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4 16:22:33瀏覽510|回應0|推薦20 | |
路易‧馬勒電影(3) 電影剛開始,以為是一般青少年心理成長的片子,直到最後才知是導演透過主角─朱利安‧康坦十一歲的視角,揣摩、體驗種族問題。說來,可能導演路易‧馬勒在敘說他的童年歲月。 撇開德國人對 猶太人的歧視,片中描述十一歲男孩與男孩間的友誼其實是很動人的。朱利安在聖誕節假期後,與哥哥一起被送回離巴黎不遠的鄉間,加爾默流寄宿學校,校長讓神父親切的歡迎學生返校,並帶來一名新生─波奈。十一歲的孩子對新生,開始時多半採取排擠、作弄的態度。朱利安除了採取這個態度之外,多了一些好奇,因為波奈與他一樣喜歡閱讀、聰明、愛好音樂,幾經遊戲、共讀、胡鬧、窺伺、打架、冒險等等之後,倆人無形中建立了純真的友誼。其中、童軍活動的林中尋寶、看桌別林默片的共同歡笑、逃避躲防空警報的鋼琴四手聯彈、夜裡拿手電筒一起讀書中公主會情郎的激情等等,畫面呈現的細膩、感性是賞心悅目的。 另一劇情發展的軸線在學校廚房助手約瑟夫的身上,在因戰爭而物資匱乏的年代,每一個社會裡都存在著從小貪而大貪,從被制裁到搖身成為"賣國賊",這樣十足追求利益的人物。是這樣的人促成校長被檢舉、新同學猶太人身分被揭發,蓋世太保入校大肆拘捕與干涉學校運作的結局。過程中,朱利安不安的眼神一撇,導致波奈當場被蓋世太保揪出,使他在失去朋友的過程中多了一分愧撼,小演員演來十分令人動容。 一直到片子最後,讓神父與三個猶太孩子被帶走,學生們紛紛說再見,讓神父也說:再見!孩子們!才終於明白片名的意義。他們四人最後死於不同的集中營。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