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學良北投故居與隱藏其後的故事
2024/05/17 22:48:30瀏覽3370|回應1|推薦4

張學良北投故居與隱藏其後的故事

 

~2024.5.17 陳宗嶽寫於台北

張學良北投故居大門

 

  2024年2月24日偶然看到一篇網路上流傳的文章「張學良被軟禁期間開銷有多大,蔣介石:抵得上一個團!」,文中敘述:

 

  張學良的侄子張閭實1967年見過在軟禁期間的張學良,他住的是一所大別墅:380多平米的面積,2千多平米的花園,裡面還有瀑布、射箭場、魚池、鳥房、馬場和網球場等。據說張學良曾想要一個類似度假村的地方生活,蔣介石知道後就為他建了度假村。此外,張學良還喜歡養蘭花、錦鯉等等,這些可都是隱藏的財富,說出來能嚇你一跳!單錦鯉一條就值幾十萬!

 

  張學良在吃的方面也很講究,所以住所每天都有五星級飯店的廚師被安排過來,中國大廚、法國大廚……變著花樣給張學良做飯,以滿足他的口腹之欲。

 

  除了以上種種,蔣介石還考慮到了安保這一塊:張學良每次出行的時候,除了廚師和傭人外,還有一個加強排跟著,這樣算下來,隊伍起碼也有200人吧。這麼滋潤的囚禁生活,難怪張學良那麼長壽呢,以至於很多網友都紛紛感嘆:這樣的生活,我寧願被囚禁呀!

 

  在我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深深覺得這篇文章譁眾取寵、誇張的遠遠悖離事實,因而傳給一位1978年9月~1981年3月在福山指揮部任職的長官參考,他曾二度為我的直屬長官,與我有著亦師亦友的情緣。不久即見長官回覆我:「我任職福山指揮部時,因職務之便,依例必須巡視慰問,監管張學良的憲兵警衛單位,當時由福山指揮部派出,由一位憲兵排長帶隊,受國安局派出的長官指揮,負責張學良暨其家人與宅邸安全的監護工作。每年春節我都會在除夕之前,親自前往慰問,我親眼所見張學良的寓所,和前文描述似有很大的出入。張學良的寓所現已荒廢多年,宅邸內外老樹、枯藤、雜草叢生,房舍門窗早已破敗不堪,看得出來是乏人管理。因為距離我家只有大約一公里左右的路程,散步時經常路過,所以印象較為深刻。明天我過去拍幾張現況照片給你看看。」

 

緊鄰張學良故居的「大屯製茶有限公司」正在施工「工業、倉儲類新建工程水土保持計畫」

  隔日下午,長官專程前往張學良故居,以手機拍了一些照片,只見荒煙蔓草,房舍已然破敗不堪。同時根據緊鄰張學良故居且正在施工「工業、倉儲類新建工程水土保持計畫」的「大屯製茶有限公司」施工管理人員告知:張宅土地已經被某個財團承購,近期即將被拆除改建。因而問我:如果閣下有興趣,不妨找時間親自過來一趟,我陪您過去看看,也許用您的專業相機,拍出來的感覺會完全不一樣,如果能夠找到門路進去轉轉,那將是您為文的最佳題材。因此約定3月1日上午一同到現地去勘查。

 

壹、勘查張學良故居

  2024年3月1日上午10時30分許,天氣陰雨中帶點涼意,我在長官指引之下,到了張學良在台灣居住最久,且為其自有的一個寓所,也就是~從1961年8月住到1993年8月售出此房舍(依據國安局檔號:

0049/W310529CC/0001/003/002記載)為止,一共居住了長達32年的房宅,門牌號碼是:台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這是張學良在台灣唯一真正擁有產權的住所,所以才能稱之為「張學良故居」。

 

  從北投復興崗後面的復興四路往大屯山頂的方向行走,經過復興高中,進入復興三路,再走個一公里左右,當看到建築物到一條界線就停止了,眼中開始看到茂密的綠色植物,這條界線在衛星空照圖片上看更是格外明顯,從這條界線開始就到了張學良故居的範圍。

從衛星空照圖片上看,從這條界線開始就到了張學良故居的範圍。

張學良故居的衛星空照圖:標註1-張學良居住的房舍,標註2-二層樓哨所,標註3-憲兵排大門「松柏居」,標註4-憲兵排營舍,標註5-憲兵排車庫入口,標註6-國安局派駐人員的辦公室兼官舍。

 

張學良故居沿著北投復興三路。

沿著復興三路前行,直到一個2公尺寬的山溝為止,都屬張學良故居的範圍。

張學良故居對面「監護」人員居住的:標註3-復興三路69號的憲兵排大門「松柏居」與標註4-憲兵排營舍。

 

復興三路69號名為「松柏居」的憲兵排大門(標註3)

憲兵排車庫入口(標註5)

復興三路67號國安局派駐人員的辦公室兼官舍(標註6)

  在1960年秋,張學良解除了「監護管束」中的「管束」,仍維持「監護」的約束,在蔣經國先生的幫助之下覓得現在的「張學良故居」這個地點。1961年張學良自己出錢購地,找人設計並構建了一棟二層樓(標註1)的住宅,當時四周是一片荒蕪的草地,如今除了張學良的故居,以及故居隔著道路對面復興三路67號名為「松柏居」的憲兵排大門(標註3),與憲兵排營舍(標註4)及車庫入口(標註5);與大約30~40坪大小的復興三路69號國安局派駐人員的辦公室兼官舍(標註6);整個復興三路在70號與對面的67號、69號這三棟建築以後的道路旁,都已經蓋滿了建築物,也因為這三棟建築的存在,形成了建築物與被綠色植物披覆地面的一道明顯界線。

  從建物與綠色植物的邊界線開始,沿著復興三路靠著右邊往前走約20公尺,就是張學良故居的正門,也是唯一的正大門,寬約3公尺,可以通行一輛轎車。再沿著道路往前邁進,直到一個2公尺寬的山溝為止,都是張學良故居的範圍。我以步伐做測量,走了135步,因為稍有上坡,邁不開步伐,以每步65公分計,整個張學良故居沿著復興三路的長度約為88公尺。由於大門緊閉,無法得其門而入,而且現在屬於私人財產,所以僅能從外觀上加以觀察,幸好有長官在現場親自說明,才將張學良故居對面的憲兵營舍與國安局的辨公室都點了出來,這是歷來報導張學良故居者從來沒有提及的,也當納入張學良故居的保存範圍。由於能拍照的標的太少,我的專業相機也無須拿出來,在用手機拍攝了一些畫面之後,就結束了這趟為時一個小時的「張學良故居」現地勘查活動。

 

  之後,繼續做了如下的一些資料蒐集,依照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布的資料,張學良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的故居基地面積約為1,000坪,整個園區有主建物、車房、蘭花房、防空洞、花園、小水池,主建物後緣有大壕溝、秘密碉堡多處,最後一區有天然石頭牆止隔後段地界。因此從大門進入後,前區第一排是國安局派駐看守的二層樓專用哨所(標註2),中間區是一棟大約一百八十坪的兩層樓L型斜屋頂建築(標註1),這就是張學良居住的房舍。房舍周邊為庭院,庭院邊有二個衛哨,二個崗哨。另外有一個裝置強化防爆門的地下防空避難室,之後因為張學良在1959年接受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的引介,從原本篤信佛教改信基督教,不僅受洗為基督徒,還陸續讀了幾十年聖經函授課程,取得牧師資格,以教名「曾顯華」名義,翻譯基督教書《相遇骷髏地》,向世人宣揚基督教義。這一防空避難室平常也就當做禮拜教堂在使用。庭院中還有一座養魚的水池。

張學良居住的一百八十坪兩層樓L型斜屋頂房舍(標註1)。

 

 

張學良故居內鄰近道路旁的二層樓專用哨所(標註2)。

 

  「張學良故居」於1993年8月售出,2009年曾經整修,加強磚造、粉刷,增加了陽台,拆除了二樓地板,原貌雖有變更,但是附屬設施沒有太多的變動,仍維持張學良居住時的環境。自2016年8月8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之後,故居所有人如要再整修,需要事前提出修復計畫,經過核定之後才能施工。

 

  經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以下列二項理由:

 

  一、本棟建築始建於民國49年,為張學良於民國50年至83年(此時間應為82年)軟禁期間之住所,張學良為發動「西安事變」重要人物,影響中國近代史至深且遠,具見證歷史人物及事件之意義及價值。

 

  二、本基地內建物包括主房、車房、門房、地下禮拜堂(具防空洞功能)、崗哨等,建築雖經改建且內部道路有所調整,惟仍保留張學良當年居住期間之建築配置,可提供研究張學良在臺生活的資訊,具保存價值。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在2016年8月8日以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530423200號,正式將張學良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的故居登錄為「歷史建築」,同時也登錄在「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裡,依規定後續所有者(文化局註明的管理人為「迪群股份有限公司」)要有經營管理詳細計畫,且應符合社會公共利益,不能變賣、蓋大樓。

 

  再加上張學良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故居的三塊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1、臺北市 - 北投區 - 大屯段三小段 - 334 私有都市區保護區

  2、臺北市 - 北投區 - 大屯段三小段 - 335 私有都市區保護區

  3、臺北市 - 北投區 - 大屯段三小段 - 337 私有都市區保護區

 

  都屬於都市計畫保護區,保護區的意思是~為了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維護天然資源與保護環境及生態功能而劃定的區域,需在不妨礙劃定的目的之下,依照規定使用。依照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第二十七條規定,都市計畫保護區的用途如下:

 

  1、國防所需之各種設施。

  2、警衛、保安、保防、消防設施。

  3、臨時性遊憩及露營所需之設施。

  4、公用事業、社會福利事業所必需之設施。

  5、採礦之必要附屬設施:電力設備、輸送設備及交通運輸設施。

  6、土石方資源堆置處理。

  7、廢棄物資源回收、貯存場及其附屬設施。

  8、水質淨化處理設施及其附屬設施。

  9、造林及水土保持設施。

  10、為保護區內地形、地物所為之工程。

  11、汽車運輸業所需之停車場,客、貨運站及其必需之附屬設施。

  12、危險物品及高壓氣體儲藏、分裝等。

  13、休閒農業設施。

  14、農村再生相關公共設施。

  15、自然保育設施。

  16、綠能設施。

 

  因此,張學良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的故居將來能使用、運用的空間非常狹窄,開放觀光成為一個多元觀光景點或許會是比較合宜的運用。

  

貳、肇致張學良被管束的「西安事變」

  張學良所以會困居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的故居達32年之久,都是緣於「西安事變」所致,而「西安事變」也讓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從1937年(民國26年)1月4日被特赦並「監護管束」開始,到1990年(民國79年)恢復人身自由,解除所有限制為止,被管束了53年。因此談張學良的被管束,免不了要談張學良在「西安事變」的功過是非,其間敘述、針貶西安事變的有:1937年2月《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1957年6月的《西安事變反省錄》、1981年中國大陸拍的《西安事變》電影、以及眾多當事人的回憶紀錄,如今時過境遷,當事人都過去了,歷史也都定格了,雖然仍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就事實來論功過」,應該最能接近真實。

 

一、「西安事變」起因

  1936年(民國25年)12月12日,因為1931年(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丟掉東北的東北軍政最高長官張學良,非常不滿蔣中正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背著蔣中正與中共聯繫,支援中共武器與經費,甚至有資料顯示張學良已暗中加入共產黨,被中共許以代替蔣中正的承諾,因此張學良在多次苦諫蔣中正停止剿共不成,即與楊虎城發動震驚全國之以武力劫持蔣中正的「西安事變」,並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要求蔣中正接受「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擔保內戰不再發生」等條件。

 

二、「西安事變」爆發後各方反應

  1、出乎張學良、楊虎城以及延安中共的意料,西安事變之後,並未獲得社會輿論的同情與支持,反而遭到全國黨、政、軍民和各界的嚴厲譴責,民眾到處遊行抗議,張學良、楊虎城控制下的西安,更有市民、學生幾萬人大遊行反對叛變,如同清華教授聞一多「暴怒如雷」地走上講台,橫眉怒目,如對著仇人控訴一般地說:「真是胡鬧,國家的元首也可以武力劫持!我要嚴厲責備那些叛徒,你們這樣做是害了中國,假使對首領有個好歹,那麼就不必再想復興,中國也要退回到民國二十年前大混亂的局面。」

 

  2、南京國民政府毫不妥協,立即下令出兵包圍西安。

 

  3、蘇俄老大哥嚴令中共不得傷害蔣中正,以免中國抗日防線崩潰,讓蘇俄必須直接面對日軍的武力威脅,並要求中共在蔣中正的國民政府領導下抗日。西安事變爆發後第三天的12月14日,蘇共中央《真理報》發表社論,將「西安事變」直接定性為「叛變」,是「利用抗日運動進行投機」。蘇俄政府報《消息報》也稱:「張學良的叛變可能會瓦解中國抗日力量的統一,不僅給國民政府,而且給整個中國人民都帶來危險。」抨擊張學良、楊虎城「叛變」,是日本漢奸,認為事變將導致中國內戰,日本坐收漁翁之利,並公開支持蔣中正。史達林亦親自擬電命令毛澤東—絕不容許殺蔣介石,應該首先瞭解到—蔣介石是抗日的,打倒蔣介石,必會引起內戰,而內戰只能有利於日本侵略者。史達林還說:「張學良份量不夠,怎能做全國抗日領袖?中共也沒有領導抗日的能力。蔣介石雖是一個可憎的敵人,但他是中國唯一有希望的抗日領袖。」

 

  4.蔣夫人親至西安協調,並獲張學良保護蔣中正人身安全地的承諾。

 

三、「西安事變」和平落幕

  在上述這些因素的交織之下,1936年(民國25年)12月24日,宋子文、宋美齡代表蔣中正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談判,達成釋放蔣中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西安協定》。12月25日下午5時半,蔣中正由張學良護送由西安機場飛抵洛陽,當南京中央廣播電台將此消息向全國及海外播放之後,南京及各地報社特地發放報導此消息的「號外」,全國民眾為之歡欣慶祝。12月26日中午,蔣中正由洛陽飛抵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暨黨國要員到機場迎接,至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四、「西安事變」的影響

  1、破壞了蔣中正「安內攘外」的戰略布局

  蔣中正在位已久,早已養成綜觀全局的國際觀與考量全局的國家戰略,因此早已擬定了1939年(民國28年)前通過德國顧問為國軍訓練出60個德國裝備師的計劃。因為全面抗戰的時間表被迫提前,國民政府被迫倉促地應對強大日軍,給中國軍民造成巨大的災難。就如「七七事變」發生時,國民政府才完成10個德國裝備師的整建,之後為了改變日軍由北向南的侵略軸線,不得不在「八一三」淞滬戰爭這個血肉磨坊中將這10個德國裝備師犧牲殆盡。

  正如1937年(民國26年)7月31日,蔣中正發表的《告抗戰全體將士書》所述:「這幾年來的忍耐,罵了不還口,打了不還手,我們為的是什麼?實在為的是要安定內部,完成統一,充實國力,到『最後關頭』來抗戰雪恥。現在,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那就必須不惜犧牲來和倭寇死拼。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只有齊心努力殺賊,驅逐萬惡的倭寇。我們從今以後要認定不是我們失敗,就是他們滅亡,只要全國同胞大家照我的一貫方針和精神,做繼續不斷的奮鬥,日本人必不能滅亡中國,反轉過來說,我們必定能夠打敗日本。」

  蔣中正對日本的一意侵華,曾經多次交手,知之甚深,皆是勉為應付,不肇致戰端,積極的養精蓄銳、休養生息。但是,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卻打壞了蔣中正擘劃的這盤「先安內後攘外」的國家抗日戰略,

 

  2、給予中共重生的機會

  西安事變前,紅軍經過一萬五千里逃竄的潰敗,陝北紅軍只剩2萬人,而當時圍剿紅軍的部隊有蔣中正的10萬中央軍,張學良的20萬東北軍,楊虎城的3萬西北軍,加起來是33萬對2萬,絕對可把毛澤東的2萬紅軍一舉殲滅。西安事變讓「八年剿共匪之功,隳於一旦」。中共黨員宋黎曾經有這樣的回憶:「塔斯社廣播了《真理報》、《消息報》的報導後,張學良手拿新聞記錄稿下樓,在樓梯口遇到宋黎,面對宋黎自言自語地說:『我救了共產黨,他們就這樣對待我?』」西安事變後的「聯合抗日、停止內戰」,使得中共紅軍得以倖存,還被納編入國民政府的八路軍與新四軍,可以拿到國家給予的正式編裝與糧餉。中共在經過八年的「一分抗戰、二分應付、七分發展」,抗戰結束時紅軍已經發展成120萬人,足以抗衡中央。

 

  3、促成日本軍閥提前侵華

  西安事變的危機讓蔣中正獲得全國輿論的一致支持,除了蔣中正的個人聲望達到一個新的頂點,也因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與「聯合抗日」的團結氛圍,讓日本軍閥因為無法忍受中國在蔣中正的領導之下趨於~團結一致抵抗日本侵略的態勢,而有了危機感。再加上「黃金十年」建設所形成社會整體力量的進步,都讓日本軍閥在對華侵略戰爭上有了急迫性,所以在「西安事變」七個月之後,日軍就對華發動了「七七事變」的侵華戰爭。學者也認為:只要再給中國五年發展,日本軍閥也不敢發動侵華戰爭了,所以西安事變促成了日本軍閥提前發動「七七事變」並展開全面侵華戰爭,這可以說是因為張學良的無知之舉所肇致的。

 

  4、從此不復有「東北軍」與「西北軍」

  東北軍在西安事變後發生了分裂,有駐洛陽的東北軍炮兵旅旅長黃永安以及駐保定的東北軍53軍軍長萬福麟不滿軍變命令,直接投誠中央。一個月後的「二二事變」,叛變官兵直接殺掉王以哲、蔣斌、徐方等諸多東北軍將領。之後6個東北軍接受國民政府命令,分赴各地抗日,從此世上再無「東北軍」。

  西北軍中楊虎城最信任的部下馮欽哉帶一個師2萬人投靠中央,之後西安警戒旅兩個團也投靠中央,西北軍也就此消失。

  另有小部分如:張學良頭號智囊的東北軍總參議鮑文樾投降日寇,在汪偽政府任高官。張學良警衛營營長孫銘久與應德田、苗劍秋等號稱「對張學良最忠心的人」,第一批投靠了日寇。張學良的弟弟張學銘,也在1943年投靠了汪偽政權。偽軍中最高層的孫良誠、吳化文、白鳳翔、李守信等,亦都是原來西北軍和東北軍的將領。

 

  5、化身為偽軍的「東北軍」成了共軍的基幹

  這批投靠汪偽政府的偽軍,在抗戰勝利後不再被中央軍信任與接受的情況之下,都投靠了共軍,成為共軍後來自東北發動攻勢的兵源薪爨,這也是在西安事變即種下的因果。戡亂初期,由西南子弟兵組成的國軍,遠征東北,與舊「滿州國軍」為主的共軍鏖戰,即見其影響。如同柏楊在《異域》一書中講述的這麼一段情節:「我們特別挑選了三十幾個北方籍的夥伴們,一面回答共軍哨兵的口令;一面在發覺情況有異的地方,互相大聲講話...沿途的叛軍也好,共產黨的正規軍也好,都以為我們是友軍,讓我們順利通過。」

 

軍委會高等軍事法會處以張學良10年徒刑
檔號:0030/0410.9/11237740
案名:張學良案
來源機關: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6、張學良被管束53年

  按照軍事委員會高等軍法會審判決書所揭櫫的: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中率部劫持蔣中正委員長,強迫蔣中正委員長承認其改組政府等主張,這是軍事叛亂,如同1991年張學良到美國後,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解釋他當年為何決定送蔣中正離開西安,並接受懲罰,他說:「那是叛亂,我不得不負起責任。」按此,張學良罪無可逭,槍斃有餘。但是,民國26年1月4日國民政府文官處覆函軍事委員會:貴會蔣委員長呈請特赦張學良一案,業奉交由司法院核復請准予特赦,茲經提出國民政府第二十二次委員會議決議通通,並於本月四日奉國民政府令開,「張學良所處十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此令」等因,除分函外,相應函達查照辦理。此一判決書對「張學良首謀夥黨對於上官為暴行脅迫」,減為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並展開後來長達53年的管束生活。所以如此,其原因有二:

  第一,如同2001年10月19日,總統府明令褒揚張學良的褒揚令所稱的:「民國十七年臨危授命,主政東北,懷民族大義,秉愛國志節,勇拒日人威逼利誘,毅然宣布易幟,擁護中央,促成統一,奠定訓政時期建設根基。旋於中原大戰期間,通電支持國民政府,調停各方,止息戰禍,厥功至偉。」張學良在「東北易幟、擁護中央」與「中原大戰時,率領30萬東北軍入關調停,幫助蔣中正取得決定性勝利。」止息了戰禍,對國家有重大貢獻。

  第二,西安事變中張學良保護了蔣中正的人身安全。事變結束後,張學良隻身隨蔣中正前往南京,聽憑蔣中正發落,希望一切西安事變的後果責任,全由他個人承擔,不要連累東北軍。

 

五、「西安事變」被忽略的視角

  1、西安事變死難的官員與衛士近千人

  西安事變中,尚有中央委員邵元沖、侍從室第三組長蔣孝先、秘書蕭乃華、駐陝憲兵團長楊震亞、綏署軍需處長王式輝、參議楊陟岡、衛士隊長高鳯梧、監印官柳長庚、副官蔣國卿、特務周元之、公安局保安隊長劉惠祥、騎兵團長蔡仲與衛兵及憲兵官兵,在抵抗叛軍攻擊中遭到殺害,遇難人數在800至1000人之間,這些忠誠之士的遇難,張學良、楊虎城責無旁貸。其中,包括蔣中正最器重的侄子蔣孝先少將在內的全部67名警衛。楊虎城在西安殺害了孫中山總理生前助手、蔣中正的結義兄弟、國民政府中央委員邵元沖和中央憲兵團團長楊震亞等軍政要員,並殺害中央軍警數百人,搶劫銀行與百姓。張學良另指派所部于學忠,在甘肅蘭州,殺死幾百名國軍官兵,于學忠甚至親自槍斃了兩個中央軍團長。

  近年一些文章為淡化張學良與楊虎城的罪行,往往只稱:有蔣中正衛士排67名警衛全部被殺。只是張學良本人對此還是認罪的說:「他一直為這行動後悔,至死都未曾回到過故土,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

 

軍事委員會高等軍法會審判決書

檔號:0030/0410.9/11237740

案名:張學良案
來源機關: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蔣中正沒有簽署任何聲明與文件

  這是確定的事實,否則早就披露出來了!這是蔣中正在面對脅迫,威武不屈的志節展現。至於有沒有口頭承諾,我以為在中間人折衝,希望和平解決的期望下,是會做某些口頭回應,諸如回應考慮、檢討西安方面所提出的八項主張,這都屬於人之常情的應對範圍,無可詬病。

 

  3、蔣中正的日記對張學良有無影響一點也不重要

  西安事變時張學良有沒有看過蔣中正的日記,有說有,有說沒有,有說張學良看了之後更生氣日記中對張學良的針砭。其實,寫日記本是蔣中正對自己言行的期許與檢討,從來都不是要給別人看的,所以張學良看過之後有何反應,一點都不重要!因為造成張學良在西安事變發生後意圖和平解決的原因是:蘇共的斥責、中共的退縮、國內輿情的反對,讓事變之初本來還有幾許意圖取代蔣中正地位的想法,蕩然無存,這才是真正迫使張學良屈服的原因。正如同西安事變爆發後,張學良兩次不滿地問秘書、也是中共黨員的劉鼎:「蘇聯廣播為什麼罵我受日本人指使?」周恩來12月17日到達西安後,張學良就立即詢問蘇聯對西安事變的態度?當周恩來說「蘇聯大致不會援助張楊」的時候,張學良很衝動,反應甚為憤慨,似乎覺得被人出賣了,他甚至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即「以往中共老是吹噓蘇聯可以援助,現在他已成騎虎,中共竟臨陣抽腳,不兌現了。」就事實而言,中共即使不是騙了張學良,至少也是退縮了。

 

(左至右)張學良,宋靄齡,于鳳至,宋美齡,蔣中正。

  4、張學良的思維格局太小

  張學良終究是格局太小,思維裡只有軍人的視野,總想著自己的殺父之仇與被迫離背東北的離家之恨。蔣中正與張學良雖有兄弟情誼,但是在年齡上兩人相差15歲,加上職位與歷練上的差異,兩人在思維與視野上也必然會有著一定的差距。加上張學良眼裡只有東北與家仇,沒有蔣中正的全局視野與國際觀。張學良為了「遂一己之私」發動了西安事變,就張學良個人立場,他只是想復仇而已,其情可憫。但是,發動「西安事變」時,張學良是「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的一介高階將領,就其軍人身分,發動武裝殺人的軍事叛變並劫持上官就是「其行當誅,罪無可逭」。如同1991年張學良到美國後,接受美媒採訪時,解釋了他當年為何決定送蔣介石離開西安,並接受懲罰,他說:「那是叛亂,我不得不負起責任。」張學良最終還是因為格局太小害了他。1975年4月,蔣中正總統去世,張學良到靈前致意,寫下私輓:「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如仇讎。」可見一斑。

 

  5、西安事變救了中共

  抗戰結束,中共利用「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的策略而擁有足以對抗國民政府的勢力,在抗戰後的內戰中又吸納了不為國民政府所信任的東北偽軍而壯大,終而迫使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播遷台灣,這是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所給予的機會。在中共而言是大功,在國民政府而言是大過,在張學良個人而言是發動了罪無可逭的軍事叛變。

  6、張學良其情可憫而已

  張學良曾自承:「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然而,張學良確實在台灣生活了47年(1946年~1993年),儘管行動受限,失去了部分人身自由,卻依然能衣食無憂的終老一生,已是考量其過往的功勳而特予法外施恩,張學良或其他人為他做再多的辯解,都顯得詞窮與蒼白,錯就是錯!更何況張學良從決定護送蔣中正離開西安即承認自己犯了錯誤,並願接受懲罰。但是,根據張學良晚年所留下的一幅字:「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張學良即使在西安事變中錯估了形勢,但也勇於面對,絕不接受他人的憐憫;以其不怕死、不愛錢的事蹟,仍然稱得上是位「大丈夫」。

  

叁、張學良被監護管束的歲月

 

一、張學良在大陸被嚴加管束的歲月

  1936年(民國25年)12月30日,張學良交付軍事法庭審判,判決如下:「張學良首謀夥黨,對於上官暴行脅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1937年1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蔣中正向國民政府呈請張學良「應得罪刑,予以特赦。並責令戴罪圖勛,努力自贖。」且獲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准。

  1937年(民國26年)1月4日,國民政府發布特赦令:「張學良所處十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張學良從此開始被管束的生涯。

  1937年(民國26年)1月13日,遷移至浙江奉化溪口鎮雪竇山中國旅行社。

  1938年(民國27年)1月,遷移至湖南郴州蘇仙嶺。

  1938年(民國27年)3月,遷移至湘西沅陵鳳凰山。

  1939年(民國28年)11月下旬,遷移至貴州修文縣陽明洞。

  1946年(民國35年)10月,遷移至重慶戴笠公館。

 

張學良被移送至臺灣接受監護
檔號:0030/0410.9/11237740

案名:張學良案
來源機關: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二、張學良在台灣被監護的歲月

  1946年(民國35年)11月1日,張學良由四川重慶遷移至新竹縣五峰鄉清泉溫泉(井上溫泉),由國防部保密局第一特勤組負責:限制其活動、警衛安全、防止武力劫持與脫逃的監護工作。

  1949年(民國38年),張學良遷移至搬至高雄壽山

  1950年(民國39年),張學良重遷移至新竹縣五峰鄉清泉溫泉。

  1957年(民國46年)10月,張學良遷移至高雄市西子灣。

  1958年(民國47年)10月17日,張學良在日記上寫下「同蔣經國會見」的標題,並在標題下畫上紅線。一說這是蔣中正預備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所以安排蔣經國與其交遊。以下為日記全文:早九點,蔣經國來寓(高雄西子灣)過訪,相談之下,甚為歡暢。我謝他多方的關懷,並述及我很想望一望老先生以慰多年的想念,並說明我之志望,富貴於我如浮雲,唯一想再一踐故土耳。彼頻頻問到起居飲食,我答以如今我之處居,已使我十分不安,並非矯情。乃現在的我,不應享此優榮也。彼又談到如感寂寞,可以出去遊玩、遊玩,並要派電影來賞閱,余力辭。約在十點左右,大家同攝影相片而去。

  1958年(民國47年)11月23日,蔣中正在台灣桃園大溪官邸召見張學良。距離溪口一別已經是21年了,相對唏噓,《張學良日記》:「老先生親自出來,相見之下,不覺得淚從眼出,敬禮之後,老先生讓我進入他的小書齋。老先生的眼圈也溼潤了,此情此景,非筆墨所能形容……。總統說西安之事,對於國家損失太大了!我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總統又言,我到高雄,我們再談,我立起辭行,總統親自送我到廊外,使我非常的不安。總統止步,乃招呼經國先生送至大門外。總統對我太客氣,使我真不能受用。經國先生行進時,我對他握手感謝,此番召見,乃是他的從中力量。經國講他將南下,到高雄再會,並很關心北投的住所。

  

現在北投區幽雅路34號的「少帥禪園」是曾經的「臺航招待所」。

  1959年(民國48年),張學良因為眼疾問題,移居到陽明山幽雅路「臺航招待所」,那裡曾是神風特攻隊在進行自殺任務前縱情作樂的地方,現為少帥禪園。

  1959年(民國48年)6月15日蔣經國將一輛美國產大轎車作為禮物送給了張學良。

  1960年(民國49年)秋,張學良解除了「管束」限制,張學良可以外出旅行、購物、上館子和會客,但需事先核可並受到監護。

  1961年(民國50年)8月,張學良移居北投區復興崗後大屯山脈的居所,房舍是他自費買下土地並出資興建的兩層樓房,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是他一生居住最久的處所,直到1993年(民國82年)8月才將產權轉賣他人。1961年8月30日下午,長女張閭瑛與女婿陶鵬飛來此探望張學良。

1964年6月,蔣經國至外雙溪摩耶精舍拜訪張大千暨張群、張學良等經常往返的「三張」(三張指國畫大師張大千、蔣中正總統時期的總統府秘書長張群、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

 

  1964年6月25日,張學良基於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教規,在求得元配諒解後,與趙一荻夫人正式完成結婚手續。7月4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在美籍友人吉米·愛爾竇位於臺北市杭州南路的寓所舉行家庭婚禮,包括宋美齡、總統府秘書長張群、前聯勤總司令黃仁霖、張大千、王新衡等人也都出席了婚禮。

對張學良、孫立人監護工作之檢討與建議
檔號:0049/W310529CC/0001

案名:張學良
來源機關:國家安全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79年(民國68年)10月5日,蔣經國總統於七海寓所與張學良夫婦中秋茶敘。

  1985年(民國74年)7月1日以後,對張學良的監護工作定名「第一專勤組」,國安局人員18員,憲兵崗哨15員。任務重點為:防止劫持脫逃、防止不法交往、維護對象本身安全。曾偶遇一位在大陸事業有成的連姓台商,他自述:大學剛畢業時在陽明山偶遇一位老先生在路旁研究植物,好奇心驅使他發言詢問,方知老先生是在試種「人參」。經過攀談,有了交集,後來才知老先生是張學良。之後陸續交往有了情誼,開放大陸探親之後,他曾代張學良遞交親筆函予在北京的東北宿老,此一情節應是發生在1986年前後。

  1987年(民國76年),張學良居所原有2000坪地中賣出900餘坪,得款4500萬元。

  1990年(民國79年),張學良恢復人身自由,解除所有限制。

  1990年(民國79年)3月20日,于鳳至在美國洛杉磯病逝,享年93歲,此時于鳳至所生的3個兒子均已過世。隔年張學良來到于鳳至墓前,看到墓上的四個字「張于鳳至」,忍不住嚎啕大哭,彷彿在向于鳳至訴說自己的思念。   

  

              1991年(民國80年)3月,張學良攜趙一荻到美國探親訪友105天,6月返台。

  1992年(民國81年)9月,92歲的張學良在北投寓所接受自傳紀錄片《世紀行過》專訪,2000年播出。

 

張學良自北投住居遷出
檔號:0049/W310529CC/0001

案名:張學良
來源機關:國家安全局
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93年(民國82年)初,張學良夫婦因年事已高,行動不便,起意遷居,並於同年3月租用台北市天母中山北路六段405巷45弄10號二樓房屋一户,陸續自北投居處遷入新住所。因應張學良夫婦遷居後之新環境考量,同年7月1日起,原由張學良聘雇之9人,減為5人。原配屬之便衣憲兵15員,亦於稍後撤離歸建。

  1993年(民國82年)年8月,張學良出售北投區復興三路70號房地產。

  1993年(民國82年)年12月15日,張學良、趙一荻夫婦赴美國舊金山探親,因對當地環境氣候甚為滿意,而辦理依親,取得居留身分,之後定居夏威夷。

  1997年(民國86年)9月5日_李登輝總統前往中南美洲訪問過境夏威夷時拜會張學良。

  2000年(民國89年)6月22日,趙一荻夫人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2001年(民國90年)10月14日14時50分(台北時間10月15日8時50分),張學良病逝於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斯特勞布醫院(Straub Medical Center),享年101歲,之後張學良與夫人趙一萩合葬於夏威夷檀香山市郡的神殿谷紀念公園墓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80625987

 回應文章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5/18 08:58
 先父嘗言,當年蔣委員長獲釋,舉國狂歡。漢口爆竹店的鞭炮全數售罄,地上鞭炮碎屑堆積數寸。
府東洗壺工(cty43115) 於 2024-05-24 15:46 回覆:
謝謝補充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