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19 01:12:31瀏覽151|回應1|推薦18 | |
食文化中的類比很多,但我最近才知道,吃了多少年的一碗麵背後有著長長故事。 初次碰到「強棒麵」(日文ちゃんぽん直接音譯),估計是在洛杉磯讀中學的時代。這道料理沒有日式拉麵那麼普遍,不復記憶在何處嘗到,只可以想像當時必然驚豔,而且到了衝去日本追尋名店的程度。 強棒麵跟風行全球的拉麵Ramen大相逕庭,從麵條到配料到湯頭都是兩碼子事。我算所謂的拉麵控,但多數時候只能把過鹹的湯頭留在碗裡,或許這就是強棒麵讓我迷戀的原因:一碗盛載滿滿海鮮的湯麵,配角不是筍乾蔥花海苔之屬,而是清爽的蔬菜和豆芽。湯底看起來是濃郁的乳白色,味道卻清甜鮮美,可以輕易喝完整碗。 年輕時充滿熱情,在Google誕生前的年代,還是搜索到了強棒的老家──長崎。拿著紙本的旅行指南和火車通票,從東京經過廣島直奔九州,看似緬懷核戰創傷之旅,真實目的只為吃世界第一的麵。湊巧長崎正舉辦祭典,我不知事先劃位,和汗臭學生們擠在慢車裡站著晃到,馬不停蹄趕往書中介紹的店家排隊,一晚就試了三碗。心願達成,如同「黑麻油天丼」或「濃厚豚骨」其他讓我曾受冷風吹兩小時的名店,有給自己加吹噓光環之嫌。 某天,不再年輕的我,因緣際會回到台北居住,撞進八德路上的韓x園,點了炸醬麵和炒碼麵。名字像韓國餐館,其實賣這兩樣麵的,一般必賣糖醋肉和山東燒雞,卻不賣烤肉豆腐煲,打的是韓式中華料理招牌,如同日本中華料理的麻婆豆腐。我回憶剛搬到美國的日子,全家愛光顧「口品小館」,而炒碼麵是必點。這些菜幼年在台灣沒吃過也沒看過,以為南加州的韓國山東華僑才會做。 就在老闆煮麵的當下,讀著牆上的大字報當消遣,我差點跳了起來,因為上面說「炒碼麵和日本長崎的海鮮麵系出同源,都是移居國外的華人,用當地的材料製作,發展出來的料理」。 這就好像多年分別認識兩個毫無關係的朋友,有一天才知道他們是親兄弟。可是...我拚命思索著,兩人哪裡相像了?一瞬間我恍然大悟,不過是兩人其中一人從來都戴著假髮,鮮紅的假髮!就在此刻,叫的炒碼麵也上桌了,浮著一層紅油的湯在眼前冒煙,我著魔似的對它低語:對,把你的辣味拿掉,你就是一碗強棒麵。 當然不完全正確,強棒麵裡常見豆芽和高麗菜,炒碼麵則一般放櫛瓜和大白菜,不過這也就類似兩人穿不同衣服而已。猜想,當年韓僑居住的地區盛產櫛瓜,因為華僑發明的韓式炸醬麵──吃完嘴邊會黑一圈的美食──裡面也有這個材料。我呼嚕嚕吸著麵拍打大腿,歎息自己愚蠢。 要等又回到洛杉磯,才發現最後一個環節。近年南加州韓式超市一間間開張,只是美食部在疫情下關閉許久,如今重新營業,我喜孜孜走近抬頭看菜單,終於發現為何我的發現遲了30年。馬克筆寫著斗大的「짬뽕」, 我雖不會讀,但英文明明白白拼出"Jiamppong"。 原來,這兩種麵的名字本就一樣,只是我去的餐館都把它叫做「炒碼麵」,讓我失去了連結的線索。 一碗麵包含著歷史和巧思,早期移民利用當地的鮮活蝦貝類,配合家鄉料理肉絲湯麵的做法,創造出讓人吃得滿頭大汗又飽足的美味。我閉上眼神遊穿越:對馬海峽兩側,漁民們忙碌卸貨,廚子們忙碌燒出熱氣騰騰的湯,只是在韓國這邊,爆香鍋底洋蔥蒜末以外,一大把紅通通的辣椒粉同時被撒進去。接下來,日本那頭加入了叫做「味霸」的高湯粉,韓國這邊倒入傳統的昆布鯷魚高湯... 胡思亂想之際也沒閒著,購齊正宗韓國材料包括細辣椒粉,和連續製作數次以後,我的炒碼麵差可比擬專業成品,更羅列比餐館澎湃的大蝦淡菜加肉片,雖然花枝只能買到冷凍貨,未能盡善盡美。只還有最後一個疑問... 為什麼叫「強棒」?我暗自思忖,肯定和棒球沒有任何關係。天幸這是谷歌年代,調查的結果又是一個驚訝。據說,ちゃんぽん也好,짬뽕也好,都是閩南語「呷飽袂」的諧音,不知當年是誰問候誰吃飽了沒。 這是個美好的收尾傳說。這碗麵,從美國到日韓吃了一圈再回到自家廚房,永遠讓吃的人滿足打個飽嗝。 原載於2022/1/18 中國時報藝文副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