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23 13:19:04瀏覽282|回應0|推薦1 | |
霧霾橫行,催生了一個新興產業——“霧霾經濟”。除了空氣凈化器熱銷外,一種號稱“防霾神器”的口罩在藥店和網絡的銷售非常火爆。然而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所謂的防霾口罩品種繁雜,價格混亂,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銷售市場混亂 12月26日上午,記者在紫荊山同仁堂大藥房看到,打著“抗菌防霾,一罩絕塵”標識的口罩柜臺圍滿了咨詢的人。“能防霾嗎?”有人問。“那當然,這里標著pm2.5口罩呢!”營業員說。“一個多少錢?”“32元一個”,營業員說,“您別嫌貴,趕快買吧,我們一天能賣二三百個,好多地方都斷貨了。” 記者隨后在鄭州市區幾家藥店隨機購買了十幾種標有防霾字樣的口罩,價格從幾毛錢到幾十元不等。不僅款式不一,面料也是五花八門,棉布、紗布、無紡布、活性炭等各異。有的宣稱是德國技術,有的說經過美國尼爾森實驗室測試認可,還有的包裝上標示著“中山大學材料研究所技術支持”。 所謂權威部門的認證和神乎其神的效果,讓消費者暈乎了——該選哪種呢?一位大媽的回答很有代表性:“挑貴的買吧,越貴肯定越好。至于效果嘛,霧霾天戴口罩總比不戴好吧,主要是花錢買個心安。” 效果有待考證 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監管處處長白旺逐一查看了記者購買的十幾種防霾口罩,肯定地說:“別看這些產品在藥店賣,但都沒標注‘藥械準字號’,不屬于醫療器械。”這些民用口罩看似醫用口罩,其“一罩絕塵”的宣傳只是企業行為,其實并沒有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批準和認證,防霾效果無從考證。 “即便一些宣稱能有效阻隔pm2.5的口罩,其實也是廠家自己或者委托機構進行實驗得出的數據,嚴格意義上說只能算是宣傳的手段,而不具備真正的效力。”國家標準化研究院一位專家告訴記者。 鄭州市疾控中心業務與應急辦公室的陳欣然認為,這些防霾口罩的材質、規格都不統一,對霧霾、疾病的預防效果如何,無法下定論。 國家勞動防護用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主任楊文芬介紹,市場包括藥店出售的醫用一次性口罩或紗布、棉布等材質的口罩一般沒有專門過濾pm2.5的材料,無法達到應有的pm2.5防護效果。 備受推崇的醫用n95口罩阻擋顆粒效率高達95%,但記者佩戴時發現,其質感較硬,防護材料較密閉,佩戴不到20秒就出現了不適感,感覺呼吸較不通暢。陳欣然說,醫生只有在檢查呼吸道急性傳染病人時才會戴n95口罩,長時間佩戴容易出現缺氧、胸悶等情況,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不宜長時間佩戴。 呼喚國家標準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最新《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中,口罩和襪子、內衣的安全標準是一樣的。“民用口罩的標準跟襪子一樣?”得知這個信息,不少人大呼意外。 其實像這樣因為國家標準缺位而造成市場存在亂象的狀況并不僅限于防霾口罩,同樣因霧霾而頗為暢銷的空氣凈化器也存在這個問題。究竟達到什么標準的口罩能阻止pm2.5,目前尚存在制度上的空白。一位商業界人士說,各廠家為了推廣自家產品,只能想方設法找到一些機構進行“認證”,或者自己想出各種方式證明效果,這其中就難免會出現以偏概全、夸大、誤導甚至虛假的成分。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同時對行業發展也相當不利。 據了解,目前我國只有上海一家企業制定了《抗菌防霾日用口罩》標準,但并沒有成為行業標準甚至是國家標準。國家標準化研究院的專家稱,一個標準的出臺要經過很嚴格的程序,如何確立標準和如何檢測是否達到標準都需要縝密的論證和測試,其中一些周期性的程序是無法人為省略的,因此人們經常會遇到標準滯后于市場的尷尬。 楊文芬指出,我國目前沒有專門針對pm2.5的防護口罩標準,但是民眾在選用防pm2.5和防霾口罩時,可以參考工業防護口罩和醫用口罩的標準:選用帶有gb19083-2010字號的醫用口罩和gb2626-2006字號的工業防護口罩。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