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風雨下鐘山(六十)無負英名 劉炳昆泣血戰商埠 一鼓作氣 許世友八日克名城
2016/05/30 02:15:31瀏覽757|回應0|推薦3

吳化文在決定叛變前,曾與王耀武有這樣一段對話:“還有沒有援軍?”,王答“沒有”,“那怎麼辦?”,王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與濟南共存亡。”

1948年920日淩晨,吳化文叛變后,王耀武電告蔣介石,請求允許放棄濟南,率部突圍南下;拂曉,蔣介石回電對其棄城的想法予以痛斥,命其收縮外圍陣地,固守城垣,堅守待援;蔣並命令邱清泉、黃百韜、李彌三兵團立刻集結北上增援。

王耀武隨即召集師長以上高級將領開會,宣誓死守。同時,他下達了三條不同尋常的命令:

1、全城平民疏散出城;

2、釋放所有在押犯人;

3、所有被捕的中共黨員、共軍官兵禮送出城。

 

920日下午,共軍三縱、九縱、十縱、十三縱對第二綏靖區司令部所在的商埠發起猛攻(也是濟南火車站所在地)。負責駐守商埠車站的是96軍馬培基211師,負責駐守綏司司令部所在地郵政大樓的是7458師劉炳昆1721千餘人。

血戰至22日中午,211師全師覆沒,馬培基陣亡;商埠區已只剩74軍的兩個營,高高飄揚在郵政大樓樓頂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代表著74軍的榮光。

王耀武打電話給劉炳昆,詢問他還能守多久?劉炳昆望著被共軍炮火、炸藥炸得千瘡百孔的大樓,答道:“我不知道我能守多久。我要求王司令官,等你們知道我的陣地不在了,請告訴我的家人……”

22日下午,負責圍攻郵政大樓的共軍三縱八師師長王吉文被74軍擊斃;當晚,共軍攻佔郵政大樓,當他們看見劉炳昆時,身負重傷的劉用刺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7458172團參戰官兵共7個連全體犧牲,無一投降。

22日晚,許世友下令總攻濟南城垣;23日下午,共軍佔領濟南市政府;王耀武率殘部全部退入濟南內城。

23日傍晚,共軍對濟南內城發起總攻。至午夜時分,共軍第一次總攻失敗,除了許世友嫡系聶鳳智、周志堅二人外,其餘共軍將領都主張暫行撤退,後日再攻。最終,許世友決定繼續發起第二次總攻;

24日清晨,聶鳳智九縱率先突入內城;身為山東人的王耀武不願泉城濟南毀於戰火,下令各部自行選擇將來;

當日午後,共軍佔領山東省政府,其1337師政委徐海珊陣亡;當晚,濟南全城被共軍佔領,綏司副司令官牟中衍、聶松溪、綏司參謀長羅幸理、96軍軍長晏子風、100軍19師師長趙堯、74軍57師師長楊晶被俘;928日,化妝出逃的王耀武在山東壽光被俘;73軍軍長曹振鐸輾轉逃往南京;CC派骨幹、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於109日在山東棗莊被俘。

徐蚌會戰期間,王耀武曾多次根據共軍指示,向國軍將士喊話,讓他們向共軍投降。1959年,王被釋放;1968年,王耀武被紅衛兵批鬥致死。

 

由於杜聿明的計畫是讓王耀武先守一周,因此,當917日得知共軍攻城後,邱、黃、李三兵團並未立即緊急動員;20日,吳化文叛變消息傳來,劉峙、杜聿明驚惶之下,命三兵團立刻集結,然只有邱清泉兵團21日在商丘完成集結,22日進入魯南,隨後得悉黃百韜、李彌均未到達徐州,遂放緩前進速度25邱兵團到達曹縣,得知濟南淪陷後撤回;此時,黃、李兩兵團剛剛到達徐州。

黃、李兩兵團行動遲緩,主要在於黃兵團,原因有二:

125軍在豫東會戰傷亡較大,其接收新兵培養戰力,需要時間整訓;

2黃兵團256364三個軍均為國械、日械,此次顧祝同將該兵團全部更換為美械,共軍攻打濟南,恰是黃兵團換械之時。

李彌得知黃兵團不能如期出動,認為單憑邱、李兩兵團難以擊破共軍阻擊,因而也未出動。

但也有史料提出,其實黃兵團21日已換械完畢,但黃百韜對於王耀武守濟南沒有信心,對國軍三個兵團精誠團結,擊破粟裕二十萬大軍阻擊,同樣沒有信心,因此故意行動遲緩。真相究竟為何,隨著黃百韜日後的自盡,兵團全軍十萬將士埋屍於運河岸,恐都將湮沒于歷史長河。

 

郝柏村在其著作中,認為濟南失守王耀武全軍覆沒,基本註定了國民政府失去大陸政權。郝上將這一觀點,代表著國共雙方、海峽兩岸甚至包括歐美多數軍事專家的看法。在這裡,我們不能不慨歎,天意不可違!如果吳化文不叛變,濟南能守一個月嗎?如果蔣介石、劉峙、杜聿明提前十天同意將74軍全軍運至濟南,濟南能守一個月嗎?如果濟南真能堅守一個月,杜聿明能率邱黃李擊潰粟裕阻援集團嗎?是啊,歷史不容假設……只不過,吳化文有投共企圖,王耀武早在兗州失守之後就知道了,他卻沒有按照顧祝同的指示,除掉吳化文;濟南城守軍兵力不足,蔣介石早在三個月前就知道了,何必非要到兵臨城下才空運增援?王耀武為何不敢對吳化文痛下殺手,無他,缺兵少將也。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有74軍、100軍在手中,他早把吳化文解決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5927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