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風雨下鐘山(四十八):王耀武與丁治磐(中)
2015/08/19 10:42:16瀏覽783|回應0|推薦0

19475月,張靈甫74軍覆沒于孟良崮。為重建74軍,王耀武可謂傾盡第二綏靖區之力,邱維達再建74軍後,二綏區的精英軍官已為此流失殆盡。

幸好粟裕貿然發動大反攻,導致范漢杰兵團橫掃膠東;而就在山東即將底定之時,膠東兵團卻突遭解散,局勢瞬間逆轉。王耀武對於立足山東,已失信心。

蔣介石為什麼不允許王耀武、丁治磐指揮自己的部隊呢?原來,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與陳誠致力於剷除封建軍閥思想,打破派系、地域之舊傳統。因此,不允許杜聿明率領第5軍出征東北;不允許李宗仁率領桂系軍隊開赴華北;不允許孫連仲指揮30軍打通平漢線;不允許湯恩伯指揮第13軍;甚至還一度不允許孫立人指揮新1軍,等等。說一個插曲,當李宗仁對蔣介石表示他在華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蔣答曰:“憑你的威望足以威懾華北。”呵呵,俺若是李宗仁,便對蔣說:“憑我的威望足以取爾而代之。”

至於,不准王耀武繼續指揮第24集團軍、不准丁治磐指揮26軍,都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如果指揮孟良崮戰役的不是湯恩伯,而是王耀武,李天霞敢不增援74軍嗎?李天霞敢視王耀武的命令如廢紙嗎?實際上,不允許軍事長官指揮他的嫡系部隊,不僅害死了張靈甫,也使李天霞背負了千載駡名,甚至湯恩伯、黃百韜也因孟良崮戰役而成為其人生揮之不去的汙點。

 蔣介石和陳誠希望國軍成為現代化軍隊,成為作戰機器,就像美軍一樣,也即當時最流行的說法“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這本身當然沒有錯,但當時的中國,上級與下級之間是靠感情維繫,而不是主義與信仰,下級對於上級的知遇之恩,在軍中講求以死相報,有時候派系反而成為部隊戰鬥力和團結的推動劑。

不僅僅是國民黨軍隊,共產黨軍隊也同樣如此。林彪本來的任務並非出任東北,中共中央臨時改命其奔赴關外,正是因為發現此時在東北的部隊,大多是林彪的舊部;韓戰爆發後,毛澤東首先點將要粟裕指揮共軍參戰,但粟裕發現赴韓部隊以林彪東北野戰軍為主,立即婉言拒絕。

裁軍以及打破部隊原有建制、指揮系統,這在和平時期都可以去做,去大力推動,但在戰爭時期呢?

王耀武無心與山東共存亡,其最終的爆發點,就是1947年底膠東第一兵團被裁撤後,王耀武申請將邱維達74軍、周志道100軍調歸二綏區指揮,被蔣拒絕後,王耀武已心似寒冰。

王耀武這兩年多來的心路歷程,丁治磐洞若觀火,因此,他給黃國梁下達了“謹慎前進,保障退路”的命令。畢竟,青島此去濰坊相距三百餘里,沿線皆為共軍;黃師西進後,青島正規軍已無一兵一卒。丁治磐既顧慮黃師在西進途中蒙受重創,又擔心共軍不顧可能之國際糾紛,大膽進攻青島,這出空城計該怎麼唱呢?

除此以外,王耀武、丁治磐二人對增援濰坊態度消極,單純軍事上的原因,系濰坊、淄博兩地兵力接近,部隊戰鬥力也相當。周慶祥32軍兩萬人守淄博,兩天半即告失守;陳金城96軍尚不足兩萬人,無論濟南還是青島,相去濰坊都有四百里之遙,一路打將過去,援軍尚在途中,恐濰坊已然失守,屆時,共軍一展圍點打援之所長,恐怕救不得濰坊,連濟南、青島都要陪葬了。

王、丁按常理推演,其顧慮並沒錯。然而,歷史在這裡卻跟他們開了個大玩笑,將二人就此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共軍自41日發起對濰坊的總攻,一直激戰至山東學生請願團13日到達南京,開始絕食抗議,許世友共軍雖佔領了濰坊飛機場、火車站、發電廠等重要據點,但仍未能攻破濰坊東南西北任何一處城關。

濰坊守軍之英勇奮戰,一下子便將王、丁二人推到了極其尷尬的境地。在這裡,必須要介紹兩個人:魯中二張。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2821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