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11 17:41:04瀏覽555|回應0|推薦2 | |
珠三角地區遭遇困境的,不僅是製鞋企業,其它像製衣、玩具加工、電子加工等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都出現了同樣的狀況,不少企業開始外遷,有的已經倒閉,曾經輝煌一時的珠三角製造業,如今正面臨危機,一度被稱為世界加工製造中心的珠三角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這么多企業離開或倒閉?
在珠三角加工製造企業集中的地區,幾乎每家工廠的門口都貼著常年招工啟示。2002年東莞的最低工資標準是450元,現在是690元,五年上漲了50%多,而實際上,現在珠三角工人的工資已經遠遠高于這個數字,大約在1000元到1500元之間不等,但即便如此,企業招工依然困難,顯然,廉價的勞動力在珠三角已經不再容易找到,而對企業來說,除了缺工,壓力還來自于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水電費用、廠房租金等等。 一位服裝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銅扣的原材料銅,從2004年初的2萬多元每公頓公頓一路飆升到現在的6萬多元一公頓,上漲了3倍多,盡管工廠的成本上升了很多,然后產品的價格並沒有同步上漲。 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上,珠江三角洲曾獨領風騷多年,然而,持續多年高速增長之后,這個製造業重地最近幾年卻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土地、勞動力、能源價格都出現大幅上漲,而在國際市場上,隨著人民幣升值和一些國家實施貿易保護,珠三角這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又受到嚴峻挑戰,一些企業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創業之地,遠走他鄉。 贛州市被稱為江西省的南大門,緊鄰廣東,粵贛高速更是拉近了這裡與珠三角的距離,如此得天獨濃的區位優勢,自然吸引了大量廣東企業的目光。贛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干道,直接連接著粵贛高速公路,在這條主干道的兩旁,隨處可以看見正在開工建設的工廠。 據江西省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局長馮鈺介紹,兩百多家企業裡面從沿海梯度轉移過來的這部分企業有120多家,產業主要是現代輕紡、電子電器類,這些比較多一些,特別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 張華榮,第一個到贛州吃螃蟹的廣東商人,5年前當贛州的經濟開發區還是一片荒山的時候,張華榮從廣東東莞來到了這裡,建起了他的製鞋生產線。在張華榮看來,鞋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勢必會向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轉移。在北遷江西兩年后,張華榮再一次將觸角伸出廣東,在勞動力更便宜的越南建起了兩條製鞋生產線。 事實上,和華堅鞋業一樣選擇北上內陸省份或南下東南亞國家的企業,如今在珠三角已經越來越多,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廣東的鞋業企業中,目前有25%左右到東南亞如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家設廠,有50%左右到中國內陸省份如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地設廠,只有25%左右的企業目前還處于觀望狀態。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林木西︰“也就是說它是梯次轉移,那么像美國最初向日本轉移,然后日本又開始向四小龍轉移,四小龍轉移之后它又向中國大陸,向俄羅斯這樣一些國家轉移,當這個珠三角勞動力出現了問題以后,那么勞動力成本提高以后,他開始在國內就像周邊的其他地區轉移,那同時外商又向國外的其它地區轉移,這是一個普遍的趨勢,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實際上,這些製鞋企業南下北上正是珠三角加工製造型企業大遷移的一個縮影,然而,企業所需要的生存環境還不只勞動力、土地這些東西,對這些日益依賴于專業化分工的企業來說,轉移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轉移是否就保証它們一定能從危機中起死回生? 張華榮告訴記者,他們在越南的工廠製鞋所需要的的原材料和配件都得從東莞運過去,雖然勞動力成本上面有優勢,但在產業配套上面沒中國這么方便。對于遷移到內陸的廣東企業來說,同樣經常遇到當地的產業配套不完善、交通物流成本增加等問題。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告訴記者,到底何去何從,其實現在是很多鞋廠都比較茫然。 看來對面臨成本壓力的企業來說,轉移並不是一劑包治百病的萬能藥方,除了對成本精打細算,企業到底動不動窩,還要考慮產業配套、地方產業政策、地方風俗民情等等變數。但不管這些企業最后會走向哪裡,留給珠三角地區的選擇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這是珠三角唯一的希望。 東莞市濃街鎮鎮長陳仲球告訴記者,目前轉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環節,而核心的技術研發和采購貿易依然留在東莞,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目前東莞鞋的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左右,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左右,在濃街國際鞋業采購商已經超過1000家。 全球最大的女鞋貿易商美國利威公司的總裁美國利威鞋業公司總裁查理斯告訴記者,盡管現在廣東的成本在不斷提高,甚至已經高過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但他並不打算離開,因為在他看來,沒有一個地方的產業鏈配套會如此完善。 為了吸引更多的研發機構和貿易商來到東莞,陳仲球目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東莞的濃街鎮打造一個亞洲鞋業總部基地。 陳仲球︰“總部基地一個就是它是新產品的研發中心,知識產權的開端,另外它通過這個地方,它成為一個信息交流的中心,成為這個貿易訂單的中心,也成為定價的中心,因此通過這個基地,它是對整個行業提供高端服務的,他不一定給你增加一個車間,一個工廠,而是給你增加品牌,增加這個核心競爭力的地方。” 有人說,像製衣製鞋製玩具這樣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是候鳥行業,它總是在尋找最適合生存的地方,哪裡成本最低,它就會往哪裡搬遷,不過,對任何一家想更上一層樓的企業來說,都不可能靠四處搬遷來延年益壽,如今正身陷困境的珠三角製造業,今后的出路到底在哪裡呢?現在當地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了新的嘗試。 眼前這位拿著一只鞋仔細琢磨的老外名叫毛羅,來自世界鞋都意大利,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裡,他最核心的工作是研究最新的製鞋技術,8個月前他被華堅鞋業聘請來到了中國。 張華榮告訴記者,在過去,他們一直給國外大品牌做出口訂單,從加工環節獲取微薄的利潤,一雙鞋只能賺1到2美金。如今為什麼會不惜重金投在研發上?張華榮說,為的就是做自己的品牌。 林木西教授一直從事製造業研究,在他看來,珠三角的加工製造型企業在喪失了低成本的優勢以后,首先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林木西︰“就是從低成本優勢向高效率轉移,科技含量光靠引用創新不行,必須要自主創新,那你有了這個成本方面的一定優勢,特別是有了你的科技優勢,那怎么樣把它體現出來,品牌。”日前在東莞召開的世界鞋業發展論壇上,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表示,不僅是鞋業,對于珠三角眾多的加工型企業而言,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製于人,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鞋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使廣東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珠三角危機折射出中國製造業的現狀,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潤、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喪失,面臨的危機就不單純是生產危機,而是生存危機。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企業提高品牌意識、加大研發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級產業配套。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