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行的基礎--淨業三福
2012/02/05 19:20:49瀏覽39|回應0|推薦3

修行的基礎--淨業三福
淨空法師
節錄自
http://book.bfnn.org/books/0155.htm#a01

淨宗學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生到淨土,不退成佛,這是淨宗真實的利益。

[理論:]
淨宗解門依淨土五經一論

[正行:]
行門則是一句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正行。

[助行:]
正行之外,還要有助行,正助雙修。
淨宗助行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大願王。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

要想成佛成菩薩,先要把人做好。從哪裡學起?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學佛從這裡學起。整個佛法就是講孝敬二字而已。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唯有成佛,才能把孝親尊師做到圓滿。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老師也是不孝。兄弟不和,讓父母擔心,是不孝。做事不負責任,對人沒有誠意,工作不努力,身體不好常生病,自己天天煩惱,一句阿彌陀佛沒念好,皆是不孝。沒有一樁事情離開孝敬,所以佛給我們訂的大根大本是孝親尊師。

我們自己成佛,不但能度今生父母,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得度,這才是盡大孝

慈心不殺」:

從孝敬這個基礎,發展為大慈大悲,慈心對一切眾生。不殺生是慈,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也是慈。這個慈心,包括戒定慧三學,一展開,整個法界皆含攝其中。不殺只是舉一個例子。凡是令眾生生煩惱,我們心地就不慈;自己生煩惱,也不慈。

修十善業」:

十善不是戒,是善業:
身三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口四善——不妄語(不騙人)、不兩舌(不挑撥是非)、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惡口(說話不粗魯)。
意三善——不貪、不瞋、不痴。

佛陀教我們修學身語意十大類的善行。這樣,把人做好,才叫好人。第一福是基礎,有孝親尊師、慈心、十善,才有資格入佛門學佛,做釋迦佛的學生。

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二福是二乘人修的,真正入佛門。二乘人修戒定慧三學。

受持三歸」:

你一入佛門,先把佛門修學的理論方法傳授給你,這叫傳授三歸。三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歸依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性之中。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自性本來具足三寶,我今天是要依靠自性三寶。三歸:

1
、歸依佛[覺]:
佛是自性覺,覺而不迷。從一切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這叫做歸依佛。

2
、歸依法[正]:
法是自性的正知正見。法華經云:「入佛知見。」佛知佛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真實相完全瞭解,一點也沒看錯想錯。從前想錯看錯解錯,現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歸依法。

3
、歸依僧[淨]:
僧是自性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清淨。」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本來清淨的那個心,這叫歸依僧。歸依佛,覺而不迷;

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淨而不染。學佛修的是覺正淨。無量壽經經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寶也在經題中,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

清淨平等覺」五字就是自性三寶,我們依這五個字修行,才是真正受持三歸,真正佛弟子。修行綱領明瞭之後,在佛菩薩像前,發深重誓願:「願意做佛的學生,願意接受佛的教誨,從今之後,我一定修覺正淨。」請一位法師作證明,舉行一個三歸儀式。真正重要的,是要歸依自性三寶。三歸之後,佛陀教我們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具足眾戒」:

持戒就是守法。不只佛所講的戒條——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凡是佛在一切經論裡對我們的教誨,統統是教誡。憲法、法律、規章,都在戒律範圍之中,都要遵守;各國的風俗習慣與道德理念也要遵守。

不犯威儀」:

威儀就是禮節、禮貌。我們要守法又懂禮,才能受到大眾歡迎,使佛法推廣到世界各地。第二福是小乘人的善。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是大乘菩薩善。

發菩提心」:

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六道輪迴是很苦的、很不自在的。真正覺悟佛陀的教育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現前的問題、將來的問題,自身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乃至死後到哪個世界去的問題,統統可以解決。真正覺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有生之年,決定可以去得的。如此覺悟之後才叫做發菩提心。真正覺悟,才有出離輪迴的希望

深信因果」:

此地因果不是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因果。佛對菩薩講的深信因果,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也不相信。念阿彌陀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報。這是殊勝的修學方法,我們如果深信不疑、決定受持,這一生必定成佛。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能真信切願,把這句佛號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這句佛號不能丟掉,真正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沒有一個不成功的,這叫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我勸同修只讀一部無量壽經,用意在於斷煩惱。不念經時,會胡思亂想生煩惱。佛云眾生有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從哪裡來的?華嚴經出現品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妄想發展成所知障,執著發展成煩惱障。讀經的目的在於破二障,恢復心地清淨,然後用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來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才有感應。

根性利者,
五年十年得清淨心,然後可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可以涉獵其他大乘經論。

中下根性,
若十年心還不清淨,就發個願,一生就念一部經,法門無量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也不遲。把這一生的時間精力集中,專求西方淨土,絕不分心。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量,而且十方諸佛所說一切經典圓滿具足,一樣也不缺。在那兒,阿彌陀佛是老師,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同學,陪伴你,你一定成就。

若真有慈悲心,也要西方世界往生取得保證之後,再涉獵其他大乘經論;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情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無量壽經云:「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

有了三福、六和敬、三學(戒定慧)、六度之基礎,修學普賢十願,才能得利益。

[
普賢十願:]

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十、普皆回向。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urtisyen74&aid=608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