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泰緬邊境之旅] 第一杯橘紅色的緬甸奶茶 : 我與林良恕女士的邂逅
2012/04/09 18:41:30瀏覽1665|回應4|推薦67


<泰緬邊境之旅>
第一杯橘紅色的緬甸奶茶
--- 我與林良恕女士的邂逅

   大部分的時候,我喝水,不喝茶。大部分的時候,我喝茶,不加糖。但是旅遊的腳步到了印度時,喝拉茶,不甜不好喝,每天至少要喝一杯。泰國去的次數算多的了,離開前身材總是圓了一圈。儘管克制著對泰式冰奶茶的慾望,偶而喝之,那種超過平時口味的甜度和熱帶的氛圍,還是常常讓我故意忘了禁忌。

   和林良恕女士晤面時的第一杯緬甸奶茶,是在泰緬邊境喝的。邊境小鎮美索是她從事海外服務工作二十年餘選擇定居深耕的地方,也是這次由前TOPS領隊賴樹盛Sam Lai發起,開放一般大眾一起要去認識邊境的駐點。我因為去年十月底在流浪者之歌音樂節和Sam的結識才有幸得知他對此次行程的想法和實行,深信透過他長期在邊境工作過的特殊經歷,一定會帶給我不同的視野和人生觀,也是獨自旅行不一定經驗得到的。

   就在等待即將從臺灣出發的「邊境旅行」小團隊到來的前三天, 我和林良恕女士約在她催生的邊境少數民族婦女團體所自治經營的商店(Borderline shop邊境商店)碰面。電話中她聽懂了我也是接下來的九天參與團體行程的其中一個成員,只是啟程和回程都由自己負責。 因為出發前已經瞭解過她的故事背景和經歷等等,見面時那親切自然及投緣的感覺好像是久未見面的老友,嗨了一聲隨即促膝閒談了起來。我很自然地稱呼她良恕姐,不是因為自己年紀比她小很多(其實沒有差很多), 而是出自心底對她的尊敬和景仰。

   謙卑隨和的她,親切地為我們點了她強力推薦的緬甸奶茶,說這茶有著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還有安定神經的功效。我們一邊喝著香味特殊顏色漂亮和泰式奶茶相近卻又有她們店裏特調風味的茶,隨意地閒聊後,她起身告辭說必須去處理一點別的事,然後還要去接放學下課的女兒回家。 我逗留在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店裏,挑選了一個布料較輕自己很喜歡的揹袋。剛好那個少數民族風格的袋子為數不多,幾乎已是單品,就不再考慮太多,付了錢,滿意地將它斜掛身上後離開。

   兩天後的上午,良恕姐來電邀約晚上聚餐,我欣然說好,旅途中有這種即興的邀約來點綴,讓簡單的閒居生活更增添了幾許動人的色彩。良恕姐傍晚來接我去她說的「必須有交通工具才能到的」一家很可愛的泰國餐館。客人可隨意選一個搭在戶外的小竹亭入座,有席地而坐的,也有西式餐桌椅配備的,院落四周還有簡單的園景和水塘,除了要防一下蚊子外,在這裡吃飯氣氛自然,讓人胃口好心情舒暢。 點的幾道道地的泰國菜都很可口,比自己平常吃的簡單套餐當然豐盛美味多了。時值良恕姐母親和她姊姊從臺灣來探望她和女兒,我和她們一家人以及另外兩個也是來自臺灣留在美索工作的年輕人Daniel(梅道診所領薪志工,主要工作是協助診所運作和病歷的資訊化)以及Kevin(擔任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在泰緬邊境的領隊一職),大夥吃了一頓輕鬆自在的、不需要說太多交際應酬話的溫馨晚餐。良恕剛上小學的女兒詠玫是個很靈慧的小女孩,一點也不認生,我們尤其玩得融洽開心。

   小鎮的生活,沒有大都市的夜生活,偶爾上個館子應該算是生活中很大的調劑,大家也都習慣早早的作息。那天晚上應該是有月光的,回去改乘Kevin的摩托車回下榻的民宿,而不是搭良恕姐的便車。原因是Daniel說要去良恕姐家借機車。顯然是為了接下來幾天配合大夥團體行程時更能夠行動自如吧?!

   這趟行程,有林良恕女士不辭辛勞地安排、參與、陪伴以及無私的分享而豐盈。人生旅途真的有如喝茶的藝術般,美味與否都決定在自己對糖的有無、多少及其標準和尺度的拿捏。我們的緣分,當然不只是因為茶的牽引,而是因為一起喝茶時那種芬芳和濃淡皆宜的自在和共享,就算大家對甜度的喜好和接受度大不相同。 


     Mae Sot/Thailand, 2012年初




--- 關於 林良恕女士與Borderline Shop
--- 關於 賴樹盛與著作邊境漂流
--- 關於 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
--- 關於 梅道診所

 



大家爭相和她照相時,我也默默拍下她們的身影。(右邊的女士即是林良恕女士,左邊是後來的團員之一,非常可愛的一咔。)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idihu&aid=6300938

 回應文章

天涯孤鴻···花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沒有夜生活
2012/05/05 21:36

沒有大都市的夜生活,偶而上館子應該算是很大的調劑

哈哈,這也算是我的生活!大笑

d.d. (daidihu) 於 2012-05-09 10:40 回覆:

呵呵,是啊,也是我多年來的生活,無論是在大都市,或是邊城小鎮或是真正的鄉間。和自己相處,順應自然規律,這樣的生活簡單卻恬適。而且,健康!


d.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 林良恕
2012/04/22 20:24
From: http://www.facebook.com/Chimmuwa/info#!/media/set/?set=a.10150614989260965.399329.626415964&type=1

Chimmuwa 奇姆娃手作品 -- 泰緬邊境
By Sam Lai (Albums)

d.d. (daidihu) 於 2012-04-22 20:25 回覆:
一位在金瓜石成長的台灣平凡女子-林良恕,卻多年在異鄉投入海外人道援助工作,坦然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體悟出面對生命困境的堅定與寬容,不僅堅持這條灑脫而又純真的人生之路,如今更將邀請各位朋友一起同行!

林良恕在泰緬邊境創辦Chimmuwa 手作工作坊 ,鼓勵當地婦女製作草本染手作藝品,不僅提升婦女技能和增加家庭收入,同時銷售所得來幫助邊境貧困孩童教育權益

15年前,她曾在非洲的服務紀實中提到:「難民營裡的物質條件的確很糟糕,但是,我看重的是,這是一段自我追尋的歷程;在給與受難者照顧和安慰的過程中,我愈來愈能看清楚自己的樣子,也比較知道『我到底是誰』。」


自然栽培棉花、草本植物染色、手工織布裁縫...
Pure Cotton, Natural Dyed, Hand Weave...

手感是一種充滿感覺的擁有,一種呼應內在渴求的生活方式

給予了溫暖、個性、幸福…的手作物件,
呼喚人們原初的緩慢步調, 藉著獨有的真實觸感,
找回心靈溫度,回歸自然懷抱。

泰緬邊境少數民族的手作編織傳統, Chimmuwa 工作坊織品結合了Karen, Lawa, 和Nana等民族的手工藝品。Chimmuwa本意為Karen族未婚女性天然棉白色澤的手織連身裙。Chimmuwa工作坊與偏遠村落婦女合作,發展手工編織技巧,讓少數民族婦女藉此獲得足夠生活所需;提升她們的編織技巧;讓婦女對自己充滿自信。

穿越邊境部落格
http://blog.yam.com/acrosstheborderline

(photo by Yvonne Huang)
d.d. (daidihu) 於 2012-05-03 10:46 回覆:
From: http://ladyzone.sinchew-i.com/node/2778

台灣奇女子林良恕‧放下光環‧找到自己
2011-08-04 12:35

  • 林良恕說:“我覺得我是快樂的。因為清楚自己追求什麼,走在自己想要走到道路和方向,所以快樂。”(圖:星洲日報)

  • 林良恕與女兒儂玫的相處中,學習放軟身段,一改過去的火爆脾氣。(圖:星洲日報)

  • 言行舉止豪邁、直爽的林良恕不避諱談起自己內心的困擾與掙扎。她越直視內心的聲音,越是感到內心的實在,喜樂油然而生。(圖:星洲日報)

1 of 3

未認識林良恕前,在谷歌搜尋她的名字,幾乎訪問過她的媒體都為她冠上這樣的稱號“台灣奇女子”,此“奇”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20年前,台灣社會並沒有很多人像她一樣,毅然投入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遠赴泰緬邊境的難民營。離家遠、薪水少、工作量大,這並不是她“奇”的部份,這些“奇”事是別人成就她的。

她不諱言當年她只是在追求自我實現,尤其是聽到別人讚她很偉大,犧牲自己,照料別人,這些都是她在以前工作領域不曾得到的滿足感。

然而自我實現的快樂是短暫的,她坦承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不快樂。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她沒有被榮譽與讚美衝昏頭,不斷檢視自己的生命,彷彿拿手術刀在割自己,越往心的方向駛進,她越看見自己內心的不足與空虛,真正為生命譜寫一篇篇的奇事。

林良恕是這麼形容過去的自己:若有事看不順眼,或不順意,馬上翻臉,不願和對方談下去。她很剛烈,也很絕對,現在回頭看過去的自己,她淡淡的說,過去自己的態度、工作方式是不對的。

借由幫助別人,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別人看她是無國際義工,很偉大,那樣的讚美築起她頭上無形的光環,自我感覺良好,沾沾自喜享受別人投以羨慕的眼光。她擔任難民營的協調員,負責兩個工作團隊,手上擁有一定的資源,在這樣的位置上,往往和被服務的對象是上對下的關係。她一直用自己的方法去執行,以為這都是為了別人好。

越深入走進難民營人家,她才發現之前所做的,並不全是難民想要的;原來她之前做的,僅是很表面的工作。她感覺到和被服務者有很大的距離,她沒有聆聽難民真正的需要,服務不應該是這樣的,這也和她當初加入服務團隊的初衷漸行漸遠。她得到了被讚賞的優越感,卻一點也不快樂。

放下光環,檢視自己

她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欲,而慢慢調整自己的工作心態,她依舊是工作團隊的領隊,但在服務方案執行時,尊重當地工作人員和難民的意見,而不是一味要別人聽命自己。

比如說,執行教育方案時,過去依賴外籍教育專員,再由3個難民營的教育訓練人員充作翻譯教育當地孩子;後來轉為引進外國的教育方式給當地校長和老師,由他們設計教育方案,動手做教育輔具,這樣的教育方式更有效。“唯有放下光環,重新檢視自己,我才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在非政府組織工作有很多壓力,很多事情應該做,但卻不一定想做。這個組織是靠民間捐款,每年有上百萬的固定開銷,需要寫企劃書向國際組織募款,又或是到處演講,接受訪問,大大小小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

為此,她曾萌生辭職的念頭,但沒有動力,總是想等一切安排妥當才離開,等找到學校去進修,等單位找到其他人取替她,等了又等,一直蹉跎下去。她嫣然一笑慶幸生命走過一場婚姻,還有女兒的誕生,讓她當機立斷辭了這份工作。

這對她來說是個解脫。她再也不要頂著光環去幫助別人,趾高氣揚的以為自己多了不起,只做自己想做的。

2003年她離開工作崗位,從過去的經歷,她看到很多自己該做的事,想做的事,於是幫忙朋友成立援助兒童基金會,與當地婦女團體成立borderline合作社。

縱然是無薪工作者,但做起來愉快,用自己的步調來進行想做、高興做的事。她著手推行的手工計劃,這2年獲得台灣基金會的贊助,有充裕的資金推廣有機綿。她將有機綿帶進村子,那裡物資匱乏,村民沒有能力買化學農藥和殺蟲劑;村民在沒有化學污染的土地上種棉花,自己紡紗,再用附近叢林的樹幹、樹皮、果實,葉子等天然植物來染色,紡出有織布手感的布。有機綿的單價比工廠線紗較高,但在交易中,林良恕等人給村民合理的訂價,不會跟村民壓價。

她每逢回台灣探親,都辦有機綿義賣,向朋友推銷產品,在她積極推動下,台灣目前也有三四個銷售點長期推展,近年來borderline合作社已達到收支平衡。這次到訪吉隆坡,她也帶來有機棉,希望推廣給更多人認識,收入的百分之十,也捐助邊境兒童的組織,幫助他們改善教育環境。

內心的空虛如深不見底的坑洞

林良恕今年49歲,頭髮短而清爽,皮膚是古銅色的,穿著一件麻質的上衣和及膝牛仔褲,十分簡樸,在她身上完全找不到潮流經過的痕跡。但她確實是從虛榮的物質生活中活過來的。30歲以前的林良恕在台北生活,如一般大都會女子,崇尚潮流、名牌,她說,那不是叫跟風,而是人家沒有的,她就要先有,這才夠拉風。

她曾是城市標準的月光族、草莓族,活在主流價值觀底下,3個月換一次髮型,半年換一副眼鏡,一年換一份工作,二三年換一個男友。內心的空虛如深不見底的坑洞,無論怎麼填都填不滿。收入右手賺來,左手揮去,買酒、衣服、鞋子、包包,以為用錢就可以買到快樂,她擁有很多,卻又很容易就感覺空虛。

經歷過揮霍無度的生活,再走入難民營看別人的生活,她不諱言,她有段一時間覺得自己很“漂浮”、居無定所。她說,因為習慣了追求物質,在“漂浮”期間仍然不斷向外追求有形的物質。

去年她剛開始接觸靜坐修行,意識到向外求是非常虛無的;唯有向內尋找,觀察自己,就算是‘無’也可以很充實的。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向外尋求的名利、美滿的婚姻等,這些社會價值觀認定有成就的事物,就等於擁有了幸福和快樂。

“有些成就(被別人羨慕的地位)我的確達到了,有些或者曾經擁有又失去了。現在我終於瞭解,不應再往哪方面追求,很多東西自然就會有。”

像現在這樣的生活,她的心踏實嗎?她不假思索的說,目前安於這樣的狀態。她現在住的地方距離曼谷六百餘公里,從美索部落到曼谷車程耗時8小時。這和她高中以前居住的房子有點相似,位於高山上,純樸、原始的民情。

曾令她魂牽夢縈的是小孩和青少年時期居住的舊日本宿舍。“那是我年少對‘家’的最單純記憶。媽媽是一名護士,我們的房子是醫院宿舍,颱風來時,我們全家就跑去醫院避難,怕房子屋頂被吹走。”

搬離這間房子以後,她曾回去看。房子舊舊的,垂垂老矣,但她看了便覺得溫馨和心安。有一年,她和小學同學聚餐後,開車回山上,原來的房子已被夷為平地;在她心裡這份永恆的歸屬感頓時瓦解,她難過的哭了很久。

經過那次的小震撼,她彷彿可以處處為家。曾有一次她被派去非洲難民營,那裡的員工宿舍有限,而她只是支援性的義工,所以只要求一個帳篷。“那一整年我就住帳篷裡,但我覺得那就是我的家,不管我住在哪裡,那裡就是我的家!”

“丈夫和女兒都是生命的意外”

林良恕在別人眼中有“巾幗不讓鬚眉”之稱。堅強、獨立,當別人都這麼為她標籤時,她也真的這樣以為。而她的丈夫卻恰恰相反,是溫順的人。她和丈夫認識、戀愛、決定結婚,到丈夫逝世,只發生在短短的20個月時間裡;最後倒數5個月時發現丈夫得了癌症,她常常陪他進出醫院治療。

那麼短的時間,生命的轉折卻很大。她苦笑說,這聽起來似乎悲慘,但是她認為是祝福,如果沒有這些經歷,她仍然活在自我裡。“丈夫和女兒都是我生命的意外,我曾以為我會一個人走完人生的路,每次看著我的女兒,回想過去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自己,那段時間不是美夢,而是真實存在的。”

但她心中一直有所遺憾,丈夫在世的最後五個月,他們一直與癌症奮鬥,卻忘了照顧他的心情。“他最後那段時間很放不下,走得很痛苦。我們真的沒有好好準備面對生離死別。”

我問她那現在好了嗎?“我只能盡力讓自己活在當下,就算是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康復,我知道我要趕快放下悲痛,但是有些時候,開車聽到某些歌,就會讓我想起他而掉淚。”看著她的淚水已在眼眶打轉,我還是狠下心試探性的問,是否她根本不想康復;她說,很可能是這樣。有些人,在生活裡僅僅像串場的角色出現,卻會在心裡留下永恆的記憶。

今年4月她回到台灣,通過蓮花基金會,接觸安寧療護的課程,回到美索,她也跟隨公立醫院的醫生參與安寧療護的工作,每星期二去探望病人。她希望藉以幫助癌末病人或末期病患平安的走,並藉以療癒自己心中的缺憾,這也是她下半輩子想要全心全力做的事。

經歷自我迷失、直視內心的缺點、丈夫驟逝的打擊、從原本只是在美索部落打工的初衷輾轉成為今天的安居落戶。她說“我覺得我是快樂的。因為清楚自己追求甚麼,走在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和方向,所以快樂。”

”感謝女兒,她讓我變得更勇敢。”

靜坐和修行讓她找到心裡真正平安和喜樂。“今年比過去的48年好很多。以前很容易生氣。有80%的時間,我都處在高低擺蕩的強烈情緒裡。”一年進步一點,情緒管理小小的進步是她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這時,她的女兒儂玫跑來依偎在她懷裡,她的眼神裡流露一絲絲的溫柔。“陪著她成長,我才真正領悟到真正的堅強是柔軟,而不是硬碰硬。我真的要感謝我的女兒,她讓我變得更勇敢。”

看女兒,就如看她自己的過去。女兒遺傳了她的剛烈,受軟不受硬。她說,若是30歲前有孩子,一定會來個硬碰硬,扛上肯定吵個你死我活。如今若是和女兒處在僵持的局面,她會提醒自己──要雙贏,先改變態度,柔順面對分歧。

她笑稱目前她的職業是女兒的媽媽,對女兒的期望很簡單,“快樂長大”,懂得照顧自己,也有能力照顧別人。“我曾活在主流價值觀裡,那並不快樂,所以我不想女兒重蹈覆轍,就過她自己想過的生活吧!這裡的環境教育非常豐富,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活脫脫是個國際社區,通過接觸不同人,可以認識人生百態。”



你知道嗎?

泰國美索簡介

泰國是越南、寮國、柬埔寨難民的最大庇護國。美索位於泰緬邊境,共有3座難民營。在營裡出生的孩子是無國籍的,僅有難民的身份,他們的世界只有營裡那麼小。

一些曾受教育的難民可以在營內學校當老師或是在非政府組織工作,每月有數百泰幣收入;有的偷偷離開難民營到泰國非法打工,但這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有的被送到第三國如加拿大、美國等從事勞力工作;有的被遣送回國有了新生活;更多人留在營裡完全沒有工作機會,由於居住的環境有限,沒有地方可勞作生產,難民終其一生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星洲日報‧報導:吳嘉雯)


馬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_*
2012/04/14 21:46

我對這樣的旅程很有興趣,期盼新文章。

感恩。謝謝分享。


d.d. (daidihu) 於 2012-04-16 18:53 回覆:

謝謝馬蹄~

喜歡旅行的人是某種程度的行者。佩服你的行跡遍佈全球。我還在努力地寫...謝謝你的勉勵。互勉之~微笑


賈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寫一點,好嗎!?
2012/04/12 08:45

照片看起來很年輕,很有活力,很親切,一看 ... 就喜歡。

 

(我想起來 .... 上回碰面,你連水都沒喝 ??)

d.d. (daidihu) 於 2012-04-12 13:07 回覆:

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啊~ 雖然動作很慢,還是要寫下去……

呵喝,我上次有喝啊,喝你們飲茶點的茶,多一個杯子罷了。下次就等著喝賈媽家的喜酒吧?我有耐心的大笑愛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