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
2011/07/24 20:18:21瀏覽137|回應0|推薦0

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

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楊景堯

  兩岸分治的現實,並無法改變兩岸源於相同源流歷史的事實。長期以來;由於兩岸意識形態的不同,以及在國共內戰的交惡經驗,以至於不少學者只關注大陸歷史教科書中的﹁政治意識形態﹂問題.;或者說,都習慣於從政治的角度去解讀大陸的歷史教科書。但是研究者較關心的是,除了兩岸對立的政治歷史之外,吾人如何可以從彼岸的歷史教科書中學習到什麼?能不能藉此來凸顯或反映出臺灣當前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問題?或反過來對照出對方歷史教科書的偏執?

  為了達到研究者的目的,又避免因為兩岸政治立場對立所引起的爭論,本研究將以兩岸國初中本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古代史”與“中國近代史”各挑選五個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比較,而捨棄“中國現代史”的部分.也許將來另文研究。

  比較教育學者貝瑞德( Bread )曾指出比較教育的四個階段分別是描述、解釋、並列、比較。本研究雖然亦屬於比較教育範疇,但由於比較的標的物是教科書,因此將采.並列、比較、最後再解釋的三階段研究方法。之所以希望利用並列、比較兩岸歷史教科書中的相同歷史事件,主要目的不僅止於探討兩岸教科書內容之異同,更重要的是,探討在兩岸歷史教科書異同中的背後可能因素,以及其可能代表的教育意義。

  研究者無意去仲裁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內容異同「誰是誰非」,因為“考證”是歷史學者的責任,不是教育學者的能力所及。但是以教育學者的立場,提供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內容之異同所在,就等於是告訴這些教科書的編輯委員諸公們,這些地方的教科書內容有必要進一步去考證與研究,才能提供國中學生正確、完整無誤的歷史教育。

  本研究所採用的樣本教科書,在臺灣方面是由國立編譯館主編的“國中歷史”民國八十五年七版,其中本國史有三冊。至於大陸版,是採用上海中小學教材編審委員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本國歷史共計四冊,初中使用。

  以下將依序呈現古代史歷史事件異同比較、近代史歷史事件異同比較,再其次是針對前兩大類之比較,探討其背後可能之原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語。

古代歷史事件異同比較

  在兩岸歷史教科書中,對古代史選定的歷史事件包括: 1 、三代; 2 、秦的滅亡; 3 、三國鼎立, 4 、黃巢之亂與唐的滅亡. 5 、明的滅亡。以下分述之。

一、夏商周三代

(一)臺灣版十二—十五頁

  堯和舜都是大公無私的人,他們都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不傳給兒子。這種傳賢不傳子的方式,很受後世的讚美,史稱禪讓政治。

  禹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他不僅消除水患,而且大興水利,使百姓過著安定的生活。 禹年老時,也想效法舜,把帝位禪讓給幫助治水有功的益。但他死後,四方諸侯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這是因為禹有治平洪水的大功,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加上啟也很賢能,所以獲得諸侯的擁戴。從此,君主成為世襲,開了傳子或傳弟的局面。夏朝因此成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與後來的商、周,合稱三代。

(二)大陸版八—十頁

  相傳堯、舜、禹先後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都是由部落准舉產生的。這種公共推舉首領的制度,後人把它叫做禪讓制。

  傳說的堯、舜、禹時期,是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那時候部落首領逐漸取得 了特殊地位,貧富分化明顯。傳說舜的家裡有了儲藏糧食的倉庫,禹的父親曾築城來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

  夏、商、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建立和發展時期,共一千三百年左右。奴隸社會是階級社會的第一階段。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階級社會門檻上的人。他本人是由各部落共同推舉的首領,但已經擁有淩駕於各部落之上的權力。有一次,召開部落聯盟會議,一個部落首領遲到了,禹竟然把他處死。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自稱為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國家——夏朝。

(三)異同比較

1 .臺灣版是說“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不傳給兒子。而大陸版卻強調“由部落推舉產生的”,由此可以感覺出大陸版認同這種共同推舉方式。臺灣版則非常讚揚這一種政治概念。

2 .臺灣版對於夏、商、周三代都以正面的敘述,並認為堯、舜、禹是歷代不可多得的明君,肯定他們的重要性。但大陸版卻說夏、商、周是我國奴隸制的王朝—其中對禹更是大肆批評,例如:臺灣版“禹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使百姓過著安定的生活”。而大陸版“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階級社會門檻上的人……有一次,召開部落聯盟會議,一個部落首領遲到了,禹竟然把他處死”。

  3 .臺灣版認為啟的繼位是因為百姓感念禹的恩德,加上啟也很賢能,所以獲得諸侯的擁戴。但大陸版卻說啟是自稱為王,並在小字的部分說啟和益為王位相互戰爭,結果啟勝利。

二、秦的滅亡

(一)臺灣版四十七頁

  秦始皇在統一後的第十二年,死於東巡途中。於是,李斯和趙高擁立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即位,是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信任趙高,統治更為殘暴,人民更加痛苦,終於爆發了陳勝、吳廣等的抗暴運動。

(二)大陸版四十一、四十二頁

  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帝位萬世相傳,但他萬萬沒有料到,威勢喧赫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暫的十五年。首先高舉反秦大旗,點燃農民戰爭的烈火的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陳勝、吳廣從揭竿而起到失敗只有幾個月時間。但他們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統治,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礎。他們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三)異同比較

  對於陳勝、吳廣的事件,臺灣版只最簡單的用幾個字敘述。而大陸版對這一類農民戰爭非常讚頌!花了二頁的篇幅來敘述此事,充分的感受出大陸強調農民起義。兩岸對於秦王朝的評價是一致的,都屬於負面的;對於陳勝等人的評價也是一致的,只是大陸特別強調“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三)、三國鼎立

(一)臺灣版七十七、七十八頁

  圖片的說明——曹操,少好兵法,有雄才,多權詐,為影響三國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

  圖片的說明——劉備是漢景帝的後裔。他和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故事,最為後人所樂道。

(二)大陸版七十二—七十四頁

  曹操統一北方以後.南方的軍閥孫權和劉備,成為他的主要對手。

  小字的部分——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寫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故事。但小說“三分史實,七分虛構”,不能當真正的歷史書讀。例如:劉、關、張桃園結義、諸葛亮草船借箭,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都不是歷史事實…;曹操原是三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但小說卻誇大了他奸詐狡猾的一面。

(三)異同比較

  臺灣版在課文中較為推崇劉備,而說曹操多權詐,但大陸版卻較推崇曹操,讚揚他重視農業發展,及政治、經濟上的改革。而稱孫權和劉備為軍閥,還對《三國演義》作了負面性的批判。大陸版特別提醒我們,不要誤將《三國演義》當成真正的歷史來讀。

四、黃巢之亂與唐的滅亡

(一)臺灣版十一頁

  唐朝後期,政治日益惡化受害最深的還是一般人民,動亂因此時有所聞。僖宗時,水旱災加深人民的痛苦,終於爆發黃巢之亂。大亂起自山東,大江南北繼之廣遭劫掠,東南富庶地區,在此次大亂中也慘遭破壞,洛陽、長安又先後淪陷,全國騷動。唐朝重用黃巢降將朱溫,勉強平定亂事,國力則從此衰竭。

(二)大陸版二 0 頁

  黃巢起義——唐朝後期,土地集中在少數貴族和官僚中,許多失去土地的人民成為流民,而統治階級卻過著奢侈的生活。……唐僖宗初年,黃河中下游又發生了旱災,農民以草籽、槐樹汁充饑,而官府照舊催租逼稅,廣大農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這次起義歷時十年,行軍數萬里,席捲大半個中國,這在過去的農民起義中是沒有出現過的。

(三)異同比較

  臺灣版認為黃巢的事件是一場國家的內亂,稱為黃巢之亂。但大陸版卻稱它為黃巢起義,對於黃巢本人的介紹,起義的發生原因、戰爭、結果均有詳述,並在最後一段文字中,可以感受大陸版肯定它對時代的影響、意義,而臺灣版並無敘述黃巢本人,對於過程也簡單說明。

五、明的滅亡

(一)臺灣版七十四頁

  明未,陝西發生嚴重饑荒,邊防軍也因欠餉、欠糧而嘩變。災民與饑兵結合,四處劫掠,流寇大起。其中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勢力最強,屠戮也最慘,張獻忠後來進入四川;李自成則攻陷北京。

(二)大陸版八十—八十三頁

  一六二七年,陝北澄城縣地方官向人民催租逼稅,數百饑民沖進縣衙門,殺死縣官,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接著,各地紛紛響應,形成幾十支起義軍,其中勢力較大的有高迎祥、張獻忠等。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繼續領導起義軍進行戰鬥。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經過十多年艱苦卓絕的鬥爭,轉戰十幾個省區,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農民軍第一次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把鬥爭鋒芒直接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這在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三)異同比較

  張獻忠、李自成在臺灣版被視為流寇,但在大陸版卻被視為農民起義的英雄。對於兩岸敘述的方式如同前面黃業之亂,大陸版肯定此種抗爭改革,並詳細敘述事件發生的原因、李自成的生平,他所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以及失敗的後果.而臺灣版則視其為內亂。

近代史歷史事件異同比較

  在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對於近代史選定的比較事件包括: 1 、鴉片戰爭; 2 、太平天國; 3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4 、庚子拳亂; 5 、清帝宣佈退位。以下分述之。

一、鴉片戰爭

(一)臺灣版二、三頁

  道光二年,英國政府派兵來華,其預定戰略是將壓力加於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廣州,徑直北上,佔據定海。

(二)大陸版五頁

  一八四 0 年二月英政府任命喬治.懿律為英國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和談判全權代表,義律為副,率兵一.五萬人侵略中國。

  小字的部分——由於林則徐在廣州已有準備,英軍也不想在廣州決戰。轉而進攻廈門,被閩浙總督劉廷楨率軍擊退。英軍便沿海北上,進攻定海。

(三)異同比較

  在鴉片戰爭中大陸版將英軍戰爭視為侵略中國的行為,在小字的部分也說明因為林則徐在廣州已有準備,英軍也不想在廣州決戰(可能是打不過),轉而進攻廈門,但被閩浙總督劉廷楨率軍擊退。所以只有沿海北上,進攻定海。而臺灣版簡略說英國政府派兵來華,其預定戰略是將壓力加於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廣州,逕自北上,佔據定海。

二、太平天國

(一)臺灣版九、十頁

  清朝自乾隆中期以後,政風敗壞,軍備廢弛,國勢漸衰。鴉片戰爭挫敗,更使弱點暴露。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積有限,連年災荒,與種族歧視所激起的反清情緒,均是大平天國興起的主要原因。同治三年、曾國荃攻下南京洪秀全已在城破的服毒自盡。

(二)大陸版十六—二十二頁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舊的矛盾加深,西方列強的侵略又帶來新的災難,終於釀成了洪秀全領導的大平天國農民起義……

  在鴉片戰爭以前,農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已經備受艱苦。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加緊對人民搜刮。五口通商又使大批勞動人民失業,加劇社會動盪。

  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

  在一八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湘軍挖地道炸塌天京城牆,蜂擁而入。洪秀全在城陷前病逝。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不可能為中國尋找出一條出路,但農民英雄們可歌可泣的鬥爭業績和他們建立的歷史功勳,是不可磨滅的。

(三)異同比較

   1 .臺灣版認為太平天國是起因於政風、軍備敗壞,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積有限和種族歧視。而大陸版卻強調中國社會舊的矛盾加深(所謂舊的矛盾,就是農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已經備受艱苦),西方列強的侵略又帶來新的災難(新的災難即是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加緊對人民搜刮)。

2 .大陸版對於曾國藩等人給予較多負面的評價,在課文小字中說到曾國藩因受大平軍重創,曾三次投水自殺,以及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准軍”,在外國侵略者幫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大平軍。而臺灣版對曾國藩等則較多正面敘述。

3 .臺灣版認為洪秀全是城破前服毒自盡,而大陸版認為洪秀全在城陷前病逝。

4 .就整事件來說大陸版還是不改其立場,對於農民戰爭讚揚有加,對於主要人物,將其形容如同英雄,且課文中多敘述其事件經過。而臺灣版則視其為內亂,並在後段分思想、政治、軍事、外交來歸納,強調大平天國敗亡的原因。

三、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一)臺灣版二十、二十一頁

  英國本來在我國的商業利益最大,各國畫定勢力範圍後,英國的商業活動反而大受限制,於是慫恿美國出面斡旋。……於光緒二十五年,分別照會各列強,主張開放中國門戶,使各國在華的經濟利益機會均等。這就是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

  次年,美國再度照會各國,添入維持中國領土與行政權完整的原則,門戶開放才算完備,使我國倖免於瓜分之禍。但是列強的經濟侵略,卻使我國國計民生愈陷困難。

(二)大陸版四十六、四十七頁

  十九世紀末,美國加緊了對東亞的擴張和滲透。

  小字的部分——從一八四 O 年以來,列強的每次侵華行動,都與美國有關係。……一八九九年秋,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政府提出了所謂“門戶開放”的照會。……。要求中國內地全部開放!使列強都享有投資的權利。英國首先支持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其它國家也先後表示同意。從此以後,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了。

(三)異同比較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臺灣版是說英國為了自身利益慫恿美國出面,大陸版認為是因為美國怕少分一杯羹而主動提出。

  由文中可發現大陸版有強烈反美情結.“小字的部分——從一八四 O 年以來,列強的每次侵華行動,都與美國有關係,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了。而臺灣版刖略有“讚揚之意”美國再度照會各國,添入維持中國領土與行政權完整的原則,門戶開放才算完備,使我國倖免於瓜分之禍”。

四、庚子拳亂

(一)臺灣版二十三、二十四頁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當時盛行一時,這些拳民各有神壇,自稱祈禱後神靈附體、口誦咒而,能禦槍炮。後併入鄉團,改名義和團。於是高揭“扶清滅洋”的口號,勢力日益擴張,經常對外人滋事。

(二)大陸版五十五—五十八頁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一年,爆發了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這是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產物,也是長期以來遍及全國的群眾反對外國傳教土和教會侵略的鬥爭的總匯合。

  義和團的失敗,說明舊式的農民反抗鬥爭無法改變中國的命運。但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感情和無畏的勇氣!使列強感到“瓜分實為下策”。義和團運動的失敗!也進一步揭露清朝的極端腐朽,從而促成了新的民族覺醒。

(三)異同比較

  臺灣版對義和團看法較為負面,認為它怪力亂神、經常對外人滋事,故稱為庚子拳亂。大陸版則視其為民族運動,在課文內容多強調其義行,並肯定它對中國的影響、民族的貢獻,對於怪力亂神的部分並未提起。

五、清帝宣佈退位

(一)臺灣版三十三、三十四頁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手握重兵,陰持兩端,一方面向革命軍勒索,意圖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一方面利用革命軍的聲威,逼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先生為了顧全大局,慨然允諾將大總統職位讓予袁世凱,袁世凱與臨時政府妥協,清帝遂于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宣佈退位。

(二)大陸版七十四、七十五頁

  由於帝國主義的干涉,同時封建勢力鑽入革命隊伍內部向革命派施加壓力,革命黨內部也有人主張向袁世凱妥協,於是臨時政府表示.只要袁世凱真正贊成共和,待清帝退位後,一定保舉他為大總統。

(三)異同比較

  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兩岸敘述很大的不同,臺灣版認為是“袁世凱手握重兵,陰持兩端,一方面向革命軍勒索,意圖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一方面利用革命軍的聲威,逼迫清帝退位”同時“以孫中山先生為了顧全大局,慨然允諾將大總統職位讓于袁世凱”來凸顯袁世凱的負面評價。大陸版則認為是受帝國主義的干涉、封建勢力鑽入,造成革命黨內部有人主張妥協。

兩岸著書差異在教育上的意義

  經過前述的並列與比較可以發現,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差異可以分為好幾種類型,而各種類型的差異在教育上的意義也各不相同,以下分述之。

一、史實差異之論證

  歷史的史觀或許因人而異,但史實卻無多種並存的道理。特別是古代史—兩岸既沒有政治立場的衝突,也沒有任何對立的理由、何以在“夏商周”三代的史實差距如此之大?不只是對禹的人格特質的描述兩岸迥然相異,對於禹的兒子啟繼丞帝位的方式.兩岸的內容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大陸版說是啟以暴力獲得帝位,而臺灣版則說是大禹治水有功,人民感念,而且啟很賢能,受百姓擁戴,因此開啟了“家天下”的局面。

  兩岸的說法互異,考證的工作是歷史學家的責任,但是從教育的角度去詮釋!便極易令人聯想到課程理論中的“空白課程”,意即課程編輯者為避免教科書內容照實記載可能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於是故意改變教科書的內容,甚至於省略該一部分的內容。

  兩岸歷史教科書上史實的差異,絕對不只一處,例如前面亦提過,大平天國洪秀全是怎麼死的,兩岸的說法並不相同。但是古代史開始就呈現南轅北轍的現象,其所顯現的象徵意義實不容我們忽視。因為兩岸政治立場的差異,沒有道理連古代歷史的史實也牽扯進去。這說明了國民教育的教材有必要重新檢視.錯誤的一方就必須改正。

二、農民起義是不是真的?

  在大陸版教科書中,從秦朝的陳勝、吳廣,唐朝的黃巢之亂,明末的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到清朝的義和團與太平天國,幾乎無一不與農民起義或反抗有關,而這種史觀在臺灣教科書是完全看不到的。究竟大陸的教科書所說的是不是真的?這是一個兩岸歷史教科書中相當凸顯的事實。

  從嚴謹的學術規範的角度而言,欲回答此一問題可能需要專家學者長時間的考證與研究 才能得知,但這似乎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做到。

  不過研究者大膽地從古代社會階級及人口結構來推斷,前述歷史上的事件主要組成分子應是農民為主體。只是這種以農民為主體的大規模抗爭所代表的歷史意義是什麼?這就不是在臺灣受教育的國中學生所能想像的。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如果經過專家考證證實古代史上多次戰爭都是農民的抗爭,亦並不意味著大陸教科書上的詮釋是完全被接受的。例如大陸版教科書在形容大平天國“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亡”,“太平天國的失敗,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不可能為中國尋找出一條出路”。這些“史觀”可能就會因人而異了。

三.歷史人物的評價

  兩岸歷史教科書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些是一致的,例如對秦始皇都是采負面評價,但是也有不少是不一致的,這些不一致的評價,就值得深入去研究。

  三國時代的曹操,便是兩岸教科書差異的一個典型代表。臺灣版說曹操“有雄才,多權詐”;大陸版則說曹操原是三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但小說《三國演義》卻誇大了他奸詐狡猾的一面。臺灣版是不是受小說的影響?

  再如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臺灣版以流寇稱之,相關事蹟則沒有詳談。大陸版則用了二至三頁敘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後種種事蹟,特別是與部隊約法三章不趁火劫掠北京城最為人稱道。現今在北京市通往八達嶺長城的途中,都可以看到大陸塑造的李自成騎馬的雕像,英 姿煥發。由此可見兩岸對古代史人物的臧否不一。

  談到清史,這種對立更明顯。臺灣版所稱許的曾國藩、李鴻章,大陸版則以負面看待。 而對於大平天國洪秀全的作為,兩岸的評價也截然不同。這些事例凸顯兩岸歷史教科書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可能都有欠公允,不夠周全。“蓋棺論定”式的評價,可能不是最好的歷史教育,畢竟多元化思考是必須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不只是兩岸教科書上差異的部分,即使兩岸教科書一致的地方,也未必就是正確的歷史評價。在中國現代史中便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便是兩岸歷史教科書同聲譴責,罵為“漢奸”的汪精衛,就有當年二次大戰期間恰好在上海汪精衛統治之下,後來也到臺灣來的一位專制作西服的師傅說,當年要不是汪精衛在上海,中國人不知道要受多少日本人統治的苦。他的親身經歷,完全顛覆了兩岸歷史教科書的評價。避免“一刀切”、“蓋棺論定”的評價方式,可能對歷史教育較有幫助。

四、切入歷史的面向

  兩岸在古代歷史的敘述,特別是在朝代交替之際所出現的動亂,大陸版皆以“農民起義”視之,強調是由於官吏“催租逼稅”、“嚴重饑荒”、“統治殘暴”等原因造成,明白揭示切入歷史的面向是站在“被統治階級”的一方;臺灣則多以“亂事”、“流寇”、“饑民”、“破壞”等負面的詞語相稱,明顯偏於“統治階級”的歷史面向。這種傾向在兩岸歷史教科書中各行其是,十分明顯。

  這種切入歷史的面向,便會左右史實的記載與解讀。不過有趣的是,臺灣版教科書在進 入中國現代史之後,便脫離“統治階級”的面向,轉向以國民黨、國民政府為觀察歷史之主軸,當然也就非常明確主導現代史的內容與解讀。這種以國民黨為歷史的中心的中國歷史教 科書,一直到 2000 年臺灣政治上首次政黨輪替之後,迄今仍尚未改變。

  教導學生研究切入歷史的面向,針對不同歷史事件所可能匯出不同的解讀內容,可能是當前比較成熟的歷史教育,只不過可能需要教師辛苦一些,準備更多的補充教材。尤其是不能滿足只要求標準答案的升學考試。

五、美國情結

  從“美國門戶開放政策”之比較,可以隱約感受到大陸的反美情結,也可以發現臺灣的親美關係。

  其實大陸的反美情結,在其教育中明顯可見。雖然大陸自從﹂九七九年開始與美國建交,並且開始向美國派出留學生一直到今天,美國仍然是大陸大學生出國留學的第一目標。但是從﹂九五 O 年代的“抗美援朝”,“直到近兩年美國誤炸大陸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以及中美兩國軍機擦撞事件,一再激起大陸的反美浪潮。

  臺灣則是沿襲二次大戰期間與美國的合作盟友關係!一直到今天,臺灣雖然與美國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是臺灣與美國的關係仍然十分緊密。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兩岸都有“美國情結“,而且這種”情結“會投射在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輯與解讀之上。在教育上,有必要讓學生瞭解這“情結“背後的歷史淵源,更應該培養學生正確而且健康的心態看待這個歷史關係。

結束語

  根據以上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在古代史、近代史共十則重要事件之異同比較,本研究獲得下列幾則結論:

 一、歷史是過去式;但歷史教育是未來式;歷史是死的,但歷史教育是活的。

 在不同政治力量或意識形態的宰製下,歷史教科書可能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但歷史科教師應該體認到歷史教育是活的教育,是教導學生面對未來世界所進行的一種教育,如此便能夠超越歷史教科書的界限,超越升學考試的要求.給予學生一項正確、宏觀的歷史教育。

二、歷史教育,單靠一本教科書是不夠的。

  從事歷史教育工作,完全相信一本教科書的內容不只是不夠,而且也是很危險的。歷史科教師不僅要多收集補充教材,更必須注意大陸版的教科書,才能夠旁徵博引,包容各種可 能的觀點,提供學生進行比較。

三、歷史是可變的,歷史教育更必須與時俱進。

  雖然歷史是記錄過去的事!但歷史可能因為新發現的證據而改變,當然歷史教育也必須注意到變遷的重要。例如臺灣版的教科書,因為大陸交流而擭悉許多大陸歷史教科書的資 料.經過比較,提供臺灣歷史學家許多思考與研究的空間,這便是社會變遷的具體例證。如 果臺灣的歷史教育不為所動.一成不變,那麼就不會進步。

 四、歷史教育是包容的,不是絕對的,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

  為了應付聯考,國初中的歷史教育成了“記誦之學”,只重視標準答案,對於歷史教育的傷害不可謂不大。其實歷史雖是過去,但其內涵包合著許多可能,在歷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特別是切入歷史的面向有所不同—視野也會隨之改變,這是必須教導學生瞭解的。

五、兩岸政府應該重視,修訂歷史教科書。

  兩岸政府可能因為政治意識形態不同,而對歷史的解讀不盡相同;但是對於沒有政治敏感的古代史、近代史內容,則沒有道理有對立的情況。兩岸政府應藉由文教交流的機會,收集彼此的歷史教科書.詳加研究,進而修正各自教科書中不正確的部分,這才對兩岸國初中教育有真正積極的幫助。

http://lishi.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4-12/22/25338/index.html

( 不分類不分類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ys2010&aid=546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