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兩天科普課程,有許多收穫:
科普作品的特質是一般文學的特質中加上一條:真確─所有情節、內容都必須是真實而正確,特別標明,科幻不屬於科普。從事科普寫作的人自然形成一種氣質,純真而浪漫,這種浪漫指的是一種對大自然豐富的想像力,並且有心將所領悟的知識與道理顯示、呈現給社會大眾,他們一生都充滿熱情。這便是從事科普寫作的人的執著與不悔。
儘管科普在台灣是個小眾,這一群努力耕耘的學者、作家始終樂觀的騰出時間來發展這一塊,感受得到社會將逐漸成熟到接受、擁抱他們的真與美。對科學的執著,有一笑話描述:法國大革命時,常有人被送上斷頭台,但是斷頭台的機器經常故障,因此有一不成文的規定,囚犯上斷頭台若遇到故障即可起身回家。一天,有三囚犯送斷頭台,第一位脖子伸好,刀子下不來,他起身走了,第二位竟也相同。第三位是物理學家,他告訴劊子手:我知道刀子為何下不來,幫你修理。他修好了,自己使用修好的斷頭台!
要強調的是他不知結果嗎?他知道,還樂意去做!
每一場演講都很不錯,最觸動心弦的是劉克襄先生的這一場。他ㄧ生從事自然觀察與寫作,在對著大家說話的時候,源源不絕的把知識、情感、方法、觀點、氣度很樸實又很專業的呈現,真正讓你意猶未盡,希望很快再聽到下ㄧ場。
孫維新教授談他們在青藏高原立天文台的經過,那真是曲折艱苦的歷程,回得來是撿回一條命,聽得許多年輕學子嚮往與他一起工作,這些人真是可愛極了。現在,他可以坐在台大辦公室與青藏高原、北京同時觀測、追蹤中子星爆炸後的殘骸,可得意了。
王道還教授講科學寫作是壓軸。他先談人類的語言文字,再談文選、詩詞,又說英語與白話文,還把自己寫作的歷程分析過;最後的結語:營造了陳之藩先生的"劍河倒影"的氛圍,接著畫面出現上月他在劍河撐船,六人共乘。三男三女輪流撐船,照片很美,最後輪到他撐時,畫面沒了,他說:當時差點翻船,害大家摔入河裡。
現場停了一、二分鐘,沒人接話,也沒人不懂。
(照片為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與文章內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