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沈有容, 澎湖及其他三兩事
2011/09/01 22:00:19瀏覽1289|回應1|推薦6

1511, 葡萄牙人抵達麻六甲, 準備要武力佔領. 當時麻六甲國正忙著要和鄰國打戰, 扣留了五艘來自大明的戎克船, 要令他們參與戰事. 葡人為了與中國貿易, 就向那些大明人示好, 救了他們, 隨後發動攻擊轟掉麻六甲, 強行佔領.

 接著葡人來到珠江口, 告訴廣東官方, 說是要來進貢 (意思是要進行貿易), 要求到北京去見皇帝. 當地官員安排得很慢, 等了很久. 而葡人也很不耐等候, 就在當地 (現在香港深圳一帶) 東搞西搞起來, 弄得當地居民非常困擾, 小衝突不斷. 最後, 葡人終於摸通了, 他們透過重金賄絡官員, 拿到北上的許可.

 當時北京當家的是 「哥哥不在家, 今天不賣酒, 荒唐得非常有創意的正德皇帝. 他在葡人抵達之前就接獲一直朝貢得很忠心的麻六甲國王的哭訴, 說這群「佛朗機人」是壞蛋, 佔領了他們國家. 但是正德皇帝看了葡人的禮物和火器, 覺得很新鮮有趣, 就對葡人有了好感, 因此儘管朝臣極力要求將葡人逐出, 他不理不睬, 對葡人經商的要求, 也採取不置可否的態度.

 一直到翌年, 正德皇帝在自己所建的「豹房」裏, 也不知怎麼玩到暴斃後, 情勢才有轉變. 新接任皇帝直接下令廣東官方將這些佛朗機人驅逐出境. 葡人不服, 和當地軍方打了起來. 最後以大船遭焚毀, 那些進京朝貢的葡人都人頭落地作收場.

 但利之所趨, 殺頭也要做. 佛朗機人雖然聲名掃地, 仍然透過賄絡和種種關係運作, 爭取貿易機會. 最後終於在現今澳門租到一片地, 在廣東當局的嚴密監控下, 開始他們的貿易事業.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 澳門的貿易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引起後起之秀荷蘭人的覬覦. 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 ( VOC ) 1602年派兵攻澳門. 但是結果大敗, 荷人退回大泥 ( 今泰國 ).

 正一籌莫展時, 他們在大泥遇到幾個大明商人. 那幾個大明商人勸荷人不如到澎湖建基地, 可能會容易一點. 因為有前例 (指的是澳門) 可援. 荷蘭人說, 萬一官方不同意呢? 大明商人就指出, 有錢可以使鬼推磨, 只要買通主管海關的宦官高寀, 地方官員就不敢做聲

( : 明朝海關是皇帝私有, 因此派太監看守 )

 於是, 幾個人就假藉大泥國王的名義, 寫了幾封信給高寀和地方官員, 讓人帶到福建去. 內容大致是說希望能開放澎湖給荷蘭人當做商貿基地等等結果福建官員看到信嚇了一跳, 連忙將送信的人關進牢裏, 假裝沒這回事. (當時北京三申五令的海禁)

 同年, 荷蘭指揮官韋麻郎率三艘船, 原先預計先到澳門再到澎湖, 但因遇風浪, 就直接登陸澎湖, 在當地築起沙堡來.

 這種行為當然挑起福建當地大小官員的敏感神經. 消息傳開, 一片騷動. 有人主張要把他們趕走, 避免麻煩; 有人認為應該讓他們進駐, 這樣可以收稅和收賄. 而荷蘭人的做法是直接送了很多白花花的銀子給太監高寀, 以為如此就可以萬無一失.

 但沒想到福建行政官方最後的決議是, 要表達大明政府「震怒」的態度他們強力要求這些紅毛鬼撤離澎湖. 於是, 當年一路追殺倭寇到台灣的拼命三郎沈有容就奉命到澎湖去和韋麻郎談判

 ( 荷人6月登陸, 沈有容 11月出發, 事隔5個月才作反應? 這內情一定不像史載的那麼簡單…)

 沈有容率了50艘載滿士兵的戎克船抵達馬公, 一個人帶著翻譯進天后宮和紅毛鬼攤牌.

 想也知道, 這種攤牌一定不會是賓主盡歡.

 沈有容表明: 外國人不可以在大明領土上做生意. 這是國家政策, 不可違反. 但如果你們搬到其他地方去, 就有機會.

 

韋麻郎表示 : 你們官員收了我那麼多錢, 怎麼不守信用

 沈有容回答 : 泱泱大明, 豈會因一群小人的私利而改變? 你被騙了, 快走吧

 類似完全沒有交集的對話持續下來, 火藥味越來越濃. 韋麻郎越來越強硬, 一副要霸王硬上弓的姿態. 而沈有容卻點到他的罩門 : 你們的船是很厲害, 可是只有 3. 但我們有很多艘. 如果我們用很多船堵住港口, 即便你一砲打掉一艘船, 我們會馬上再補一艘, 你的砲彈用不完嗎? 你們的船難道可以飛走嗎?

 韋麻郎最後點點頭. 他邀請沈有容上他的船喝茶, 並幫他畫像. 隨後向沈有容借小船, 想在附近找據點. 後來, 因為時間拖太久, 終於率隊離開.

 為了紀念這事件, 當時澎湖還立了一個「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記念碑, 現存放馬公天后宮.

 一件驅逐韃擄的美事就此完成. 沈有容也因此升官. , 讓人噴飯的是, 太監高寀在荷蘭人走了之後, 竟然派自己的人到澎湖去經營商點. 他將貨物運到澎湖, 藉以和荷蘭人交易

 若干年後, 荷蘭人和英國人合攻澳門, 又失敗, 兩國因此交惡. 荷人在1622捲土重來強佔澎湖, 在風櫃尾再築起堡壘. 福建官員又是一陣騷動, 他們最後想援前例諭退紅毛鬼. 但這次, 就諭不動啦…. 荷蘭人這次來硬的. 他們以澎湖為基地, 當起海盜, 大肆掠奪東南沿海, 燒殺擄掠無所不為. 另外, 他們抓了很多沿海居民, 除了強制他們築堡之外, 還送很多人到巴達維亞當奴隸. 五六百人送到巴達維亞時只剩不到100, 其餘都病死了.

 這樣的蠻橫行徑震驚明廷. 明政府分兩方面解決這件事. 一則派軍和荷軍正面作戰, 一則派官員前往巴達維亞談判. 而大海商()李旦被雙方同意指定來擔任調停人. 李旦當時因病在大員休養, 他先派遣剛結婚, 老婆正懷孕的徒弟鄭芝龍從日本趕到澎湖處理. 後來戰情越演越烈, 李旦只好親自出馬... 他告訴荷蘭人, 如果荷蘭人轉移到台灣, 不在大明領地, 他就可以和他們做生意. 但荷蘭人如果執意要佔領澎湖, 他就撤手不管這事

 差不多同時, 派到巴達維亞的官員和荷總督談判結果, 是把當地建城的土木總包頭大明商人楊昆抓來當替死鬼, 把荷軍到處濫抓百姓的罪行通通推給他, 並且把他引渡回北京. 如此, 雙方都有台階下, 而荷蘭人同意放回 "" 來的大明居民, 同時撤離澎湖, 依照明朝官員指示, 轉進台灣.

 於是, 1624, 荷軍撤離, 他們將澎湖的碉堡拆除, 移到大員重建, 開始台灣為期38年的荷治時代.

 

 沈有容的另一件和台灣有關的功績, 也和第一次一樣, 與倭寇有關.

(第一次的事件, 請參見 : 東番記 )

 由於大明實施海禁, 日本人為了要貨物, 就直接到東南沿海去搶. 這些日本海盜, 就叫做倭寇…(廢話, 小學生都知道). 但是這些倭寇, 不全然是日本人. 當中還參雜了很多琉球人和大明商人. 而台灣因為地利之便, 就成為名符其實的海盜窩 (講好聽一點是轉運中心”).

 日本人很早就覬覦在那個時代具樞紐位置的台灣, 只是因為某些顧慮和內部問題, 未曾出兵攻佔台灣. 在豐臣秀吉時代, 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 或是哪個智障的幕僚建議, 豐臣寫了一封詔書, 遣人送到台灣來, 要高砂國(日本古稱台灣)入貢. 那時高砂國雖然部落林立, 但並不是一個國家, 原住民對這封詔書毫無興趣, 沒人理睬. 因此這封大將軍詔書在高砂國轉來轉去, 被原封不動送回日本. 而此事就此不了了之

 20年後(1616), 日本大海商村山等安在某個大名的支持下, 13艘船, 載了2000名武士, 要正式攻佔台灣. 但這些船走屎運, 途中遇到強風. 艦隊因此被吹得七零八落, 只有一艘抵達台灣北部. 當時那些武士一上岸, 還在頭昏腦脹之際, 就慘遭當地居民送回老家, 一個也不留. 而其他倖存的船在海上漂盪一段時間後, 想想決定不到台灣了, 改到中國沿岸打劫.

 村山在日本等了很久, 不見武士回國, 就派了幾艘船沿著中國沿海找人. 不料, 被誤以為是倭寇, 和大明水師槓起來. 這一路打打殺殺, 來到了現今馬祖東莒島附近, 日本人帶塞, 又碰到強風吹襲, 三艘大船擱淺在東莒島.

 福建水師馬上派兵圍剿, 沈有容於是不傷一兵一卒將這些日本人通通抓起來. 他的好朋友董應舉隨後在當地崖壁上刻了字, 記念這件事. 這篇刻文, 後來就成為東莒島上的三級古蹟, 叫做大埔石刻.

 沈有容是什麼樣的人呢? 從「閩海贈言」中可窺一二.

( 閩海贈言收錄對於沈有容每完成重要使命, 其他人對他的讚頌文章)

 這位沈先生其實是一個尋常的武官. 家世不錯, 但不愛讀書, 年輕時就去考武試, 從此進入明朝武官系統. 有一些敘述說明這點 :

 …..餘曩與將軍遊,備知將軍少讀書,骯髒不羈。弱冠,仗劍從季父太史公至京師,北遊宣、大、昌、薊間,有封狼居胥之想,慨然投筆,在遼累立戰功,拜爵萬戶….

 後來可能受某個長官的重用, 發起狠, 做了一個在東北季風最盛的臘月要渡海到台灣掃除倭寇的決定. 當時所有部屬臉色都很難看, 沈有容堅定的說, 誰反對就斬誰!

 這趟渡海折損了1/3兵力 (沉到海裏), 但也確實讓倭寇暫時收斂. 還留下了東番記這篇重要文獻.

然而這次行動並沒有替沈有容換得名利. 他連升官都沒份, 還要把所得的少數獎金和戰利品分給下屬.

 一直到登上馬公, 諭退韋麻郎, 沈才真正受到官方的注意. 而這件事, 也讓人感受到明廷對這種對外界的發展和趨勢, 漠視遲鈍到讓人驚訝的程度.  

 沈有容當時官位是「把總」. 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排長或士官. 以這樣的職務去交涉國際事務, 很明顯的明廷並沒有因為葡萄牙人的事件獲得一些暗示. 而相關行政單位竟然相信(或者不在乎)事後的報告

 “ ….將軍對所差使揚言於郎曰:『若輩夙不通中國,茲非誤聽姦民誘來耶?天朝體統甚肅,上有撫、按二臺,中有藩、臬諸司,外有將領、郡邑百執事,綱紀相承,凡事非商定不敢以聞。若欲求互市於閩,互市事至钜,孰敢主之?若等皆良商,獨不識此乎』?郎始悟,即訂歸期,而同事者復以題請尼之。將軍居既久,察麻郎無行意,即集諸卒長謀曰:『此夷徘徊,必有居間者,試張帆為歸計餂之』。郎見之,果以一艇謁將軍曰:『郎輩唯將軍命,柰之何遽去』?將軍詫之,曰:『若初至,兩臺業已檄舟師剿若,我力爭若皆良商,故請釋林玉,諭若歸,詎意濡滯至今日。吾今行矣,不可以再見矣』。郎等頂禮墮淚曰:『極知將軍有厚德,郎雖夷也,敢忘之乎?從今一惟將軍命』。將軍因以酒勞郎,竟日為懽,郎益喜。越二日,三夷舟俱解纜去。瀕行時,攜銃器及土產別謝將軍,將軍受其器,還其產。郎與諸部落向將軍泣,至望將軍不見,猶登尾樓以眺者…”

 韋麻郎何許人也, 如何三言兩語就被諭退? 不只垂淚說從今一為將軍命”, 還在離去時向將軍泣, 至望將軍之不見, 猶登尾樓以眺者..”, 仿若梁山伯與祝英台十八相送的溫馨感人畫面這種鬼話, 為什麼會被記為正史?

 我們只能將它解釋成當時明朝人還是把這些外國人看作要來求恩寵”, 耍脾氣的小弟弟.

他們並沒有意識到, 一股人類史上最猛烈的渴望, 對經濟和商品的渴望, 已經在歐洲形成. 它就像一頭饑餓的猛獸, 在亞洲及中國外海紅著眼在搜捕獵物. 而明朝官員也沒有去理解, 這些西方資本, 在發現美洲出產白銀後, 不惜以武力和非人道手段去開採, 為的就是到東方換取的香料, 絲綢和瓷器. 當時全世界所生產的白銀, 有一半最終流入中國. 而所換取的商品運回歐洲, 獲利率可高達300%...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 這個讓整個歐洲改頭換面的巨大轉變, 沈有容當然不會知道. 他只是盡了他的本分, 在忠君愛國的思維下執行任務. 他在屢建奇功後, 仍繼續在沿海訓練他的水兵, 一直到力有未逮而告老以終.

 至於那頭海外的猛獸, 則持續分化變形, 在不同的時代戴上不同的面具, 一直到現在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ielcrab&aid=5603756

 回應文章

張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倭寇
2011/10/05 12:36

根據某些研究,倭寇不但有中國人,而且其首領和組成份子多是中國人。這研究在大陸史學界都已被承認。

中國海盜冒倭之名是為隱藏身分。而這些海盜多是民間走私集團,之所以會變成海盜,是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不當,造成商人重大損失才鋌而走險,與朝廷作對。而政策執行不當的官員也為自保交相隱瞞,把沿海騷亂推給「島夷」。


DanielCrab(danielcrab) 於 2011-10-05 20:40 回覆:
哈...讓因政治或執行錯誤而被淹蓋的歷史還原, 是一件賞心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