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08 19:59:00瀏覽3299|回應1|推薦15 | |
您好!我是清淨虛空 上一回提到,若要當菩薩,學習實踐戒、定、慧、陀羅尼這四樣缺一不可,末學以為戒律是修行人最基礎的要求,就像我們做為一個好公民守法是必要的一樣,因此了解戒律如同了解法律,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智慧與機制。而〈聖嚴法師〉曾提到:「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正是這個道理。 二、現代戒律實踐的困難 戒律的精神在於讓修行人有可遵守的基本倫理規範,能自我保護、警惕與懺悔的機會,若戒律嚴格到無人可以遵守,那存在的意義就沒有了,就像法律嚴格到監獄人滿為患,亂世用重典的秦始皇縱然武功蓋世也要提早下台一樣。 大多數的同修把戒律看得太高、太難、太嚴肅,導致許多人不敢去受戒,其實大家會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世尊涅槃後,戒律兩千多年來就沒有再改過了,導致戒律的僵化無法發揮因時因地制宜的精神而喪失存在的目的。 以上問題〈聖嚴法師〉早就看到了,因此法師在其大作《菩薩戒指要》提到以下內容非常經典,給同修們參考: 古人弘揚戒律,多半是講說戒律、註解戒律,我則是消化相關於戒律的龐大文獻,提出問題、理清問題。 我從事大小乘戒律的研探著作,已歷三十多年,目的是在通俗、簡易、實用。既不落於古人的陳軌,也不脫離古人的芳範;既希望使得讀者易看易懂,也要保留提供原始資料的根據。也就是說,我是做的溫故知新及推陳出新的工作,便利今人,古為今用。在普及推廣的原則下,仍不失其有學術基礎的內涵。 自從我深入律藏以及古人的戒律註疏以來,知道以今日的時代環境,墨守完成於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境內的戒律條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若無佛制的戒律,作為佛教徒的生活準則,清淨身口意三業的目的,也就很難達成。因此,我是注重佛陀制定戒律的精神,不主張死守其全部的戒律條文。 〈聖嚴法師〉研究大小乘的戒律歷時三十餘年後,發現世尊當時常常在更改戒律,以利僧團與各眾間能因時因地制宜,因此戒律本來應該是非常有彈性的。 師父更於其大作《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提到研究戒律要具備的心態,末學深感非常經典,與各位同修們分享: 不要以生活在現代環境的我們來看律藏,而要把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從歷史上倒退兩千五百多年,也生活在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僧團之中每次都跟他們起居作,那你就覺得是很平常的事了。就像一個從來沒有經過世面的鄉下少年,一旦送入一所非常現代化的學府求學一樣,最初是不習慣,漸漸自然而然地也被同化。所以我說戒律學不難。 師父遍覽經藏將戒律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並制定整理出來人人可以接受的在家菩薩戒,將菩薩戒僵化的教條調整為守五戒、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利益一切眾生的綜合版,這也是現在法鼓山在家菩薩戒的由來,這正也是末學今年所參加的法鼓山第十九屆第一梯次的在家菩薩戒。 三、殊勝無比的菩薩戒 戒律是佛陀在世時,為了弘揚佛法、教化眾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結果,大致可區分為:聲聞戒(小乘戒律)與大乘菩薩戒(大乘戒律)。 聲聞戒指在家出家七眾律儀,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以其所受的戒相名目而分,則為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六法、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於七眾律儀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無論您受哪種戒律,所有龍天護法都會來護佑,這對修行人而言都是相當有幫助的,《梵網經》中記載,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梵網經》又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由此可知,菩薩戒的獨特性質註定了他殊勝無比的功德,末學嘗試整理如下,供同修們參考: 1.凡行菩薩道必受菩薩戒 菩薩戒指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性質為大乘戒律,其本質是在使人發起無上菩提心。一旦受了菩薩戒,便已進入諸佛國土的菩薩數量之中,因為若發菩薩誓願,並受菩薩戒者,即是初發心的菩薩。因此凡行菩薩道必受菩薩戒。 2.菩薩戒是三世諸佛的搖籃 菩薩是由於受了菩薩戒而來,又因諸佛均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所以菩薩戒是養育三世諸佛的搖籃。從初發心的凡夫菩薩,到最後圓滿佛果,這一路陪伴、指引、護持我們的,正是涵攝一切善法的菩薩戒。受三聚淨戒、行十善,是圓滿身為人的倫理與道德。在煩惱消融的清淨中,完成導正社會風氣的義務,進而成就自他的無上菩提心。因此我們可以說,授完菩薩戒等於種下成佛的菩提種子。 3.菩薩戒一受永受只犯不失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在於利益眾生的菩提心,因此持戒的目的不為人天福報,不為二乘乘果,乃為入菩薩位,供養諸佛,成就眾生。因此大乘菩薩戒性質屬於心法,此與聲聞戒(在家出家七眾律儀)屬於色法大不相同,色法此生盡形壽(往生)後就消失了,但大乘菩薩戒以發菩提心,一受生生世世永受,即使有犯不會喪失,一直到成佛為止都存在,相當殊勝。 4.由世尊直接獲得清淨戒體 受菩薩戒的目的是要到法鼓山的現場,透過現場的受戒儀式,由三位法師當佛菩薩的代表,由本師釋迦牟尼佛親授清淨戒體,讓文殊、彌勒菩薩兩位菩薩親自降壇護持,這清淨戒體是求戒者內心清靜懇切激發出來的一種善的力量,只要有心,必定可以感受到菩薩戒的殊勝,這無法言喻的感動,請同修們一定要到現場親受菩薩戒! 四、聖嚴法師的開示 師父於《佛教文化與文學》大作中提到: 《瓔珞經》中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勝過無戒而不犯;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業雖重,並要遭報,但其必將由於他曾受過菩薩戒,而可決定得度成為真實的菩薩,乃至證得無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家弟子們,均能發最上心,求受菩薩戒。 師父於《戒律學綱要》大作中提到: 《梵網經》又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大正藏》二四.一○○四頁上)菩薩戒是一切諸佛成佛的根本原因,所以從因位上說,稱為菩薩戒,從果位上說,便稱為佛戒。故在《梵網經》輕戒第四十一條中又稱菩薩戒為「千佛大戒」。意思是說:過去莊嚴劫中的千佛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現在賢劫中的千佛,也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同樣是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乃至推及過去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三世三劫的千佛,過去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總之,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得成佛。由此可知,菩薩戒的功能之大,是大得不可思議的了。 師父於《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大作中提到: 中國的佛教號稱大乘,也就是菩薩乘。信仰大乘佛教,修學成佛之道,必須通過菩薩的階段。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是從菩薩行開始,如果不受菩薩戒,則是非常矛盾的事。 若以上末學整理的文字內容您看得很辛苦沒關係,末學有找到兩個〈聖嚴法師〉簡單的《大法鼓》短片,可以讓大家掌握菩薩戒的重點: .嬰形菩薩、菩薩戒(大法鼓 0059)
.在家眾如何受持五戒、菩薩戒(大法鼓0403)
末學於此僅是重點整理菩薩戒的性質殊勝,以及分享自己參加法鼓山在家菩薩戒的感受與受完菩薩戒的心得,詳細菩薩戒的內容與介紹,請同修們參酌〈聖嚴法師〉兩本經典著作《戒律學綱要》以及《菩薩戒指要》,若有同修覺得《戒律學綱要》份量太重,請先參酌《菩薩戒指要》即可。 不過末學以為,若您真的想走大乘佛法行菩薩道幫助眾生,請親自參加四天三夜法鼓山受在家菩薩戒,學習、了解、受持菩薩戒、以及三皈依、五戒、十戒、十善等,獲得清淨戒體,通通一次到位,這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喔! 報名時間約每年11、12月,詳請注意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至於末學四天三夜的法鼓山菩薩戒之旅,一些親身經驗,還有一些心得感想與注意事項,請待下一篇分曉!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