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陶醉生命中的《愛樂時光》
2013/01/11 12:45:52瀏覽749|回應0|推薦4

陶醉生命中的《愛樂時光》 (2012/05/16 09:07)

音樂,能消彌政治隔閡;愛樂,就該共譜和諧樂章。傳聞一戰期間的英德兩軍,曾於聖誕夜停火,互唱平安夜。在改編真實故事的《愛樂時光》中,訴說二戰時的平凡百姓,如用獨特的音符魅力軟化鐵血政權。

導演羅森穆勒(Marcus. O. Rosenmüller)透過一段劇情,隱喻悲慘時代的生存之道。在慶祝希特勒生日的演奏會上,兩位神童譜出自己的「命運交響曲」。男孩阿布拉夏以為只要表現傑出家人即可獲釋;但女孩萊麗莎卻預見自己猶如一顆被削去外皮的蘋果,終究被利刃伺候!終於,阿布拉夏憑著無可救藥的樂觀、無懈可擊的琴藝,令納粹軍官體認族群分際可寬可嚴,將猶太裔的原罪血統昇華成「優秀種族」;萊麗莎卻無法承受壓力而崩潰。

納粹政權雖已消逝,但納粹仍然是一種隱喻。時至今日,我們是否常訂出「宏大目標」,刻意刪除生命中的不完美、不正義、無效率?每每望著舉止優雅,談吐斯文,在鎂光燈前盡享光采的音樂家…總覺得這樣的畫面還缺少什麼?

我很欣賞電影中兩位猶太裔小孩的家長們,無形中給予他們的自在空間。

劇中音樂神童總是優閒倘佯於湖光山色間暢飲生命甘泉,盡享綺麗的童年大夢;或騎單車穿梭市集間,讓酸甜苦辣的氣味牽引味蕾,讓喜怒哀樂的攤販形象駐足心裏…不正是生活點點滴滴的共享共鳴,才幻化為大師指間的躍動音符?才是所謂的「愛樂時光」?在今日,行程滿檔、疲於奔波,企圖隔著車窗窺視大千世界的小音樂家們,習得殘缺技巧編織華麗舞台,焉能陶醉「愛樂時光」?

銀色月光灑落大地,澤被萬物;然而,有誰能領悟她無盡的魅力與詩意? 一百多年前,樂聖貝多芬大膽踏出演奏聽,步入萊茵河畔邊的窮苦人家,無私的為買不起音樂會入場卷的兄妹獻上琴藝。唯有先將自己內心修成一輪明月,方能陶醉月光的美麗; 後人也唯有融入尋常百姓家,方能將《月光曲》的曲意發揮得淋漓盡緻。

傅雷家訓:「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提琴家、長笛家…)」善哉斯言!

(海報下方)騎單車穿梭市集的阿布拉夏,伸手接住攤販丟來一顆蘋果…這種畫面曾儲存於台灣音樂神童的記憶中嗎?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vincijourney&aid=7216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