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如其人-強項監委“于鎮洲”之印
2011/11/27 17:13:57瀏覽1564|回應2|推薦2

「印」如其人-強項監委“于鎮洲”之印

.

.

.

  20多年前,偶然看到一枚青色的石章,表皮斑駁,右上角還有一些嗑缺,當時只是覺得不知是何種石頭,價錢也不太貴,就買了下來,一擱就是20年。近日將之蓋印後,認出是「于鎮洲印」,在查完他的生平相關資料資後,才與一些過往的片段資料連接起來,包括國立歷史博物館裡的殷墟古物,以及曾經喧騰一時的黃豆案。如今再看這枚印章,格外有「印」如其人,同樣有著-歷經滄桑、歷劫餘生的感受。

.

于鎮洲小傳

  于鎮洲先生1915年出生于河南西平縣,1933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法律系,曾任第一戰區戰時糧食管理處秘書,河南省糧食管理局科長,河南省糧政局秘書,河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主任秘書,河南省田糧處儲運處副處長,河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副處長,河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處長。民國3765日任行憲後第一任監察委員,民國38年隨政府遷台。

.

一、參與河南省古物運台

  民國26年,為避免河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遭日軍劫掠,河南省從中挑選部分轉運漢口,民國27年又轉往重慶。民國3811月,重慶淪陷前夕,由河南省在重慶的中央民意代表會同有關方面,從上述文物中選出部分精品運往臺灣,寄存台中市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館聯合管理處代管。

  同時,由原河南省籍國民黨中央民意代表及有關人士組織的“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成立,負責這批古物的監管。

  民國44年,這批古物被移藏台北的“國立歷史美術館(現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至今。

.

二、強項遭屈、棄公從醫

  民國5496日監察院副院長選舉時,因屬于陳立夫CC派的于鎮洲堅持參選,造成張維翰、于鎮洲、康玉書三人同時競逐,選舉結果:康玉書1票,張維翰、于鎮洲兩人都未過半數,因而須舉行第二次投票,引爆監察院內的派系之爭。

  民國541029日,監察院舉行副院長選舉第二輪投票,張維翰在國民黨全力支持下當選。1117日,于鎮洲遭開除黨籍。

  民國55926日于鎮洲因黃豆案涉及收受油商賄案遭偵訊,9月底被逮捕,隔(民國56)年遭判刑入龜山監獄。民國571月,于鎮洲因服刑被取銷“中央民意代表”資格。

  于鎮洲獲釋後,以中醫為業,專心治病救人。

  民國85年,臺北市育達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出版了一本由丁華永主編的「監院風雲-強項監委于鎮洲」。

.

三、主持盤點、出版河南省運台古物

  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於民國38年(1949年)成立,委員有25人。民國82年第九次委員會會議決定:

  第一,為健全組織,重加改組,推請臺灣河南同鄉會榮譽會長、臺灣河南大學校友會會長、開封籍人于鎮洲為主任委員,李德武、齊寶泰、王廣亞為副主任委員,盧博文為委員兼秘書長,並特請閻振興任會長。

  第二,該批古物久未清點,原代表河南的管理人張克明辭世已久,為了瞭解該批寄存古物的現況,應成立小組,辦理清點工作。

  民國8396日,清點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全體委員15人,其中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7人,他們是閻振興、于鎮洲、李鐘聲、齊寶泰、李德武、盧博文、張潤書,推薦閻振興為主席,臺灣教育部派時任社教司司長的何進財出席。清點工作從民國85101日正式開始,到866月底結束,歷時9個月,加上前期準備工作,共計6年時間。

  清點的河南省運台古物,對照原來向國立歷史博物館移交的清冊,計有銅器604件、陶器300件、玉器156件、織錦142件、編磬10件、書籍139件、甲骨3646件,總計4999件。經過清點後,註銷17件,實存4982件,這是近50年的第一次。

  河南鞏義籍的王廣亞先生,擔負全部印刷費用,於民國88年(1999年)6月和民國90年(2001年)7月先後出版《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河南省運台古物甲骨文專集》兩本書公諸於世。

.

四、過世後醫書捐贈母校河南大學

  民國921221日,因心臟病在臺灣病逝,享年88歲。

  民國95(2006)1127日,于鎮洲先生女兒于人瑞女士,代表其父捐贈河南大學校圖書館一批民國手抄本圖書,共13120卷,包括《圖繪針灸大成》、《宮廷補益藥茶秘訣》、《校正醫宗必讀》等珍貴圖書。該校圖書館除致贈于女士收藏證書,並將此套圖書全部存入河大文庫,作永久性保存。

.

附錄:

※壹、河南省運台古物始末

  大河網-河南商報報導:在臺灣,有這樣一幫河南同鄉,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為一批文物保駕護航。1999年,臺北河南同鄉會會長一行12人來鄭,專門將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於1995年清點整理出版的《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移交給河南博物院

  他們是“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成員,長年守候的,是1949年轉運臺灣的近5000件河南文物。河南省17名人大代表聯名呼籲,近5000件河南文物應儘快回歸。但怎樣才能回歸,目前尚沒有明確辦法。

一、近5000件河南文物藏於臺北

  走在河南,你隨便朝地上踢一腳,就可能踢出個古董來。人們往往如此形容中原地區的地大物博。如今,這個文物大省有一批古物,正藏於臺北歷史博物館,多達近5000件。

  據《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記載,目前收存在臺灣的河南古物實有4982件,包括:青銅器、陶器、玉器、織錦、書籍、甲骨等。其中尤以甲骨為最,多達3000餘件,這批文物現多藏於臺北歷史博物館。

二、河南文物運台經過

  這批文物是如何流向臺灣的?事情要從1937年說起。

  當年,為避免河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遭日軍劫掠,河南省從中挑選部分轉運漢口,1938年又轉往重慶。

  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由河南省在重慶的中央民意代表會同有關方面,從上述文物中選出部分精品運往臺灣,寄存台中市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館聯合管理處代管。

  同時,由原河南省籍國民黨中央民意代表及有關人士組織的“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成立,負責這批古物的監管。

  1955年,這批古物被移藏臺灣“國立歷史美術館(現為臺北歷史博物館)”至今。

三、臺北歷史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簽訂《兩館友好合作意向書》

  要不是因為一份來自河南省17名人大代表的聯名議案,這段故事至今仍少為人所知。

  2011年初,河南省召開兩會。來自安陽市代表團的省人大代表杜冠章,與其他16位代表提出“關於促進前河南省博物館運台文物回歸”的聯名議案。

  杜冠章在議案中引用臺灣當地的“官方”文件證明,這批多達近5000件的文物,其主權仍屬於河南省,而臺灣當局對此也予以肯定。

  這是一份臺灣“教育部”致臺北歷史博物館的函件,其中提及:“查河南古物一批……經洽准河南旅台人士同意,交由該館整理陳列。該項古物仍為河南省所有,並由原管理人張君克明協助保管。”杜冠章認為,現在兩岸關係趨於穩定,讓這批文物回歸河南,重入館藏,于法於理,均為正當。

  讓這項工作更顯急迫的是,杜冠章說,作為這批文物見證者的“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在世的人員已經不多,且均年事已高,讓這批文物早還故土,不僅是河南人民的強烈願望,也是河南在台鄉親們的心願。

  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昨天表示,在收到這件議案後,該委員會立即與省台辦、省文物局進行了溝通協商,共同研究如何處理好該議案所提事項。經調查瞭解,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館建成時,即對河南省立博物館館藏文物運台一事進行了梳理,並與現藏河南運台文物最多的臺北歷史博物館和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繫,臺北歷史博物館積極回應。

  1999年,臺北河南同鄉會會長一行12人來鄭,專門將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於1995年清點整理出版的《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移交給河南博物院。

  同年,河南博物院派出代表團抵達臺北,與臺北歷史博物館簽訂了《兩館友好合作意向書》。

  自此,河南博物院與臺北歷史博物館進行了長期的合作交流,每年互派研究人員訪學,共同召開相關學術會議。而河南省人大將通過何種管道,向臺灣有關方面明確表達這批文物早還故土的願望和訴求,促使這部分文物早日歸藏,該委員會表示,因涉及對台政策和兩岸關係,需要向國家有關部門請示。

  據瞭解,河南省台辦和省文物局,已分別就此請示國台辦和國家文物局,目前,均尚未得到國台辦和國家文物局答覆。

.

※貳、近期發現4000多件河南文物在臺灣

  另在2007831日發布的「侗侗的日誌」中,有篇「近期發現4000多件河南文物在臺灣」有如下之記載:

  200311月,我曾應邀出席臺灣中山大學、臺灣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舉辦的“2003海峽兩岸曹謹(清代臺灣省鳳山縣知縣,河南省沁陽人)學術研討會”。在此期間,與台南市河南同鄉會理事長李淦和老朋友、臺灣高雄市文史工作室主任陳怡霖等交談,他們給我找了一些參考資料。其中《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河南省運台古物甲骨文專集》兩本書,像磁石一樣吸引了我。為此我去拜訪了鄉賢、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委員于鎮洲、王廣亞、盧博文等老先生。在與他們相處的短暫時間裡,我一邊如饑似渴地翻看這兩本書,一邊不厭其煩地向他們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他們每個問題回答得都有根有據、清清楚楚。

  《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河南省運台古物甲骨文專集》兩本書,凝聚著祖籍在河南的臺灣同胞們愛祖國、愛故鄉的情思。這是為發揚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而精心編印的,都是十六開精裝印刷,大紅色封面包裝,圖文並茂,由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委員、原籍登封市的楊祥麟先生題寫書名,由臺灣廣興文教事業機構總裁、鄭州升達大學董事長王廣亞先生捐資出版。書中內容:一、河南古物運台過程;二、河南古物清點情況;三、河南古物主要內容。書名中的“古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物”。

一、河南古物運台過程

  《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中說,河南省地處中原,為我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所遺古物較多,地下蘊藏古物大為豐富,歷年出土文物多系稀世珍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彌足珍貴。以甲骨而言,安陽殷墟發掘最早,出土亦多;銅器,多為中國之重寶;陶器、玉器、編磬等,河南省博物館藏品最多,譽滿全球。

  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保護國寶,於1933年將北京故宮博物院等的245592件文物分裝13萬多箱,向南、向西疏散。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當年11月,豫北重鎮安陽失守,豫北全部淪陷,河南已處在日本侵略者的炮口之下。當時的河南省政府,為使創立於1927年、藏品豐富的河南省博物館免遭日軍劫掠,從中挑選了珍貴文物685000多件,於193711月由河南輾轉運至漢口,存到了法租界,其中36箱存到了美國花旗銀行庫房。此後抗戰深入,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河南這批文物又於193811月運到重慶,藏于重慶市近郊柏溪防空洞內。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但內戰並未平息,所以這批文物沒有運回河南。至194911月,解放軍進抵重慶,國民政府在撤守前夕,由河南省在重慶國民黨中央民意代表,會同當時的教育部長杭立武、教育部秘書陳均志和專員胡複等人,從68箱河南文物中篩選出精品38箱、4999件,報請蔣介石批准,特撥軍用飛機兩架,將這批文物運到了臺灣。餘下的30箱文物,因解放軍已封鎖機場而未運走。

  運到臺灣的河南省文物,先寄存於台中市“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館聯合管理處代管,由原河南省博物館古物保管人張克明隨同前往,由當時河南籍國民黨中央民意代表及有關人士共同組成“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負責監管。

  1955年臺灣“國立”歷史美術館(現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前身)成立,當年424日,臺灣教育部以“台45(社)字第4704號”函令該館:“查河南古物一批,前經本部搶運來台,交由“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館聯合管理處代為保管。在案茲為利用上項古物起見,經洽准河南旅台人士同意,交由該館整理陳列,該項古物主權,仍為河南省所有,並由原管理人張君克明協助保管。裝運時妥善包紮,勿加重損害,並與中央文物采時同等防空措施。”這批文物遂于當年923日正式列冊移交臺灣“國立”歷史美術館。

  國立歷史美術館在臺北市南海路49號,是一座綠瓦白牆紅柱、明清風格的古典建築,以收藏、展示中原文物為主,以黃河流域流文化區出土的文物為主,臺灣早期文物次之。主要是河南博物館運台文物和日本戰後歸還的文物約5萬件,年代上至殷商,下至民國,前後跨越3000多年,內容包括銅器、玉器、陶器、書畫、古錢幣等,其中以古錢幣的藏量最豐,以河南出土的青銅器和唐三彩最為珍貴。

  河南運台古物移交該館時,由當時臺灣的教育部長張其昀親臨主持。經交人是河南古物管理人張克明,經收人為當時臺灣國立歷史美術館第二組主任張忠渠,監交人為臺灣教育部指派人員梁樹聲。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李敬齊、張鴻烈、何日章及國立歷史美術館館長包遵彭等,均曾參加。

  臺灣國立歷史美術館接管河南這批文物後,即按其類別集中專庫,指定專人保管,適時依類別修復付展,並研究及出版專書與圖錄。

二、河南古物清點情況

  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成立,現有委員25人。1933年第九次委員會會議決定:第一,為健全組織,重加改組,推請臺灣河南同鄉會榮譽會長、臺灣河南大學校友會會長、開封籍人于鎮洲為主任委員,李德武、齊寶泰、王廣亞為副主任委員,盧博文為委員兼秘書長,並特請閻振興任會長;第二,該批古物久未清點,原代表河南的管理人張克明辭世已久,為了瞭解該批寄存古物的現況,應成立小組,辦理清點工作。

  199496日,清點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全體委員15人,其中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7人,他們是閻振興、于鎮洲、李鐘聲、齊寶泰、李德武、盧博文、張潤書,推薦閻振興為主席,臺灣教育部派時任社教司司長的何進財出席。清點工作從1996101日正式開始,到19976月底結束,歷時9個月,加上前期準備工作,共計6年時間。

  清點的河南省運台古物,對照原來向“國立”歷史博物館移交的清冊,計有銅器、陶器、玉器、織錦、編磬、書籍、甲骨和河南文獻等1000餘品,總計4999件。其中銅器604件、陶器300件、玉器156件、織錦142件、編磬10件、書籍139件、甲骨3646件(附雕花骨1件、石主1件)。

  經過清點後,從清冊中註銷的有17件,現存實有4982件。註銷的17件原因主要是:有5件為重複編號;有8件原清冊中有編號、品名,但已註明“無”;有1件原清冊中有編號、品名,已註明“未見”;有3件是書籍借出後未還。註銷的文物,均在清點冊中一一註明,並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報請臺灣教育部備查在案。至此,清點工作全部告竣,過程與結果均可稱完美。這是近50年的第一次,實屬難能可貴。

  河南鞏義籍的王廣亞先生,有感于傳承文化責任的重要,樂於承擔全部印刷費用,俾竟全功。於是,河南省運台古物清查的結果,經過編纂及編審委員會多次研討,編輯核對,極為審慎地確定完整無誤後,於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6月和民國九十年(2001年)7月先後印刷成《河南省運台古物圖錄》、《河南省運台古物甲骨文專集》兩本書,“公諸於世,昭信國人,同時兼有原藏明山之重寶盡示於人之意,而其對社會大眾、海內外文化機構與學術團體提供最佳之索引與服務”。

三、河南運台古物主要內容

  1、青銅器。河南是青銅器文化的故鄉,在中國和世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據記載,這批河南青銅器目錄在重慶時原列34箱,運到臺灣只11箱,共計604件,其中箭簇410件、車器零件87件,其餘各種銅器107件。每件都有確切的出土地點、時間與考證記錄。如春秋時期的蟠虺紋鼎、陪鼎,春秋中期的蟠龍方壺、虎形樽,均寫著出土于河南省新鄭;春秋中期的蟠螭紋鼎、素鬲,寫著出土於河南省輝縣;西周中期的鼎,寫著出土於河南省汝州;商朝晚期的有銎戈、戈,寫著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殷墟等。出土于新鄭市的蟠龍方壺,與現在展于河南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蓮鶴方壺”原為一對,同時於1923年在新鄭城內南大街李銳家打井時發現,從春秋鄭國國君子嬰大墓出土,是鄭國王室的祭祀重器,成為春秋時代青銅器的代表作。1955年以來,一直在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

  鼎在青銅禮器中是最重要的,使用的種類和數量象徵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出土于新鄭市的蟠虺紋鼎,1936年曾參加英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博覽會”,1964年參加美國紐約世界博覽會中國館展覽。

  2、陶器。河南運台的陶器,大多為洛陽所出土,有先秦繩紋陶、漢代綠釉陶、六朝舞樂俑、唐三彩等共300件,件件都有編號,有大小尺寸,甚至“完整”或是“殘缺”都有記載。總編號為n0000006、宙字8號的三彩駝就這樣記載:駝右耳尖彩落(白點),右前腿補接。總編號為n00000011、宙字14號的繪彩馬記載:左後腿折為兩截,左前蹄斷余尚完整等。

  3、玉器。運到臺灣的河南156件玉器,均為古玉,多出土於洛陽、輝縣,有圭、瓏、璜、佩等。唯有玄字19號九柄玉如意,為越南進貢而來。那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曆皇帝朝聖中嶽嵩山,越南使節到中嶽敬獻九柄玉如意,弘曆皇帝把它封為“嵩山鎮山之寶”。九柄玉如意典藏于登封縣金庫內,被河南督軍趙倜派兵強行拿走,後馮玉祥將軍繼為豫督,向趙討回,在河南博物館展出供民眾參觀,此後由河南省教育廳管理。抗戰時期運往重慶,後運臺灣。臺灣島內曾有文章戲言:“像九柄玉如意這樣貴重的東西,是該由中央級的機構典藏的。河南省乃至登封市並不期望要物歸原主……”對此,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委員、原籍登封的楊祥麟先生立即予以駁斥。在1997年初對河南運台古物清點開始前,他通過臺灣“立法委員”趙少康以專函致“國立”歷史博物館,說明九柄玉如意為河南嵩山鎮山之寶。1997315日“國立”歷史博物館以(77)台博典字201號函複趙少康先生稱:“承楊祥麟老先生轉請趙委員賜函告本館所收藏九柄玉如意之事例,應註明為河南省嵩山之寶,已遵囑令展出單位辦理。”楊祥麟老先生人在臺灣,心系家鄉,為河南辦了一件有意義的大好事。

  4、織錦。河南運台的142件織錦,均為室內用具,如茶几面、凳子面、桌面、炕面、琴桌面、地桌面、炕几面、炕枕面等。顏色質地有黑緞、紅緞、藍緞、綠緞、古銅色緞等。部分織有“嘉興臣制”、“江南織造臣七十四”、“桓臣存造”、“金陵玉祥泰”、“位寶泰真庫金(金陵)”等字樣。據傳為清宮或袁世凱官邸所使用,其中,藍緞地炕几面、黑緞地琴桌面、杏黃綢地桌面、古銅色緞地凳面等已破損、斷裂、脫線、油漬或褪色。

  5、書籍碑拓。書籍有《河南金石志圖正編》、《甲骨文字研究》、《新鄭古物發現記》、《河南石器時代之著作陶器》、《中國名器》、《中國美術》、《經集注疏》、《金石考古》、《二十四史》、《大清一統志》、《博物館學概論》、《地名大詞典》、《參加倫敦出品目錄———倫敦藝展目錄》等139冊(本),其中《中國名器》、《金石書目錄》、《博物館學概論》三冊由於借出未還,保管人已去世,借書人已無蹤,以致無法追回。《集古求真》、《地名大詞典》、《李氏五種》三冊,編號重複,各保留一號。這些書籍有線裝、平裝、精裝三種,以線裝為多。部分書籍有蟲蝕、鼠咬、破損情形。

  碑拓共33件,原由河南博物館保管,是山東省嘉祥縣東漢武氏祠石室石刻原拓,簡稱“武梁石刻”,與南陽漢畫館藏品一樣,為中國漢代繪畫的珍寶。

  6、甲骨。為刻或寫在甲骨上的文字。這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而且有系統的書寫文字之一,不但有象形字(其字如畫,一看便知其義),而且還有指事字(表意的文字)、會意字(把意義上有關聯的兩個以上的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意義相關的字)和形聲字(由一個表意和一個表聲的字元組成的新字),其內容分為“卜辭”和“記事刻辭”兩類。殷商王室以龜甲和獸甲骨占卜,占卜完後,便將相關記錄刻或寫在甲骨上,稱作“卜辭”。卜辭內容無所不包,包括天侯、祭祀、戰爭、生育、疾病、做夢等等;另外還有一些甲骨文與蔔無關,主要作為事件的記載,稱為“記事刻辭”,如田獵的記錄。

  甲骨最早於1899年由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在河南省安陽殷墟發現。運到臺灣的3646件甲骨(占河南省運台古物總數的百分之七十),是1929年、1930年河南省政府派何日章(現為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委員)等到安陽,在當時中央研究院發掘殷墟期間招工自掘兩次所得。

  “甲文”和“骨文”多數為殘片,大的像成年人的手掌,小的如成年人的一截拇指。199610月至19976月對河南省運台古物清點時,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決定“該批未經整理之甲骨,由甲骨世家董玉京委員摹寫整編,另出專集,公諸於世”。

  董玉京,河南省南陽市人,1932年生,是已故中國著名甲骨學專家董作賓的兒子,現任臺北宏恩醫院內科主任,對甲骨文與甲骨學有深厚的研究興趣。他從此使命在身,一個人孤寂地工作在渾然忘我的環境中。董玉京感到無奈的是: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受人力、財力所限,只能做出“摹本”。在3年多的摹寫時日裡,自願來幫忙的人很多,一位退休校長為他畫好每一甲骨片實際大小的輪廓,一位高中退休語文老師協助校對,一位在校研究生把破碎的甲骨片完好粘合。董玉京先生是我們河南人的驕傲,他繼承父親遺志,為中國甲骨文的傳世盡了心力。

  河南從西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到西元13世紀的金代共3500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有1000多位聞名中國或世界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活躍于此,上演過各種各樣歷史的正劇、喜劇或悲劇。

  據有關方面統計,當今河南僅館藏文物就有140萬件,占全國的八分之一。運到臺灣的4999件文物與此相比較,數目上算不了什麼,但它卻是河南文物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很遺憾這批文物不能在現在的河南博物院內隨時看到。不過臺灣當局已明令這批文物“主權,仍為河南省所有”,我又感到寬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5877260

 回應文章

李肖先
文物
2013/05/21 18:02
這一次 海峽兩岸醫事會議 有一位女性王醫師 就是要來拿回文物.

于人瑞
請問能割愛嗎?
2011/12/02 06:22

先嚴正是于鎮洲

janiceyu@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