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9年活動預告 ~ 燃燒生命與靈魂的梵谷 / 張志誠
2019/10/17 07:43:13瀏覽310|回應0|推薦0

主講者:張志誠博士

講 題:燃燒靈魂  熱愛藝術

       ── 梵谷生平, 時代背景,繪畫賞析

時間: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2:30PM-5:30PM

地點:Schimelpfenig  圖書館

地址:5024 Custer Road,Plano TX

 有些畫作看了令人心儀,有些畫作看了令人感動,還有些畫作看了令人從心底感到震撼,被許多人推崇是19世紀最偉大藝術家的梵谷 (Vincent van Gogh,也有些時使用中文譯名“凡高”),則是令人心儀,感動又震撼的畫家 --- 燃燒自己的靈魂與生命,畫出心底的關懷憂傷與孤寂,留下大愛給這片他深愛著的土地與庶民老百姓。

         梵谷生卒於19世紀,這是個思想與創作狂飈的年代,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梭羅的“湖濱散記”,懷特曼的“草葉集”,斯湯達爾的“紅與黑”,杜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珍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雨果的“鐘樓怪人”,馬克思的“資本論”,屠格涅夫的“父與子”,狄更斯的“雙城記”,福樓貝爾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記”,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亨利詹姆斯的“仕女圖”;舒曼,蕭邦,華格納,柴可夫斯基,白遼士的音樂;尼采,黑格爾,伯格森,齊克果,威廉詹姆斯的哲學;莫內,塞尚,秀拉,竇加,雷諾,馬奈,席斯里,畢沙羅,戎金,高更,克林姆,密萊的繪畫;梅尼埃,福瑞,黑頓,蒂凡尼,克勞岱的裝飾雕塑;還有其他無數人類文明的經典寶藏都在19世紀時期裏揮灑奔放,這一切多所啟發了大時代的風潮雲湧,也感染了無數當時與後來的人們。

         1853330日,梵谷出生於荷蘭西南部一個小鎮家裏,祖父與父親都是當地的牧師,梵谷出生一年前有一位與梵谷同名同姓而且同一天生日卻生下即早逝的哥哥,之後有兩位弟弟,三位妹妹。父母給予孩子們嚴守清規的家庭教育,在濃郁宗教氛圍裏成長,聖經與受苦犧牲奉獻的基督教信仰一直在梵谷生命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不論日後遭遇了多少困境苦難,他總試著在信仰裡尋求慰藉與意義,這份信仰有時成為梵谷信件裡的千言萬語,更多時候化為動人畫筆,繪出生命與靈魂的不朽樂章。

         梵谷從小學開始除母語荷蘭文外開始學習英,法,德三種外語,尤其由於歷史地緣之故,法語特別受到重視。雖然在校成績表現不俗,但是梵谷在15歲時離開初中,從此再也沒有接受任何正式學校教育。16歲加入叔叔文生(與梵谷同名)擔任最大股東的古皮爾(Goupil & Cie)畫商公司,古皮爾總部設在巴黎,是當時歐洲最具規模的畫店。梵谷先後在該公司海牙,倫敦,布魯塞爾,巴黎工作7年,主要工作在販賣畫作,最後他在推銷商品與真正藝術間難以取得平衡而離職。在此期間,梵谷除了工作上大量接觸到畫作,也一直維持讀書的好習慣,除了英文作品莎士比亞,喬治艾略特,狄更斯,拜揚等等,也讀了法文名家左拉,雨果作品和翻譯版托爾斯泰等俄國文學作品,這些經典成為他一生常伴的精神食糧,淵博的文學素養也常在日後他的信件裏自然流露。

         21歲那年情竇初開的梵谷向倫敦租屋的房東女兒求婚被拒,那種對外地來的荷蘭鄉巴佬的不屑深深刺傷了少年純潔的心靈,梵谷也將一份誠摯的心重新回歸到信仰上,加上父親鼓勵,他轉而預備自己希望將來能成為牧師,苦讀希臘文,拉丁文和各種科目預備入學考試,不幸阿姆斯特丹神學院入學考試沒有通過,梵谷轉去比利時福音神學院就讀。在艱澀的神學課程上表現欠佳的他,離校後唯一的機會是到比利時一個偏僻的礦區當無薪酬的試用傳教士,在獲得正式任命前都需要自給自足。在那窮苦的礦區,梵谷第一回接觸到社會最底層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當時礦區開採已經過了高峰期,必須深入地底700尺以上才能找到新的煤礦,許多工人面臨無法避免的毒氣爆炸,命不保夕,更沒有醫療保險,社會救濟。礦工每天必須在地底礦坑裏彎腰駝背挖礦,工作12小時以上才能拿到最低工資,煤灰加上毒氣,人人感染肺病平均壽命不過三十幾歲。大人拚命挖煤,小孩子幫助推車運送煤礦,衣不蔽體,根本沒有錢上學,長大後唯一選擇就是繼承父母下礦坑工作,這份宿命不斷循環,毫無未來,也不可能有任何奢望。殘酷的現實讓外地來的梵谷難過同情更不捨,他不但與礦工同住,更將自己帶來食物衣服分給更需要的窮人,在最艱苦的條件下,除了提供醫療救援,也努力開始福音佈道工作,用永生的希望點燃絲絲微博光亮,溫暖脆弱的心靈。

         雖然身為外國傳教士,梵谷已經完全融入礦工生活裏,一起挨餓受凍,一起吃苦,他還代表這些底層勞工向礦坑資方交涉爭取最微薄的安全要求。實習期滿,來考察的教會代表對於外表髒黑,完全沒有白襯衣黑禮服外表和正規儀式的梵谷非常不滿,當場開除。從小與梵谷特別親近的弟弟西奧,雖然小他四歲,已經在古皮爾表現優異,不斷寄錢到比利時幫助梵谷度日。失去工作的梵谷仍然留在礦區,拿著鉛筆紙張,開始臨摹素描礦區的風景人物,即使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他卻能抓住底層人物的精神,傳達真正藝術家的真誠。故鄉父母很難理解這個無業的大兒子,為何流落在外,在親情召喚下,梵谷搬回荷蘭。在老家,梵谷與新寡帶著幼子的表姐凱伊重逢,多次相聚裏心湖再度激盪,卻又再一次面臨情傷。

         28歲那年,梵谷開始向表姐夫莫夫(Anton Mauve)學畫,這位寫實派畫家給予梵谷非常巨大影響,除了油畫基本技巧,他的情誼溫暖了四處碰壁的傷心人。第二年,梵谷邂逅了西恩,生命中另外一位完全不同的女人。西恩是個比梵谷年長三歲,既不年輕,更談不上美麗,懷著快將臨盆身孕,帶著五歲女兒,白天是洗衣婦,晚上必須靠著賣身接客才能維持起碼溫飽的可憐女人。兩個天涯倫路人相互取暖,西恩漸漸成為梵谷的模特兒與伴侶,兩人終於同居,梵谷將她當成情人,姐妹,母親,朋友。在梵谷畫裏,西恩縫衣服,抱嬰兒,喂奶,做家事,還在標題“憂傷”的畫裏,西恩赤裸著身體,流露無盡的哀傷,稀疏的頭髮,瘦削的肩膀,讓人不忍卒睹。但是這個與妓女同居情形惹怒了梵谷全家人,完全無法得到任何祝福或諒解。失去經濟與精神支持,梵谷窮途末路,西恩最終也帶著孩子,消失在黑暗裏。1883年底,梵谷再度回家投靠父母,在家裡住了兩年,畫了200多幅畫作,可惜部分現已遺失。

         1885年秋天梵谷離開家,由弟弟資助搬到比利時, 他認為一幅畫完成與否,不是從筆觸完整性來看,而是要看色彩的勾勒能否把畫的靈魂,即深層的內在想法展現出來,因而他的繪畫很難爲畫商與主流畫派接受。這一年梵谷最著名畫作之一“吃土豆的人們”誕生。他花了許多時間去觀察那些農民粗糙的手,彎曲的指節,無神的目光,僅有黑咖啡與土豆的晚餐,經由暗黑厚重的色調,他表達出心裡真摯的情感。兩年後,在給妹妹信件裏,梵谷稱本畫“這是我一生最佳作品”。

         18861888年間梵谷搬到巴黎與成功的畫商弟弟同住,巴黎是當時全歐洲最有藝術氣息的城市,他見到許許多多藝術家與作品,眼界大開,也經由西奧接觸了印象派,日本版畫以及法國畫家高更。1888年他搬到了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亞爾,此時期代表作有“隆河星夜”,“夜間咖啡館”,“朗羅瓦橋”,“農夫”,“綠麥田”等等。法國的專業美術期刊上第一次有評論家對梵谷作品大為讚揚。同年九月梵谷租下了有四個房間的“黃房子”,期望能成為法國南部的藝術沙龍,並且積極邀請高更前來同住共襄盛舉。

         1027日,在梵谷一再邀約後,高更來到亞爾,梵谷熱切的安排一切,希望能與朋友共享。其實兩人個性非常不同,對藝術看法不一,一起生活就容易產生矛盾,從討論,爭執到吵鬧,在1223日夜晚,終以梵谷割下自己右耳徹底鬧翻。高更搬回巴黎,梵谷在附近鄰居聯名抗議後,搬到同在普羅旺斯的聖瑞米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身體雖然不自由,創造力卻異常豐富,這一年住院期間,梵谷完成了超過150幅油畫,有“星夜”,“黃房子”,“絲柏”,“療養院”不同系列作品,都成經典。“星夜”裏那旋轉的星星,黃藍色調對比,扭曲的線條到底是狂躁症,精神錯亂,矛盾的狀態,還是呈現內在的沉靜,一直有非常不同的解讀。1972年,美國歌手兼作曲家 Don McLean 深受1889年梵谷的“星夜”感動,做了一首 Vincent 表達他對梵谷的敬意: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Shadows on the hills

Sketch the trees and the daffodils

Catch the breeze and the winter chills

In colors on the snowy linen land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Starry, starry night

Flaming flowers that brightly blaze

Swirling clouds in violet haze

Reflect in Vincents eyes of china blue

Colors changing hue

Morning fields of amber grain

Weathered faces lined in pain

Are soothed beneath the artists loving hand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 sight

On that starry, starry night

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Starry, starry night

Portraits hung in empty halls

Frameless heads on nameless walls

With eyes that watch the world and cant forget

Like the strangers that youve met

The ragged men in the ragged clothes

The silver thorn, a bloody rose

Lie crushed and broken on the virgin snow

 

Now I think I know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18905月出院後,弟弟安排搬到巴黎西北邊的奧維,附近有業餘畫家嘉舍醫生可以就近照料。此地有麥田,山丘,河川,但少了普羅旺斯的耀眼陽光。727日梵谷在麥田獨自寫生時舉槍自殺,口袋裏還裝著寫給弟弟的最後一封信,兩天後在弟弟陪伴下去世,一共僅有七位親友參加了簡單的葬禮,嘉舍醫師特別在墓地四周遍植向日葵,一代藝術家就此長眠奧維。弟弟西奧傷心過度精神失常,也於半年內在荷蘭去世。

          1914年弟弟西奧遺孀喬安娜出版了梵谷書信集,內有畫家生前來往信件共903封,記載了有梵谷最真實的心路歷程,成為瞭解他最佳的背景材料。同年喬安娜讀聖經時看到經文寫著他們“死時也不分離“深受感動,決定將西奧墓地從故鄉遷到法國奧維與梵谷朝夕相伴,兄弟情深,生前逝後永不分離,時至今日,已然成為去奧維尋訪梵谷足跡的一個必遊景點。這份兄弟情誼,直讓人聯想起千年前的宋朝蘇軾蘇轍,東坡居士曾寫了一首詩“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盼望兄弟倆能時常聚首。此外東坡幸而一生擁有數位紅顏知己,尤其杭州美女朝雲最能理解他,他稱讚朝雲爲天女維摩 “白髮蒼顏,正是維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礙”,相對這位我最欣賞的古代多才文人,梵谷情路崎嶇孤獨至死何其不幸。

          梵谷生前極不受賞識,一生僅賣出一幅畫作,可謂沒人看得起,去世多年後,聲名鵲起,畫價衝天,幾乎無人買得起。1990年適逢梵谷去世百年,荷蘭舉全國之力,舉辦百年紀念特展,向偉大藝術家致敬。無論展覽期間之長,觀賞人數之多,內容之豐盛,安排之用心,都稱空前,無奈再想風華重現,恐怕要期待2090年倆百年特展了。

          梵谷一生壽命37年,住過4個國家,待過21個城市,搬了38次家。有四段殘缺的愛情,終身未婚,也沒有子嗣。他作畫時間一共只有10年,相當於畢卡索的七分之一。1880-1886荷蘭時期開始畫畫,田園寫實,窮苦百姓,色調陰鬱,素描紮實但是油畫技巧尚未成熟。 1886-1888巴黎時期,踏入了印象派大觀園,目眩神迷,接受了光影和色彩洗禮,也嘗試點畫派手法,風格比較不穩定。 1888-1890在法國是成熟時期,內心炙熱,情感豐富,手法獨特,又可分為亞爾,聖瑞米,奧維三個階段,創造了梵谷自己的畫風,梵谷從印象派學到光與生命,從點畫派學到分色,從象徵派學到武斷的色彩,但是線條卻是自己的,線條夾帶節奏感,時斷時續,起起伏伏,有粗有細,彷彿宇宙生生不息的脈搏,帶領觀賞者進入無窮的想像空間。

          英國藝評家 Herbert Read (1893-1968) 在“藝術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rt (1966)中,比較梵谷與高更,梵谷坦誠天真但是高更不對自己坦誠,性情浮躁太自負。梵谷對人類充滿熱愛,一直努力用他的繪畫來表達這種熱愛,藝術的價值將取決於藝術家對人性感受的深淺,就此而論,梵谷是位真誠偉大的藝術家,終爲藝術殉道,觀賞梵谷作品的瞬間常常產生一線靈光,留在心中成為永恆的難忘回憶。

          梵谷自苦甚極,常常吃不飽僅靠咖啡和酒精來維持精神,衣衫襤褸,勞苦困頓,活得有如苦行僧,生活困苦更激勵他把宗教的福音傳給勞苦大眾。光輝與顫動正是梵谷畫中的特質,尤其後期感人至深的成熟作品,更像翻騰而來的生命感動著觀眾。作品最能表現在線條,成為畫中無始無終的顫動與生命相接,欲罷不能。他的人像畫充滿感情關注,雷諾把人物畫得美麗,梵谷把人物畫出人性。他的自畫像尤其表現在眼神與嘴角,他的風景畫有如夢境又具人形,充滿激情,他對繪畫的熱情與投入幾乎反映在每一幅作品裏,值得細細體會。 

          從第一次見到梵谷作品開始,我深深感受到他那份昂揚燃燒的激情,這些年來由荷蘭,英國,比利時到法國,一路追尋梵谷生前足跡,企圖在一百多年後還能依稀看到當年他眼中的風物景緻,陽光麥田,遍地花開,體驗那份心中的悸動。真跡加上複印件,一共見過超過了870幅梵谷畫作,也閲讀了大部份信件翻譯,以時間爲經,地圖爲緯,將一件件作品依序一再欣賞。梵谷的大悲大喜彷彿黑暗裡一盞孤燈,他的繪畫更像是福音的傳揚,畫筆與講壇佈道合而為一,承載了救贖的使命,將撫慰留予眾生大地,卻將遺憾孤獨帶到另一個世間。

201910月於達城

作者簡介:張志誠是個書痴,畫迷,詞顛,樂呆,電影發燒友,多年來維持每年平均讀一百本書,看一百部電影,旅行10萬哩的習慣。除在大學教書外,曾於AT&T, Xerox, Ericsson,聯想,中芯,華為,富士康等跨國企業服務。學術背景則涵蓋了電腦科學,企業管理,比較文學,國際貿易,系統工程,跨界研究,公共政策等,學生時代曾得多次辯論,演講,語文,話劇獎,就業後獲瑞典Wallenberg 獎,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協會特殊貢獻獎,最佳創新獎,傑出校友獎等,但是在偉大文學藝術作品前,他只是個渴望求知永不停止學習的學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llasntcls&aid=13013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