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18 18:12:42瀏覽516|回應0|推薦2 | |
德國在歐洲令人炫目的勝利,令日本驚羨不已;而此時德國亦告知日本,已向蘇俄發出加入軸心國的邀請。 1940年9月27日,日本終於宣佈加入軸心國,國家戰略由防英美攻俄轉為防俄攻英。日軍隨之藉口封鎖中越交通而入侵北越,維希法國政府對此亦只得默認。 日本外相松崗洋佑開始試探與蘇俄謀和之可能,以避免南北兩線作戰,而全力攻英。 10月28日,意大利出兵50萬全面入侵希臘; 在11月的德蘇軸心國談判中,雙方在巴爾幹半島及黑海海峽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即使德國承認俄國對波羅的海三國的佔領及在芬蘭的利益,亦無法令俄國妥協。 希特勒開始制定對俄作戰的「巴巴羅薩行動」,計劃于1941年5月15日,出兵320萬人發起對蘇俄的全面進攻。 德國政府暗示日本,與俄國的談判並不順利,不歡而散的可能性很大,但並未告知日本實際已開始做對俄作戰之全面準備。 此時的日本,為配合向東南亞、南亞進軍的國策,推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鼓吹驅逐歐美帝國主義,為求亞洲各民族的民族獨立與解放而奮鬥。 1941年2月,由於意大利在北非被英軍擊潰,德國被迫派出隆美爾非洲軍團登陸北非,增援意大利;意大利無法獨自應付南方戰線,這成為德國的第一個隱患。 1941年3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旨在援助英國的《租借法案》; 3月27日,松崗洋佑抵達柏林,要求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能夠斡旋日俄和約,但德國對此反應冷淡,甚至表示反對; 4月6日,由於意大利軍隊在希臘遭到慘敗,及南斯拉夫親德政府被兵變推翻,德國被迫推遲巴巴羅薩行動,出兵70萬開赴巴爾幹半島,這成為德國二戰失敗的最大原因。 4月13日,松崗洋佑在莫斯科與俄國簽訂《日蘇中立條約》; 日本同意蘇聯在庫頁島有採礦權、漁權,並承認蘇俄對外蒙古的宗主權;蘇聯則承諾不支持中國的抗日,並承認滿洲國為獨立主權國家。《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令德國既震驚亦憤怒; 4月27日,德軍攻佔希臘首都雅典; 1941年5月6日,美國宣佈《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並告知日德兩國,美國的底線為:日本必須撤出法屬安南,德國必須撤出法屬北非。 《租借法案》:由於英國、荷蘭、中國等交戰國缺乏足夠的現金從美國購買軍用物資,因此美國以租借之形式准許特定國家延後付款,甚至在戰爭結束后付款,稱為《租借法案》;這意味著如果這些國家戰敗,美國將蒙受巨大損失。 德國、日本認為:《租借法案》的出台,意味著美國變相放棄中立,是即將參戰的信號。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