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喚醒「古官道」 金門文化局委託專業公司規劃復舊作業
2008/06/25 16:29:54瀏覽1026|回應0|推薦1

97.06.22.金門日報/記者莊煥寧/特稿報導

  以前在金門,有一條「大路」。

  這條「大路」,不是現今島上交通要道的環島北路或南路,也不是紀念胡璉將軍的伯玉路。

  這條「大路」,是於明、清兩代朝至民國40年代的5百年間,曾經扮演重要交通角色的一條半官方的小路。

  當時的官員、居民及菜販…等行走於其中,好不熱鬧。

  但是,隨著歲月流轉,國軍駐紮、聚落拓展及新式公路修築等因素,沒落於荒煙蔓草中,但曾有過的歷史記憶,仍值得今人重視與發掘。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

  「金門古官道」沿途所經過的人文資源與歷史古蹟景點,非常豐富多元。

  典型人物有:盧若騰、邵應魁、顏應祐、陳昌文。

  先人史跡有:虛江嘯臥、邵應魁神道碑、古官道路亭、文台古塔…等,都是金門重要的文史資產。

  從古官道曾有的風光歲月,到挑夫菜販的出入曲境,其中雖然時移勢異,且滄海桑田,尤與今日其他道路更無法相比,然其,歷史發展、先民開發精神與足跡俱在,值得今人發思古之幽情,並加以緬懷及重視。

  說起「金門古官道」,地方上的老一輩都有走過的足跡。

  「金門古官道」曾經被稱為「賣菜路」,它是指從金門城到官澳間一條「官路」的古道,由於當時舊金門城(在金門島西南)是明代的千戶所城(官方駐守的所在),也就是當時金門島上的軍事與經濟中心,而官澳(在金門島東北角)則是四個巡檢司城之一,是明、清兩代金門前往大陸的主要渡口之一。

  因此,官府的文書傳遞、官員的送往迎來,必經此道,而有「官道」之稱。

  從明初到民國40年代,有5百多年風光歲月的「金門古官道」,由於上世紀中,政府自大陸撤退,國共對戰,局勢緊張,軍事需求與地方建設等因素,導致古官道沒落,甚至消失。

  當時為修築公路,「金門古官道」部分路段被劃為營區駐地,民眾無法通行,再加上後來土地重劃,大部分「金門古官道」已經變為耕地或其他用途,致使「金門古官道」淹沒在無情的歲月中。 

  金門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

  金門是一個有歷史的地方,一個有文化的地方。

  金門縣政府不只在於重視文化施政,也不只在於金門有傲視於全國的古蹟或歷史建築數量,而更在於金門有顯赫的歷史人物。

  金門這些先賢,或文或武、或忠臣烈女、傳世富紳等,無論朝代、世紀更迭或歲月流轉,他們的史蹟,為金門留下令人感動可歌可泣的故事。

  身為今日金門人,這些可貴的文化基因,是我們繼往開來向前行的明燈,更應珍惜與疼愛。

  為恢復「金門古官道」原貌,金門縣文化局特別進行初期工程,委託專業公司規劃設計相關作業。

  目前,已有初步成果。

  該計劃包含有:

  「金門古官道」聚落形象標誌、

  「金門古官道」文化創意商品標誌、

  「金門古官道」聚落網站、

  「金門古官道」賢聚鄉賢事略、

  復原「金門古官道」部分路段、

  設立「金門古官道」沿途景點指標、

  印製「金門古官道」沿途景點老地圖、

  「金門古官道」盧若騰故居整修等。 

  金門文化局表示:

  「金門古官道」復原工程,由於經費因素,先進行從國立空中大學金門校區左側入口處至新橋段,沿浯江溪邊之古官道舊跡,進行復原整地工程。

  其中,新橋由於年久失修,且已坍方截斷,文化局已於日前完成新橋的修復。

  而新橋邊的路亭,興建於民國25年,是原住山前,後移居南門里的許天乞出資白銀10元建造,提供熙來攘往旅客歇腳棲息,風光一時。

  其後,由於路亭乏人問津,年久失修,顯得破落不堪,文化局將列為未來修復的重點。

  金門文化局希望:漸次整修的「金門古官道」,能成為在地人與遊客尋幽訪勝、運動健身的好去處。

( 在地生活台灣離島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sun571008&aid=198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