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再賺過路錢 台灣有條件改賺「攔路錢」!
2009/07/01 13:21:49瀏覽418|回應0|推薦2



多年前,我到蘇州附近的同里水鄉遊玩,車子一進市區,就在大馬路上,沒有收費亭、也沒有官方許可、更不知是哪個單位的人馬,就這樣,當街攔下每一部車強徵50元人民幣,這就是標準的「攔路錢」,是不講理的,但你不繳就過不去,沒有其他選擇。


大前研一曾經訕笑台灣製造業賺的是「過路錢」(pass
through)
,目前確實是這樣,但我們不能盲目就放棄,我們要想辦法讓他變成賺「攔路錢」 (pay to get
through)
;在漫長的供應鏈上,台灣既然已卡到一個位置,怎麼能輕易離開呢?技術的提升是必要的,且永遠是對的,但不能盲目貶低今天台灣代工製造業的價值。事實上,我們已具備條件將「過路錢」變成「攔路錢」。


台灣製造業的最大競爭力來自兩方面,一是規模經濟,一是製造文化。先說規模經濟,台灣的製造已有一定程度的規模,但如要產生壟斷性的製造優勢,還必須同時提升規模的質、量、面。


壟斷性製造優勢的定義,就是全球除台灣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具競爭力的製造機制,要製造產品就只能找台商;今天的台灣的製造規模主要建立在大陸,成就了大陸成為世界工廠的地位,然而更具壟斷性的規模必須是到全球去生產,在南美,在東歐,在印度都應該經營出規模,布建全球四大製造中心。因為,製造必須貼近代工訂單客戶和終端使用者客戶,製造布局才能成為無可取代的不公平競爭優勢,這是面的擴大;製造既然全球化,就必須將上游的零件供應平台也全球化,建立全球供應鏈平台,成為一個能取用全球技術零件資源的平台,並制訂各項標準製程,讓產品在全球任一個製造基地,都能隨時上線生產,讓製造業變成製造服務業,讓客戶如吸毒上癮般不可自拔,離不開台灣製造業的服務,這是質的提昇;至於量,則會因為面與質的提昇自然擴大,而需要有適當的金融工具與財務操作,因應數量規模擴大而增加的資金需求。


要將賺過路錢變成賺攔路錢,還必須要有一個機制來控制總體產能供給,除了調節總產能的機制之外,還要有需求或訂單的分配機制,這個機制既控制供給的產生及需求的分配,也必須參與價格的制定。


另一方面是製造文化,今天台灣製造業的強項,常常被專家學者或缺乏實務的政府官員簡化成「船堅砲利」,也就是設備產能,或者是「典章制度」,指的是標準製程而已。事實上,文明的進步免不了都是從外顯的硬體開始,硬體進步到一個階段之後就會發現,並非只有設備就做得好製造,光有昂貴的設備並無法生產,必須要有制度,亦即標準製程的建立。台灣的製造業在60年代起飛,80年代火紅地引進標準製程,品管圈的制度就是進入第2個階段時的熱門話題。事實上,只逗留在第2階段,雖已可做製造,但還是沒能掌握製造的精髓,製造的精髓在於第3階段的製造文化的形成。


製造業是一個內歛的行業,沒有光環、沒有掌聲、沒有個人、沒有桂冠,製造的本質就是「瑣碎、細緻、謹慎、耐煩」,這是一種非常樸素內歛的價值觀,沒有這樣的心態及準備一定做不好製造。要建構一個具有絕對不公平競爭優勢的製造業,人才是關鍵,台灣需要大量的製造人才、大量有製造文化涵養的人才,社會要賦予這種製造文化較高的價值,要鼓勵養成這種製造文化,教育制度要適度朝這個方向設計,重點就在於回歸、或重建具有樸素內斂文化的價值體系。


而以此建構而成的製造業大軍再也無法替代,全球絕無其他替代方案,於是乎議價能力大幅提升,當製造的議價能力上升時,其表現在微笑曲線的中間製造段的附加價值就會上升,而當製造的附加價值上升,假定一個產品到達使用者手上時,技術、品牌、製造3個因素組成的關係為零和模型,則兩端的技術和品牌的附加價值就必然下降,所以,理想中的曲線,將是微笑曲線兩端上翹的弧度變小,逐漸趨近於直線的哭臉曲線(Crying
Curve)
(見圖)


當哭臉曲線形成時,台灣就能從賺過路錢變成賺攔路錢,君不見OPEC國家,個個富得流油,他們玩的就是一手控制產能、分配需求、掌控價格的好牌呀!

必須強調的是,我們不應該阻擋技術的開發與提升,然而,如果我們硬碰硬地和歐美日韓比拼他們已有幾十年基礎的技術,勝出的機會其實不高,因為其深度和廣度會藉由智慧財產專利權對我們產生壓抑作用,比如說DRAM,就算我們真能急起直追、趕日超韓,到底要多少年才能追上美日韓的技術深度呢?沒有那麼深的技術,就真的沒有產業了嗎?台灣目前雖然技術不深,但所擁有的產能也讓我們享受全球DRAM市場
30%
以上的佔有率,跟韓國差不多,DRAM產業做不好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沒有掌握技術嗎?對於TMC的主張我們拭目以待。


如果能將資源及技術開發專注於提升製造的壟斷性優勢,會不會是更有效的資源應用和國家產業策略呢?具壟斷性的製造業優勢,或許才是台灣產業未來走向的答案。
(本文由蘇元良執筆撰寫,電子時報記者陳慧玲整理)
蘇元良,曾任教於台灣大學、交通大學,後出任工研院電通所副所長,1998年投身台灣電子產業,實際參與大型代工製造公司之營運,現任華宇集團執行長。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ynosure&aid=309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