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風雨下鐘山(四十九):王耀武與丁治磐(下)
2015/08/19 10:58:47瀏覽806|回應0|推薦3

共產黨能夠打敗國民黨,在政治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施行土改,使中共贏得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支持。

而土改政策有受益方,便必然有受害方。此時,膠東、魯中地區因共產黨之激烈土改運動而被迫背井離鄉的人們,在山東第八區、第十四區行政專員兼山東保安第1師、第3師師長張天佐、張景月號召下,紛紛彙聚濰坊,許多人加入了該兩師。

濰坊保衛戰之所以打到現在,共軍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正是因為這兩個地方保安部隊之頑強不屈,厥功至偉。(注:1、其中張天佐系軍統成員;2、共軍戰史稱二張之部隊為“窮凶極惡、沾滿血腥之地主還鄉團”。)

顯然,王耀武與丁治磐都沒料到,濰坊保衛戰能從41日一直打到51日,如果有這個預判,我想,王、丁二人會起始便傾力增援。

而更重要的是,王耀武是有戰略眼光,有責任心的軍人,他所想的不是單純保住一個濰坊,這一次保住了,下次呢?

濰坊戰役最理想的狀況,就是王耀武41日便出師東援,如果共軍的應對與實際發生的是一樣的,那麼,在4月中上旬,多半會出現這番局面:在淄河、濰坊、高密三處戰場,雙方對峙,誰也無力擊潰對方。

如果此時,蔣介石不以一城一地來衡量得失,而以重創山東共軍主力來衡量,就應令李彌放棄膠北,海空同時運輸,將其第8、第9軍六個師在青島登陸,與黃國梁部四個師,合力將東線共軍包圍聚殲;再揮軍西指,在濰坊城下與許世友做山東命運的大決戰,只要陳金城能像事實發生的那樣,在濰坊堅持到27日,則國軍勝算較大。

即使不調李彌部登陸青島,至少也應令其南下進攻膠東。彼時,許世友留在膠東襲擾李彌的僅剩鄔蘭亭新6師這一支野戰軍。如此,許世友雖攻佔了魯中,其膠東老巢卻被搗毀,國共雙方這一回合,至少也可打個平手。

莫非,國府最高層痛恨李彌私召部隊,又與美軍私下聯繫頻密,蔣介石也許正準備制裁李彌?呵呵,許世友也未經上級批准,自行建立了兩個縱隊,粟裕又能怎樣?戰爭時期,最重要的是打敗敵人,這是唯一的真理。

而且,李彌想做軍閥,想造反,你相信嗎?不過,國民黨的事兒是很難預料的,孫立人也能被按上通敵謀叛的罪名,何況李彌。

最關鍵、最致命的問題是,蔣先生捨得放棄膠北,令李彌全師南下嗎?

我個人認為,王耀武在416日之前按兵不動,丁治磐在16日以後,恰似龜步蝸行,固然值得譴責;但更關鍵的是,在裁撤膠東兵團後,國府最高層始終未拿出如何挫敗、殲滅山東共軍之作戰計畫,令王耀武、丁治磐對齊魯大地的前景悲觀迷茫,失去了信心,這才是重中之重。

當王耀武的建議悉數被駁回,導致李彌自行擴軍,王耀武從魯中自行撤軍,這時的蔣委員長、國防部都作壁上觀嗎?

山東之淪陷、大陸之淪陷,王耀武真的是罪魁嗎?他擔得起嗎?!

由於王耀武被俘後,選擇投降了中共,因此許多國軍將領包括蔣介石,都將失敗的責任推卸在王耀武身上。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丁治磐先生訪問記錄》一書中,丁治磐對王耀武做出了較為中肯公正的評價:「莫以成敗論英雄,雖然他軍事素養不夠,黃埔出來後,升遷太快,一下就當大官;但王很用功好學,那時蔣先生也很賞識他,教他讀《名吏傳》等書籍,很想栽培他。若他來台,還是有用,至少比台灣這些人好,我認為王耀武是有為的。

王耀武九泉有知,知道海峽對岸的丁治磐仍認為他“至少比台灣這些人好”,當有所感慰矣。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282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