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風雨下鐘山(三):攻克兩淮
2015/07/18 00:56:41瀏覽1110|回應0|推薦4

來安突然出現張靈甫整編74師,波譎雲詭的兩淮戰役也隨之進入高潮914日,整74師突破張愛萍9旅防線,次日淩晨,整74師強渡運河,張震9縱不支,連電譚震林告急,譚立遣守淮各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皮定均旅趕赴運河東岸,並向敵反擊。

16日,譚震林、張鼎丞、粟裕聯電中共中央,要求中央立即命令陳毅山野南下增援。同時命皮定均炸開運河大堤,將淮陰淹為澤國。

當晚,陳毅命山野王牌--何以祥第八師(前次圍攻泗縣失利的即該師)及韋國清二縱南下淮陰增援,17日拂曉,該路共軍到達漁溝,不想,鐘紀第七軍也從來安殺到,混戰至18日拂曉,鐘紀命令第七軍退至鮑河左岸陳毅命二縱拋棄重武器,輕裝前進,務必於當晚趕至淮陰。

韋國清二縱剛剛離開漁溝,19日淩晨,第七軍再度向漁溝發起猛攻,守軍山野第七師、第八師在沉重壓力下,向陳毅、韋國清連電告急請援,陳毅乃再命韋國清立刻回援。這一次,第七軍沒有撤退,反而修築工事,擺出就地決戰之勢,並到處懸掛巨幅標語:「7軍鋼,7軍硬,共軍不敢碰一碰!」

陳毅惱羞成怒,命各軍奮勇前進,務必全殲第七軍於漁溝,然而,漁溝各路共軍卻無一支部隊敢於率先發起總攻。山東共軍此前5萬餘人圍攻第七軍6千餘人而不克,此刻仍是5萬餘人,面對的已是該軍全軍兩萬五千餘人,共軍諸將躊躇不前,也在情理之中,呵呵。

18日晚,整七十四師盧醒58旅俘獲共軍一名排長,審訊後得悉共軍防禦詳細部署情況及當夜口令。張靈甫命令581743營換裝共軍服裝,冒充南下馳援的山野二縱,該營順利穿越共軍防區,潛入淮陰城內,19日拂曉,該營將共軍南門守軍悉數擊斃,架起迫擊炮,向城內縱深轟擊,淮陰城內外頓時大亂,共軍城南守將成鈞率第5旅率先撤退,張靈甫立即命全師向淮陰發起總攻,當日上午,74師攻入淮陰城內,與共軍9縱、5旅、13旅展開巷戰

不久,粟裕到達淮陰,向譚震林表示其第一師、第六師要在一天之後才能到達,為保存實力免於全軍覆沒,粟裕、譚震林下令放棄淮陰,各路共軍紛紛奪路而逃。遺憾的是,張靈甫未派出搜索部隊,因而未察覺共軍已混亂不堪,錯過了一舉擊潰蘇北共軍的良機。

在漁溝,陳毅得知淮陰失守後,膽魄俱喪,20日清晨,第七軍向當面共軍發起總攻,陳毅各部大敗而逃,當日,第七軍全面佔領漁溝,並追擊陳部直至六塘河。

在淮陰,張靈甫得悉北面第七軍大勝後,方才斷定共軍已無鬥志,遂下令總攻淮安。粟裕只令陳慶先第六旅留守,其餘各部紛紛向漣水撤退。22日上午,74師攻佔淮安。至此,兩淮戰役國軍以兩個軍擊潰十萬共軍,佔領兩淮,共軍失去了華東地區最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

兩淮之戰後,國共雙方都對自己的相關參戰人員有所安排。整編74師獲頒三等雲麾勳章,在慶功會上,具體負責此次戰役的兵團司令李延年對中央社記者贊道:“只要有十個74師就可以統一全中國了。”,此言一經發表,全國國軍諸將領無不側目,尤其是第七軍眾將,無不憤懣不已,在他們看來,兩淮之戰,第七軍的戰功遠大于整編74師,卻未能獲得表彰。從此,軍中便悄悄流傳著:“大仗硬仗以後都讓74師去打好了,我們都是跑龍套的。”

在共軍這邊,104日,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中共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組織部部長曾山聯名給毛澤東發出了這樣一封電報:“我們對陳這幾個月在華中指揮深表不滿,陳毅自六月率山東野戰軍南下魯南、兩淮以來,四個多月裡指揮失當,重大決策失誤不斷。我們建議華中與山東野戰軍合併,軍事上由粟裕指揮。以上是我們三個人通過這幾個月來觀察,所取得的共識,本知無不言之義,直告主席及中央。是否妥當,請主席及中央決定,但望勿告陳。”

1015日,毛澤東電令:“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團結協作極為重要,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須共同決定。戰役指揮權交粟裕負責,粟裕有戰場的最終機斷權。”

兩淮戰役,國共雙方對各自將領的獎懲措施,為以後華東戰局的微妙變化埋下了伏筆。七個月後,張靈甫及其74軍在孟良崮全軍覆沒,周邊國軍無人增援;三年後,粟裕率領百萬大軍南渡,一直打到台灣海峽。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2609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