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孔子》劇情的嶄新看法 (2010/02/11)
《孔子》中的諸多與史實不符的劇情飽受批評。然而歷史劇不同於歷史紀錄片,容許更多想像的空間,在此提出另一個評《孔子》的觀點。
心理學家布魯姆曾提出人類的認知層次,含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如果《孔子》是按照「知識」、「理解」層次拍攝—換句話說,把論語當成電影的唯一劇本,那麼,全劇不會有任何爭議,但我們只能聽到論語中的經典對話再被複誦一遍,孔子仍停留在斷簡殘篇中的模糊印象。然而,採用認知層次中的「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方式,即可將零碎的孔子言行、生平與社會風俗綜合起來,拚湊成完整人物; 並根據當時流傳的價值標準,設計嶄新的情境,揣摹此情境下人物的應對進退…如此,遠古年代的人物就產生清晰的輪廓,展現更豐富的喜怒哀樂與收放自如的流暢情感,全劇也有畫龍點睛之妙。
以下就用《孔子》中的兩段劇情來說明—
劇情一
某日,孔子救了一個從陪葬場逃出的家僕,在議事廳上提出廢除活人陪葬習俗,並借此宣揚仁愛的理念,智辯以嚴刑峻罰治國的費邑宰相公孫狃(實為公山不狃)。公孫狃身為季平子的生前愛將,孔子巧妙的以「公孫大人何不隨季平子而去?」這句話明確的點出「所不欲,勿施于人」,讓公孫狃啞口無言!
這個劇情來源,是從《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推衍出來的—既然孔子反對陶俑培葬,那麼應該也會反對活人培葬。
在後段中,孔子「雖千萬人吾往矣」、「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朝庭上與人舌戰(卻也累積不少政敵)。這個劇情設計大膽的把神聖化的孔子還原成凡人。由此觀之,論語中「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不啻是孔子反思年輕時的魯莽行為?
劇情二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是我們熟讀的佳句。但孔子弟子上千,傑出者也有七十二,「拿著剖空的葫蘆當瓢飲水」的畫面,就足以證明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的你我都想追問顏回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論語中的「失落環節」,反而成為導演想像力騁馳的空間,於是我們有緣「重溯顏回人格特質」-
大雪紛飛的某日,周遊列國的孔門弟子駕車通過結冰的湖面。突然冰層暴裂,顏回與滿載書籍的馬車落入湖中。個人生命與傳世經典熟輕熟重?顏回選擇「以有限換無限、以片刻逐永恆」,捨命潛水將散落的書籍往岸上丟。被救起時全身嚴重凍傷,死於孔子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