩畫變成水墨畫。

  ( 取自網路 作者 : Miya )

.

.

後記 之一  :

記得過去小學生下學回家 在住宅區中 沿著有樹蔭的街巷 或是三五

成群 嬉談笑鬧 邊踢著路邊碎石 快快樂樂的回到家裡父母的等待中

如今只見高樓公寓櫛比鱗次 路邊小石已不可見 父母穿梭在車陣中將子

女匆匆接回後 送到安親班音樂班舞蹈班 或是子女回家後獨自一人在家

辛苦趕寫作業 昔日兒童無拘無束天真爛漫的情懷亦不可得 

.

.

後記 之二  :  

各地的古城門樓 多有重修改建 雖是畫棟雕梁金碧輝煌但古意盡失

台北的景福門 (東門) 麗正門 (大南門) 重熙門 (小南門) 重修後碧瓦

紅牆宏偉瑰麗 惜已無復往日的盎然古意  習作用語是擷取自一首

如今已經遺忘的 台北市歌 歌詞如下 括弧內為歌曲簡譜記音 F 調

下方橫線表示低音 就教格友了 

                        溫暖的陽  光下  ( 5111  23 )

                        依然矗立著班 剝的古城門 (345432 67125 )

                        它好像在  告訴我們  ( 5111  2346)

                        劉壯肅公的功 績尤存 (6543125   243)

                        台北 台北 我們的台北  (51 53 5312321)

 

                                         景福門 / 東門之今昔

     

                                       麗正門 / 南門 之今昔

 

                     西門早已拆除    右為民國60年時西門圓環標準鐘及噴水池

   

                                                   承恩門 / 北門 之今昔    

        

 

                                                   重熙門 / 小南門 之今昔

.

.

.

圖片均取自網路 通知即移除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slojuly08&aid=4131280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風情中岸 - 懷念稻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敬答格友
2010/06/23 01:04

格友說  "但我居然還是覺得那五七五的俳句更難"

難在意境和禪心 要有很多的生活體驗    以習作為例

"放學的小孩"   想到自己孩童時日  看到今天放學後的學童心裡沉重的負擔

"沿著蟬鳴的樹蔭"   想到往日的生活型態  城市景觀  人際關係 

"踢著小石頭"    往日情懷都在這一句了  多麼無憂無慮 悠然自得 天人兩諧的日子

另一首 只是想說 社會進步變化太快

科技物質的發展遠超過精神人文配合的腳步  人心的調適跟不上物慾的躍進

種種社會問題就此發生  就像是金碧輝煌的城樓架在素樸的樓基上

很突兀也失去了應有啣接與文明內涵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增廣見聞
2010/06/22 23:30

讀了這篇文章及您和格友的互動

又增加一種知識,很有收獲喔!

謝謝!



東方焱淼 【靜讀清修】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好玩,有意境
2010/06/20 06:21
來好好學了這文,難得逛格子,讀到如此有雅興的文,讓我燥亂的心一下子靜了下來。

你說的那俳句詩,中文五七五,可以這樣寫嗎:

高處的清涼
總是夏日的風裡
翻亂的雲衣

隨手寫的,想對那規則,情境知得更多更詳盡些。但真的好喜歡這種輕小的詩文。

謝謝分享,很喜歡^^
風情中岸 - 懷念稻香(deslojuly08) 於 2010-06-20 15:29 回覆:

謝謝來訪 回應 和詩

妳的試作  好詩 合五七五的字數  又有季語

可是..........

要為三句 三個獨立句或獨立意思  而妳的三段是一句話的拉長

懇請再試一下    "大勉強"一下喔


鼻塞國度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以為真的用日文做俳句
2010/06/19 12:24

若只是中文的575 味道就沒有了....

中文的音韻 與日文俳句中的世界似乎不太相同

要一個外國人以日文來做俳句 ...難度好高

風情中岸 - 懷念稻香(deslojuly08) 於 2010-06-19 14:10 回覆:

感謝來訪留言

日文一詞或一字讀出來可為一音或數音 俳句是五個讀音七個音和五個音構成

中文字一字一音 如按五七五字寫成短詩 算是最接近俳句的體式

但是如您所說感受上是有不同 古池啊-- 此句 讀來意境深遠

真是無法直譯 勉強以五個漢字意譯成  寂靜古池啊  或是 靜謐的古池 但是意味頓失

中文俳句只是取其體式定法來做中文詩而已  算是雅玩罷     


林秋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錯喔
2010/06/17 16:55

這是學習的另一個境界

可是 

我這人寫東西 總是不按牌理出牌 怎麼辦



風情中岸 - 懷念稻香(deslojuly08) 於 2010-06-18 00:28 回覆:

謝謝來訪

所以可以試俳句啊

只有三句 五字 七字 五字 可不押韻 

有一句要帶季詞 比方說 荷花 落葉 粽子 等等

意境為重點   何不一試  消暑妙用


飛天 ゚【二三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6/17 09:47

嗯,你的意思是:
五音十音,並不是格律韻腳的意思。(飛天初初以為是五十音之意)
原來是指,五字七字令。中句嵌入季節語。


風情中岸 - 懷念稻香(deslojuly08) 於 2010-06-17 10:36 回覆:

俳句到了中土 也就要適應漢字特性

就是第一/三句五個字  第二句七個字 可押韻 可不押韻

俳句文字本身要求很簡單  重點就在意境了 所謂意在言外

芭蕉的古池 雖是了了平易的十七字/音 看之童叟皆能為

可是註解的文字已成了學問

井蛙之見  貽笑了


飛天 ゚【二三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6/17 07:38

要試作。
可能得先懂五音七音,沒有日文基礎,完全一頭霧水。

風情中岸 - 懷念稻香(deslojuly08) 於 2010-06-17 08:13 回覆:

漢字一字一音 中文俳句由五字七字五字三句構成 其中一句須含季語

飛天 文采雅逸 多有妙筆  請妳起令了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