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尋寶 (2006/11/15)
去年到了西安,除了肚子塞滿的肉夾饃、酸梅湯、羊肉泡饃、灌湯包、烤牛羊肉串、蕎麥麵、刀削麵之外,還帶回當地最有特色的剪紙。
印象中,剪紙不外乎是剪剪窗戶與文字造形,偶爾剪剪側面的人像。但處處「一磚一瓦二千年」的古都,剪紙已發展到另一種境界。
陝西從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古撲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題材、精湛的技藝…使得剪紙在全中國的民間美藝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被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 。
在前往碑林博物館的路上,有一條蜿蜒三百公尺的街道,賣的大都是書法、剪紙等古代民間藝術。有幸找到一家算是「批發商」,一位趙先生遞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居然是:陜西省民辦剪紙藝術委員會主席(外加中國龍源剪紙社社長)。
在這家店裏挑啊挑,好不容易找到了我最喜愛的西北地區十個少數民族,不論是服飾、舞姿、神情、默契,無一不呈現那股灑脫、飄逸、自在…都令人耳目一新。
當然,其中有幾剪紙令我印象深刻。像是錫伯族男舞者的服飾,處理手法相當細膩;藏族的舞蹈,就顯得俊秀飄逸;柯爾克及烏茲別克的舞蹈,就可以感覺這對情侶陶醉忘我、鰜鰈情深。連在掃瞄時都不小心折了幾個痕跡,而原圖案上毫無折痕,不知當初剪紙的人是怎麼處理的?
猶如漢堡無法取代西安的肉夾饃,電腦割字也無法取代古中國的剪紙藝術。傳統,依然活在人們心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