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胎兒的秘密生命
2012/05/09 11:05:26瀏覽613|回應0|推薦1

胎兒的秘密生命
曾紫玉

第一篇
http://www.lapislazuli.org/TradCh/magazine/200108/20010812.html
第二篇
http://www.lapislazuli.org/TradCh/magazine/200111/20011113.html

古老的中國文化一直都很重視胎教,近代科學研究也逐漸證實胎教的重要性。《未出世胎兒的秘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the Unborn Child) 早在一九八一年就出版了,是由湯姆斯 勃尼醫生與約翰 凱利(Thomas Verny, M. D., with John Kelly)合著,乍聽之下雖是一本陳舊的書,事實上卻有許多寶貴資料是我們所不熟悉的。

胎教有用嗎?胎兒真的有記憶力嗎?湯姆斯?悆勃尼醫生的一位朋友在懷孕時,晚飯後總是靠著火爐旁重複哼著一首曲調,因為曲調優美讓他印象深刻,然而更讓他吃驚的是朋友後來告訴他說,小孩不管什麼原因哭鬧不止時,她一哼這曲調,總是可以讓他安靜下來。另外,一位交響樂指揮家Boris Brott提到,他曾在指揮一首新曲時,尚未翻頁,心中已出現接下來的曲調,後來與母親(專業大提琴演奏者)談及此事才知道,原來他母親在懷他時,常練習這曲子,所以這是源於他胎時的記憶。

生命始於胎中。現代醫學對生命的起始點愈推愈往前,因為小小的胎兒也有自我的意識。才八週大的胎兒不只可以很輕鬆地轉動頭、手臂及身軀,也會用身體語言來表達喜好,如踢、抽動,對不喜好者則推、刺,或是捏媽媽的肚子;四個月的胎兒會皺眉、瞥視和做鬼臉;五個月時對觸摸的敏感度已與一歲大的小孩相同(特別不喜歡冷水),甚至連味覺也都能分辨。如果加糖精入羊水中,胎兒的吞嚥次數會加倍;加像碘一樣的油脂,吞嚥次數會急速下降且愁眉苦臉。

胎兒的視覺發展得較慢,但並非不能見;十六週起對光線就很敏感,光是用閃光燈照母親的胃就令胎兒心跳浮動得很厲害。

自二十四週起,胎兒就全天候地聽著,有很明確的音樂愛好,母親的心跳聲影響最大。曾有一實驗是對醫院中的新生兒播放母親的心跳聲,這些有聽母親心跳聲的新生兒要比沒有聽的體重增加快得多,也睡得多。第二十五週起,胎兒便會隨著交響樂鼓聲的節拍跳動。維瓦第(Vivaldi)及莫札特(Mozart)的音樂是他們的最愛,播放這兩人的音樂時,胎兒心跳必然呈現穩定的波動且踢動次數下降,然而巴哈、貝多芬及各種搖滾樂都會令胎兒心情雜亂、精神渙散且拼命踢動。

二十八到三十二週的胎兒腦神經網路已與新生兒相同。

用心理測驗檢測懷孕母親心態的實驗顯示,心理及潛意識都想要小孩的孕婦有最輕鬆的懷孕及生產過程,生出的寶寶無論生理或心理也都最健康;如果是表面上對懷孕一事很高興,但潛意識裡並非如此,孩子出生後,極大多數均有行為及腸胃問題;如果孕婦有許多ㄦQ懷孕的理由(因工作、財務或心理未有準備等),但測出潛意識裡其實想要小孩,這些混雜的念頭會令胎兒困惑,出生後小孩極多數都態度冷漠;表面及潛意識都不想要小孩的孕婦,在懷孕期間則出現最多的問題,且早產的機率最大、嬰兒體重輕且情緒不穩定。

不要小看胎兒對母親心態的敏感度,曾在一批健康的新生兒中,唯有一個嬰孩在母親嘗試餵他母奶時會把臉撇過去,怎麼都不願意吸奶。醫生在納悶之餘,偷偷請另一位媽媽幫忙餵看看,沒想到嬰孩竟然馬上大吸特吸,而且吃到很飽。事後向母親討論的結果才知道,原來她並不想生孩子,是在父親極力的主張下才懷胎生子。這顯示剛出生的嬰兒就已經懂得對母親表達心中的怨懟,雖然母親可以在生完小孩後再一改態度來贏回小孩的心,但是母子間的親情關係早在小孩出生前就已經建立了。

對一個成人來講,知道如何對外來的衝擊反應,但對胎兒而言卻無力反駁,母親的情緒對胎兒的影響會銘刻在胎兒的心裡,且影響深遠。

動物或人在受到驚嚇或在焦慮的情況下,血液中會自然出現一種內分泌,稱為catecholamines;有一實驗自受驚的動物身上抽出此內分泌,將之打進其他安詳、平靜的動物體內,幾秒鐘之內這些動物都顯出驚恐之狀。相同的,胎兒是透過胎盤自母體得到滋養,如果母親情緒焦慮,胎兒馬上都會受到影響。

曾有醫生做另一實驗,要孕婦們平躺在超音波儀器下,但不告知此平躺姿勢會讓胎兒趨於平靜,過一陣子後告訴她們銀幕上顯示胎兒沒有動靜了,此駭人的消息不禁令媽媽們措手不及,也在幾秒鐘內令胎兒強烈的踢動。這證實懷胎期間,母親的心理對胎兒的影響甚大。

嬰孩體重過輕、腹絞痛、脾氣暴躁、易生病、易怒、常哭,經常是在胎期感受到母親的重大情緒創傷;不過這種影響並不包括母親對偶發事件的極度反應,而是指母親長期的情緒創傷;但是母親在被過往情緒淹沒後如又能重拾信心,並將此訊息傳送給胎兒,那麼胎兒也會再次復甦起來。

通常,一個人並不會感覺自己有情緒創傷,認為自己很正常,然而,懷孕後,這些長久蟄伏的心結會浮現出來。在瑞士、西德及其他許多歐洲國家對所有孕婦都進行心理諮商(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對於未婚媽媽及對懷孕難以調適的夫婦特別會提供諮商服務。這些檢測的問題包括孕婦對自我形象的看法、對生產的感受或恐懼、與母親的關係、與先生及父親的關係、其情緒歷史等。這種諮商服務的最大價值是,在對胎兒造成傷害前及早發出警訊以修正母親的態度。

孕婦喝酒,酒精會通過胎盤傳給胎兒,過量的酒精會造成出生兒心理障礙或心智發展遲緩、過動、心雜音或顏面畸形(如小頭、耳朵太低)。喝酒的量是一個影響因素,另一個是喝的時間,懷胎十二到十八週(胎兒腦部發展的重要階段)和二十四到三十六週時喝酒,特別傷胎兒。

孕婦如果吸菸,孩子體型會較小,生理狀況較差,七歲後出現閱讀障礙及心理問題的比例較高。父親吸菸也會影響胎兒,西德研究報告指出,父親吸菸的家庭,胎兒的死亡率高出甚多;當然更不用說咖啡因、毒癮對胎兒所造成的傷害。

母親對懷孕所抱持的態度及情緒對胎兒的影響最大,而父親態度的影響力居第二位,要比母體生理有問題或是吸煙、喝酒都要來得嚴重。父親的影響力之所以會這麼大,是因為母親情緒的好壞與否,父親是一個主要因素,研究結果也顯示,在不快樂婚姻中產生的嬰兒較恐懼且神經質,是快樂婚姻下產生的嬰兒的五倍;如暴風雨般婚姻關係下出生的嬰兒,其心理或生理有問題的是穩固婚姻關係下出生嬰兒的2.37倍。因此爸爸在胎教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忽視。然而這並不是說,在一個不幸婚姻的家庭中,出生成長的孩子一定有問題,特別是如果母親的態度非常堅韌且努力滋養其胎兒,就得以保護胎兒不受任何外來不良的影響。

子宮是胎兒第一個經驗到的世界,這些體驗會影響其人格及個性的形成,也影響他對外在世界的期待。如果出生自一個溫暖和充滿愛的胎中,自然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外在的世界也充滿了愛與關懷,個性上較外向、自信、率直且充滿信任;如果胎中所經驗到的是充滿敵意,就會認為自己不受到外在世界的歡迎,個性自然傾向多疑、內向、以自我為中心,出生後與他人難以相處。

胎中的教養也包括習慣的養成,例如嬰兒的睡眠習慣就與母親懷胎時的睡眠習慣相似。

胎期的記憶影響深遠,這從許多催眠治療的案例可略知一二。一病人在洗熱水澡時會有很嚴重的焦慮感產生,在催眠進入胎兒期的前幾個月,病人都很平靜,一直到第七個月時,突然發出很尖銳的聲音,人變得驚慌恐懼,且特別怕熱;後來他母親坦承,在她懷胎第七個月時,她曾企圖以洗熱水澡來墮胎。

一男子自六歲起,即有嚴重的口吃,且有許多與喉嚨相關的毛病,診斷上一直以為與其在三到五歲間,患有嚴重扁桃腺炎及父親嚴厲指責其說話有關,然而在他被催眠時,憶起出生時臍帶纏到脖子,雖然其出生資料已不可尋,但奇妙的是,在他知道出生時臍帶曾纏到脖子之後,口吃的毛病就開始逐漸地消失了。

如果一個人因極大的苦而產生的氣不得渲洩,會造成日後的潰瘍或是沮喪,對胎兒來說則完全沒有管道可以渲洩。一個實例是:一男子有很長久且深的沮喪,在做催眠治療時,感覺如在電梯中被上上下下的推擠著,這是令他感到生氣及沮喪的來源。後來經其母證實才知道,這沮喪是他在出生前三小時,父親酒醉回來強迫行房所造成的後果。由此可知我們更要注意孕婦的情緒健康,而非只著重其生理健康。

母親在生產時的心情與感受對生產的影響也很大。如果母親放鬆、自信,且期待小孩的來臨,則會順產;如擔心、懷疑、矛盾(質疑自己是否能當好母親等),則提高生產的危險率。

一個人的個性,根基於其胎期與出生的經驗。絕大部份的人,都不記得這些經驗,所以也就不放在心上。曾有一位醫生利用催眠的方式,來測試是否真的對出生能有記憶,對象是他二十多年前親自接生的四位男女,催眠中他們都可以很精確地詳述,出生時是如何在產道轉動頭和肩膀,及如何地被接生出來。這些記憶,也許是因為出生的痛苦太劇烈,身體會自然產生一種荷爾蒙,讓我們在意識上不記得了,然而出生的經驗仍然影響著我們。

既然母親所想、所感受的、所說及所期望的每件事情,都會影響胎兒,接生人員也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個案例:一母親在聽到廣播中,談論夢與出生時潛意識記憶的關聯性後,為她解開多年的謎題--為何她六歲的兒子多年來,總是為駭人的惡夢折磨,一入睡即為一長串的咒語鞭打著,這些字眼遠超過六歲小孩,所能知道的,而且有時小孩會用母親聽不懂的話語說話,像是外國的腔調,所有的醫生都束手無策。後來她才想到當她生這孩子時,因為是早產,出生又十分困難,醫生為此不停地咒罵,加上嬰兒命在旦夕,請了牧師進來為他做最後的禱告(用的是拉丁語)。可想而知這小孩出生後,所飽受的苦痛竟是源於出生時的記憶。

另一個例子是:某位男士一直有嚴重的頭痛,且總是在右眼上方的前額處,原以為是小時候眼睛嚴重感染所致,催眠後才發現在出生時是被醫生用鉗子夾出,夾的位子就是在右眼上方的前額,正是他感到最痛的所在。

這也提醒我們,生產時,藥物、鉗子、胎兒診斷器、剖腹生產等人工干預均應盡量減少。百分之八十的美國婦女,在生產時用藥,百分之三十在生產時用鉗子,百分之十五是剖腹產(注意這是二十年前的資料,一九九0年剖腹產已達百分之二十三),如果孕婦在生產時被施以麻醉,小孩出生後,許多年都顯得較遲鈍,且較少有動力協調(motor coordination)。打催生針的一個可能是,讓嬰兒快點出生,另一個可能是劑量過高導致肌肉強直性痙攣,令胎兒缺氧造成腦部受損甚或死亡。

事實上生產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大自然所設計的每個環節,都對應了不同的需要。但是現代的醫學,不再信任大自然的妙斧神工,醫學上的技術往往被濫用,把人為的程序,視為正常的生產過程;孕婦被當作是病人,沒有自主、發言權,從超音波到會陰切割術,不再只是在必要時才使用,更可悲的是這些干預的影響,絕大部份我們都還不知道。

經過產道是胎兒的第一個肉體經驗,愈愉悅的經驗塑造愈正常,良好的個性與性需求。剖腹產會塑造出新生兒不同的性態度,甚至肉體。剖腹出生的小猴子較不活躍,反應差,學習能力較低。湯姆斯.勃尼醫生觀察到,就長期的影響來說,剖腹出生的小孩對各種的身體接觸有很強烈的渴望,可能原因是,他們未曾經歷產道的緊迫擠壓之痛苦,與出生剎那的極樂。這令人聯想到蝴蝶在破繭而出時,如果未經破繭時強烈的擠壓,令血液流進翅膀的脈絡中,蝴蝶便無法順利張開翅膀而死去。然而現今有許多婦女,為了想免去生產的苦痛,或是挑吉時而選擇無痛分娩或剖腹生產,我們實應深思,這些人工干預,除了對母體及小孩,有各種不良後遺症外,是不是也令我們下一代的生命中,欠缺了什麼?

一般都知道嬰兒的哭聲會刺激母奶的產生,且嬰兒的皮膚接觸母親的胸部,也會讓母體產生一種荷爾蒙,使母體因生產的出血減少;書中湯姆斯.勃尼醫生特別提到,在小孩一出生的十二個鐘頭內,對於母親與小孩之間的連繫感(bonding)非常重要,這種連繫感的建立,讓母親較能直覺地知道,小孩的需要,甚至在換尿布、餵奶上都有差別。在動物中,母性直覺可由體內產生的某種荷爾蒙測知。在一實驗中,將一出生的小老鼠,從鼠媽媽的身邊拿走,鼠媽媽體內的這種荷爾蒙,會消失,當然其母性直覺也跟著消失,而且一旦消失,就是再將小老鼠放回媽媽身邊,這荷爾蒙也不會再出現了。許多研究顯示,一出生即與母親相伴的嬰兒,比那些馬上,被帶離母親至育嬰室的嬰兒,來得自信、外向、學習力強、也最快樂,並且影響日後情緒上的安全感。

另外許多實驗也證明,無論膚色、國籍,這些與嬰兒一出生馬上,有接觸的母親,要比沒有的要來得關注小孩,一年後觀察,也發現母親對小孩抱得多,愛撫得多;二年後觀察發現對小孩說話的方式也不同,這種母親,很少會對小孩吼罵喊叫,反而會溫柔地建議小孩睡覺或是收玩具,其中帶有尊重而非命令,母親的話會幫助小孩,發展豐富及培養自我的話語。

在一些特殊照顧初生兒的中心(如用嬰兒保育箱、人工呼吸機等),常以避免病菌感染為由,而將父母親與小孩隔離,但一實驗發現,如能讓母親,在頭十天每個小時,撫摸小孩的臉五分鐘,這些保育箱的小孩中,有被愛撫的小孩,其生理發展要比沒有被愛撫的小孩,來得快得多,四年後測其智商,也高出百分之十五,母親較不會輕言放棄餵母奶,且原先擔心保育中心,感染率會上升的問題,也不曾發生。事實上,一直到六個月大的小孩,都能感受到母親因與小孩分隔開,所產生的失落感,小孩可能因此出現的徵狀有,沮喪不安,睡眠紊亂、腸胃不適、不願意吃奶、嘔吐、拉肚子或是孤僻等。另外,在受虐兒中有很高的比例是早產兒,就是因為與母親隔離數星期或數月之久,影響母親的心理很大而虐待之。這些都顯示出,父母與嬰兒的接觸,不僅讓雙方的生理、心理需求都得到滿足,也讓父母與孩子間的親情得以建立。

總而言之,母親從一受孕開始,便擔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責大任,不論做什麼、吃什麼、想什麼,步步都是培育健全孩子的機會。要想小孩健全便得先健全自己,這也是為何湯姆斯.勃尼醫生,近來又出版了《教養未出世的孩子》一書,來幫助孕婦,進行懷孕九個月的滋養胎兒,兼排除心毒的計畫。我們要想地球有更美好的未來,人類有身心靈都自在的下一代,就得從胎教開始。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6436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