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14 01:41:04瀏覽2091|回應4|推薦31 | |
喜歡閱讀推理小說或電影的人,多能從眾多經驗中比對出319案諸多不合理處;然而在找不到絕對證據下,硬要將自己的推測化為結論亦有爭議,在下試著從歷史的角度來做探討。 政治事件之所以難以合理,端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歷史解釋權。也因此,發生在五十九年前的「二二八」會在近十年來,年年有話題,自有其成因。 某些學者直指蔣介石是「元兇」,而阿扁亦在紀念雷震基金會成立的會場上批判蔣介石干預司法的行為令人「不寒而慄」‧‧。 這以上種種批評及近年來對蔣介石銅像進行潑糞、洒尿、敲擊、推倒等的動作,看在蔣家後人眼裡自是百感交集;如果有人向他第四或第五代子孫說:「你曾祖父是暴君、昏君、殺人兇手幕後指使者‧‧。」其結果當然是情何以堪,難過到不行! 試想,蔣介石逝世二十年時他那「民族的救星」、「世界的偉人」的封號就開始斑白,迄今已然是「罪大惡極」,「有過無功」了,怎不令人慨歎! 所以為政者任憑你權力再大,都有逝去的一天,在掌權時能不戒慎恐懼,以免徒留罵名讓子孫難做人? 西元 626 年(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後,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李世民弒兄弟奪皇位,事屬大逆不道,然而卻能開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後世人視為聖君,其道理何在? 參照《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二卷和一百九十三卷編譯,或可稍加參悟:
太宗曾經對侍臣說,「我讀《隋煬帝集》,文辭深奧博大,隋煬帝也知道讚揚堯舜批評桀紂,為什麼做事就不是這樣呢!」魏徵說:「皇帝即使是聖人,也應該謙虛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智慧的人會獻出自己的謀略,勇敢的人也會竭盡全力。隋煬帝仰仗自己有才十分驕橫和自以為是,說的是堯舜的話,做的卻是桀紂的事,還不自覺,最後導致滅亡」。 太宗說,「這些事情過去沒有多久,我們得記住其中的教訓。」 有一天,太宗對大臣們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形象得照鏡子,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得靠忠臣。如果皇帝拒絕群臣進諫而且自以為是、群臣用阿諛奉承的辦法順著皇帝的心意,皇帝就會失去國家,群臣也不能自保!像虞世基等為了保住自己的富貴用諂媚的辦法侍奉隋煬帝,隋煬帝被殺,虞世基等也被殺了。你們應該記住這個教訓,我做的事情當與不當,你們一定要說出來。」 太宗說,「我每次上朝,想說一句話前都考慮許久,我擔心說的話對民眾不利,所以說話不多」。負責記錄的官員說,「我的職責就是記錄聖上說的話,聖上說錯了,我也一定會記下來,這樣聖上說錯的話不僅給當今造成損害,而且也會讓後人恥笑」。太宗聽後很高興,賞賜這個官員帛二百段。 太宗對群臣說,「人家說皇帝地位尊貴,什麼都不怕。我不是這樣,我上畏懼蒼天的審視,下害怕群臣仰望,兢兢業業,還怕不符合天意和民眾的願望。」太宗還說,「我所喜愛的只有堯、舜、周公和孔子的為政之道,他們對於我就像如鳥有翼、如魚有水,失去他們就完了,一刻都不能沒有。」 太宗對左右說,「皇帝依賴於國家,國家依賴於人民。如果苛求人民侍奉皇帝,就等於割下自己的肉填飽肚子,吃飽了也死了,皇帝富裕了國家也滅亡了。所以,皇帝的憂患不是來自於外面,而在於自身。皇帝欲望多花費就高,開支多人民的賦稅就重,民眾因此就會十分愁苦,國家就危險,皇帝也就當不成了。我常常這樣想,因此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 在下以為,「兩顆子彈」固然有很多說不清楚的疑點,但若能以唐太宗為鏡,廣納百川尊重反對人士,整合各界力量致力國家各項建設,照顧百姓生活,誰會記得那「兩顆子彈」?日後更不會有人會對趙○安兄弟說:原來你外公就是搞垮台灣的「子彈總統」‧‧。 以一千三百多年前發動血腥政變奪取大權的李世民,和現代的國家領導人的作為相對照,您看到了什麼?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