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8 19:28:14瀏覽4903|回應0|推薦5 | |
聖脈生命教育協會
【大卿導師開示】若不能慈悲喜捨,就不得不選擇貪、瞋、癡。心若放在慈悲喜捨,就不會有不安。 2010/03/25 10:39:30 瀏覽39|回應0|推薦20 我們若不能慈悲喜捨,就不得不選擇貪、瞋、癡、慢、疑,心若放在慈悲喜捨,就不會有不安,﹙要有定力,最基本的就是不能有不安﹚,心有不安就很難打坐。你白天沒有慈悲喜捨的心,晚上要打坐就很困難。我們會想到我們怨恨別人,別人也在怨恨我們,一想到別人也在怨恨我們,你說你的心要靜下來很困難的。 我們若住在充滿慈悲喜捨裏面,打坐時,都會感覺有護法神的保護,要不然越靜越危險,你很自然就會胡思亂想。慈悲喜捨是一種保護自己,若沒有慈悲喜捨要勉強靜下來打坐,那不太容易。有戒、有定,我們的智慧就容易開展﹙因此慈悲喜捨能幫助我們開展智慧﹚。 什麼叫智慧?佛教所講的智慧是有看破、看透,把世間的苦看得透透徹徹,看到世間為什麼沒有快樂,而有苦,能讓世間少苦,就是智慧。 世間有什麼苦,苦包括生老病死苦,喜歡的人不能在一起,不喜歡的人卻偏偏碰在一起,這是苦。所求的東西得不到也是苦,認為色身是我、我的,用我、我所與人對立,這也是苦。無常變異也是苦。若再講深一點的,就是所有的欲望都是苦。我們沒有辦法在當下得到快樂,就是苦。當下不能坐著不動,心不能集中就是苦,身心不能不動就是苦。 佛教所說的身心不能不動,講話講到一半被切斷,剛要說話時,對方卻說他要走了,這也是苦。每一個動作的變化都是苦。你若覺得當下很好,你又為什麼要動,你要動是因為你覺得苦,覺得不舒服,睡覺睡到一半起來上廁所也是苦,早上被鬧鐘吵醒也是苦,起床很趕時間,上班遇到塞車也是苦,你不覺得苦,那是因為你身心粗重,所以你不覺得苦。 那已經這麼苦了要怎麼辦,你說,那麼苦那我用怨恨心來對待。那樣會更苦,我們若能說這些苦就是我想要的,意思是說,你已經遇上了,你離不開這些境界,所以這些苦就是我們要的,你非要不可。你若不想要,要有能力離境,而且是心甘情願的離,沒有能力離境,就要歡喜接受。不能更好,現在就是最好,境界已經夠糟糕了,不能再苦上加苦,這就是智慧。 慈悲喜捨的另一個涵意,感情若不能無條件就會苦,想愛又愛不著,愛到了卻又黏著都是苦。如何處理感情問題,除非把感情轉為慈悲喜捨。感情若不能轉為慈悲喜捨,就表示它是有條件的,只要是有條件的,它就很容易變化。當條件變化時,我們會有恐懼不安、痛苦,我們把它轉為慈悲,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對方如何對待是對方的事,他不能慈悲他也苦,我們不能慈悲,我們也苦。所以我們只能選擇慈悲喜捨,若不能慈悲就要離開境界,若不能離開就要選擇慈悲喜捨、歡喜接受 【大卿導師開示】 聖脈生命教育協會 誠摯邀請您 --------------------------------------------------------------- 大卿導師剪影 禪師生性悲憫,洞察世情冷暖交會,幼年初觸「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八字,內心極為悸動,深契地藏菩薩「乘願再來」的悲願心懷。 中學時代,為了修行,遍讀修道之書,終日與古文為伍,遠離世間知識,短短幾年內,讀完先秦諸子及大乘藏經,無意中奠下良好的古文學基礎。許是資賦善純及用功,十二歲就已常入甚深禪定,享受禪悅,廢寢忘食。 進入大學後,從古文學中超越,全心埋入西方知識的追求。但生命中撼天動地的事,該是看到:以往五年來的不倒單深定,及西藏瑜珈不畏酷寒的拙火苦行,竟然無法在境界中面對內心微細妒嫉等無明激盪的考驗,怖畏再深的禪定也是泡沫般不實。 從此勇敢坦誠,投入真實的境界,接受「生命最痛處─無法愛人如己」的淬鍊,那是刻骨鏤心的痛!師寧可痛澈心扉,始終堅持如昔,絕不放棄對真愛的信念。在頓悟與漸修的交錯中,屢有哪吒「拆骨還父、割肉還母」的悲壯,一層一層,慢慢脫落,直到「存乎一心‧愛人如己」的覺受,完全呈現出來。 旅美初期,研修數理經濟,對社會供需及產業結構的觀察更加深入,見到一切問題,皆從「人心欲貪」及「本位主義」而生,於是更以謙沖的心,深入每一宗教。宗教的平等觀,讓他在任何宗教的經文中,都讀到佛陀的心,更確認宗教的本懷,就是在拉近彼此的距離,打開心量。 禪師謙沖向學,於中外古今的知識領域自在遊走。遇到弟子及世人請益,他總以現代的知識,深入簡出地詮釋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理念。佛學不再是詰屈聱牙的生澀譯文,它是我們所熟悉且易於接受的生動語言,他可以從現代的生物學、心理學、政治經濟學,理性地研討阿含及華嚴,另一方,又輕鬆地點出現今社會的兩性問題,印證佛法三際一時,超越時空。 有時機鋒一轉,藉簡約的文學詩詞,引領弟子直入禪心,卻也淡然離言說,不著一辭。在禪師眼中,希臘的藝術雕刻作品,不是冰冷的石雕,那是每人心中的雕師所雕出內心最美麗的佛性!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禪師,隨時隨地,以他無所求的真愛,看待這不圓滿的世間,以欣賞滿懷的詩境,看到眾生一切欲貪的慣性,只是如飛鳥的前景,禪師所見:永遠深心信解!永遠深情呼喚、信解眾生求善求美的真心! 禪師他用生命、用愛,見證:「信,心清淨!」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 -------------------------------------------------------------- 這個團體深信台灣可以成為一個很偉大的國家~ 這個團體正在醞釀一個最前衛、最浪漫的心靈改革運動~ 這個團體努力將他們對人性全面認識的態度,變成台灣文化,還要文化輸出,輸出到全世界各地。 不以宗教團體自居,其教育成份遠多於宣教。提倡唯美宗教情操,但超越一切宗教本位,特別的尊敬善知識傳承,聖脈就是這樣子的生命教育團體。 生命教育到底發現了什麼?到底要教導什麼?就是「無諍」之見。個人、家庭、社會乃至國際間一切問題,都來自欲諍、見諍。整個社會的問題就在:不知如何面對衝突,害怕對立。在對立的時候,很容易感到恐懼不安,於是運用社會上的各種資源、人脈、關係,甚至使用財力、武力、權力、偽證,把對手扳倒。 六根知量、正知正念,與善解、善導、善護念的方法,可以在出入息念裡面落實慈悲喜捨,不再害怕面對衝突,可以平實柔和地面對世間的欲諍、見諍,很柔軟、很流動的引導出本自具足的真心,交心交重,走出人類社會的共同困境! 面對衝突,「有信才開口」。讓已經走出來的人將其「止諍」模式公開出來,讓每一個家庭、機關團體、各色人種社會去觀摩、學習與推廣。能將止諍的模式推廣,他就具足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資格! 聖脈就是想要走出這樣的一條路來! 提出這樣的行動哲學,是深信宗教教育的最大功用是止諍。止諍不是一味否認對立衝突,止諍是在最不可能建立信任的地方建立信任。在有對有礙中,建立無對無礙的信心,是宗教教育對社會最殊勝的貢獻。 在政治上、生意上,遇到很多困難,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溝通不良,癥結何在?在有沒有看到信心的源頭,在有沒有看到一切問題在最細小的念頭,在有沒有看到「是小的在改變大的」。看到了,自然願意從細微處開始。 直指本心,化整為零、化繁為簡,再以簡御繁。真的願意從當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勢、每一個呼吸、每一句話,都很由衷、很認真開始。 相信一位店員做得到「世間從自己開始」,他就可以改變整個台灣的店員文化;一位小學老師做得到「世間從自己開始」,他就可以讓整個台灣的教改成功。這叫做宗教人的浪漫情懷,這也是聖脈人的氣質。 團體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篤定的走出這樣的一條路來!這樣的精神傳承一定要一代傳過一代! ------------------------------------------------------------ 真正的宗教 真正的宗教一定是對人性充滿了信心,極度的天真、極度的浪漫,因為它看到了人性的美麗。 宗教有兩大特色:第一是對人性有絕大的信心,第二是完全沒有本位主義。只要對人性沒有信心,就不是宗教。我一開始所觸到的宗教、所感動的東西,是它沒有本位主義,是它對人性有絕大的信心,是它讓我覺得世間很苦的時候,幫我看到了世間的美,世間好美!好美!讓我有活下去的無比勇氣。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