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5/20 06:54:07瀏覽608|回應0|推薦10 | |
烏軍意圖替巴赫穆特解圍(這在局部戰略上是錯誤之舉-但符合政治需要),所採用的是從包圍圈外的兩翼出兵,雖然在陣地的反推上有所進展(大約1~2公里),打的是戰力較弱的俄軍國防軍(比起瓦格納傭兵-欠缺實戰經驗),但巴赫穆特的烏軍陣地僅餘2%,估算烏軍的解圍作戰終究會失敗. 就被包圍且戰場態勢較複雜的狀態來講,被圍方只要援軍運用得當,可對包圍方形成反包圍,所謂的圍點打援戰術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解圍作戰能否成功?還是要看攻守雙方的臨戰時的實際策略,但被圍方所控制的地盤越小,援軍想解圍就越困難,舉幾個戰史上的例子就可以窺見一般. (1)孟良崮之戰 國軍整編七十四師雖係百戰精兵,惟遭粟裕動員十個縱隊的兵力圍攻,被圍國軍的戰略縱深很窄,無迴旋餘地,所處陣地又特別利於共軍的火炮殺傷且缺水,國軍的防禦自持力受到極深的影響,美製的水冷式重機槍尤其不易發揮威力,周圍國軍解圍軍隊在兵力上又低於共軍,且只有胡璉和黃百韜真正替解友軍之圍出力,所以整編七十四師最後被覆軍殺將,誠屬必然. (2)大同解圍戰 晉軍楚溪春部被晉冀察軍區的楊成武部圍攻,僅靠收編的前日軍500名精銳炮兵的精準炮擊,勉力抵抗共軍圍攻,蔣介石透過政治手段急調傅作義部解圍,傅作義緊急出兵集寧進行圍魏救趙(攻下集寧可以威脅張家口-當時的第二紅都),結果共軍將領張宗遜在戰場上的指揮發生誤判,給了傅作義部反敗為勝的機會,張宗遜的正確作法應是先將被反包圍的傅軍先頭部隊殲滅,再去打援,結果集寧城內的共軍先頂不住,反讓被圍的傅軍先頭部隊找到落腳點,可以前後夾攻共軍,而集寧一敗,則大同之圍立解,傅作義部透過圍魏救趙之法,以少勝多. (3)台兒莊 在火力上,國軍遠遜於日軍,台兒莊內被圍的西北軍原先剩餘地盤只有陣地的四分之一,最後在第五戰區十萬大洋的懸賞下,被組織起來的敢死隊抄著大刀與手榴彈出擊,於日軍疲憊之際將之狠狠痛打,一舉恢復原本陣地的四分之三,等待國軍數日後發動圍攻,日軍最後僅能選擇撤退. 不管如何看,巴赫穆特的烏軍只有完球(被全殲)一條路可走.只剩2%的地盤,基本上無法創造奇蹟,後續瓦格納傭兵被解放出來後,可能會選擇暫時性的休整,或是被打散到其他地區.戰況對於烏軍越來越不利,烏軍殘餘的軍事資本投入的越早?其有生力量被殲滅的速度會越快.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