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23 22:26:04瀏覽1391|回應0|推薦2 | |
*
* 吳之璠秋山訪友圖竹雕筆筒 圖文:陳宗嶽 筆筒高17公分,直徑12公分。 三年前無意間收到一件吳之璠款的《秋山訪友》筆筒,當初看到這筆筒時,有甚厚的塵垢,雖知吳之璠是名家,竹筆筒的比重也非常輕,皮殼、年代均有,只是想到要花許多功夫清理就有些不願意,只是看在這匹馬雕的還有模有樣,才勉強收藏下來,之後費了許多心,花了一年半,才慢慢的讓它恢復應有的模樣。 清理完畢後,上網一查,還真是書有登載的吳之璠名器。以下是登載的資料: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江蘇嘉定人,生卒不詳。工人物、花鳥、行草,尤善竹刻,刻竹年款多在康熙前期,是三松之後的第一高手。當時文人學者對他的竹刻藝術有很高的稱譽,作品也曾貢入內府。在《嘉定縣誌》卷二十《人物志·五·藝術類》中記載:乾隆四十年時,乾隆帝見到一件吳之璠用高浮雕技法刻的黃楊木《東山報捷圖》筆筒,下有“魯珍”方印,問侍臣“‘魯珍何人?’侍臣無以對,遍翻遺書得之南邨隨筆。據以入奏,由是魯珍之名大噪。”乾隆帝還特意題七絕兩首,末兩句為“對弈人間若無事,傳神是謂善形容”,讚揚了吳之璠精湛的雕刻技藝。吳之璠擅長多種刻法,除立體圓雕外,更善浮雕。 《秋山訪友》筆筒的整個人物與景色的佈局,如同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古畫:一位身穿番裝的老人,面目清瘦有神,鬍鬚微微上翹,他左手握著一根手杖,右手牽著一匹馴順的雄馬。馬的眼睛,雖是單面,可看上去光彩有神如同珍珠。它跟在主人後面,正慢步向不遠處一座高山走去。馬後面有一棵高大的老柳樹,樹上的枝葉隨風飄動,從枝葉飄動的方向不難想像其順風而行的愜意。大樹緊靠在高山旁穩固而堅挺。山壁上自右至左刻著陰文“秋山訪友”題款,左下方也是刻陰文“吳之璠”名款,給人有醒目大氣之觀感。 相同的表層上,都能給人以透視深度之感。他常常以淺浮雕來突出主題,留空四周作為背景,刻劃只占全器某一局部之一事一物,其餘部分則用去地法刮至露出竹的紋理,任其光素,即使有所雕刻,也不過略加勾勒而已,這樣賓主、虛實分明,素地上可見到樸質的竹絲,精雕細鏤部分則細潤光澤,對比之下,相映生色,故論者有精細得神、最為工絕之譽。康雍之際也曾形成一個以吳之璠為首的竹刻流派—薄地陽文派。類似刻法作品,傳至後世也不少。 晚年作品以淺雕為主,簡潔生動傳神,他認為,人的生命有限,不必要把精力浪費在繁瑣的事情上。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