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潸然淚下的『民國十年袁大頭壹圓』積銀變體幣」 ~我收藏的第一枚「變體幣」
2022/06/23 18:47:32瀏覽4518|回應1|推薦2

談「潸然淚下的『民國十年袁大頭壹圓』積銀變體幣」

~我收藏的第一枚「變體幣」

    2022.6.23 陳宗嶽 寫於台北

  1987年2月6日週五的下午,那時還在軍校教書,教授的課目中有堂課程是「中國現代史」,不免會談到國家經濟中的幣制更迭造成的影響,所以會蒐集一些民國時期的鈔票與銀幣,作為授課時加深學生印象的輔助教材,這也為我蒐集晚清到民國時期的機鑄幣起了個源頭。

  開始時還挺熱血的,每次搭車往返學校經過台北中華商場附近時,都會順道繞到中華商場仁段二樓內的「大中華郵幣社」看看。當時每枚普級袁大頭是新台幣200元,那天我花了一些時間在一堆普通等級的袁大頭中挑出4枚,同時再選了一些其他錢幣,在付完總價1810元的貨款後,向老闆娘林太太探詢:這枚是變體幣嗎?說著拿著這枚剛剛淘得的「流著眼淚的民國十年袁大頭」給她看。她瞄了一眼,回覆我說:「你賺到了!」自此讓我開始關注「變體幣」。

  經過好些年的關注與蒐集,寫成了一篇《淺談-「變體硬幣」的收藏》。同時也發現:在中國大陸,因為有關部門否認有錯版幣、錯體幣的存在,並壓抑其流通,稱之為「殘次品、廢品,沒有任何收藏價值」。另外,大陸的人民銀行亦在1955年就將這類當代變體錢幣定義為「殘缺貨幣」,只可依照殘缺程度向銀行兌換等值貨幣,不得流通使用。因此大陸錢幣市場明面上是沒有當代變體幣的交易,一般的錢幣收藏者對這些特殊的變體幣,也會很直觀的認為是贗品。因此,近期我再在網路上蒐尋變體幣的相關資料時,發現我寫的這篇文章算是兩岸談論變體幣較多內容的文章。

  如今再審視我收藏的第一枚「潸然淚下的『民國十年袁大頭壹圓』積銀變體幣」時,我以為應該從銀幣的鑄造過程來探討。

壹、銀幣的鑄造過程

  機鑄銀幣的生產方式,依序是選料,熔融,以8.6噸以上的壓力反覆多次軋成0.7~4公分(中國大陸、香港作釐米,台灣作公分)的銀條板,沖壓出圓餅幣胚,進入鐓鍛機旋轉壓出隆起的邊緣,進入鋼珠、水與清潔劑組成的轉筒進行拋光、烘洗、清除水痕,經182~219噸壓力的車床壓印上錢幣印花,最後檢查與篩選剔除不合格產品。因此,按照製造程序排列,銀幣的製造應該分成「幣模鑄製」、「配料和鎔軋成餅」、「打印銀幣」與「成品檢驗」四個步驟:

  一、「幣模鑄製」

   1、雕刻幣模:是將幣面藝術家設計製作的浮雕作品縮刻成模具,此模具稱之為原模或直雕模。

  以2002年加拿大製造的一元銀幣的流程為例:幣面藝術家依據政策設計好幣面圖樣之後,運用電腦先雕刻製成一個直徑27公分的石膏立體凹形模版,再用這個石膏立體凹形模版灌製一個反相的石膏凸形模版,並由幣面藝術家進行細部修飾。之後再用這石膏凸形模版灌製一個反相的石膏凹形模版,再用這石膏凹形模版灌製成一個橡膠凸形模版,再用這橡膠凸形模版灌製成一個黑色的硬質環氧樹酯凹形模版,再用縮圖儀歷時36小時雕刻出縮小1.5倍的黃銅質模版,雕刻師此時再對此黃銅模版進行微調與加刻包括:發行的國家或地區、面額、年代等文字,這就製成了母模,亦稱原模。

  再用縮圖儀歷時36小時雕刻出一個縮小1.5倍的高合金鋼凹模,此時的尺寸已是預鑄錢幣的尺寸,也稱子模、二原模,其表面的浮雕效果與實際幣面完全相同。

  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製模普遍採用了雕刻機、電鍍、電腦輔助設計等設備和工藝來代替手工,效率和精確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製作鋼質凹狀工作模具:將凹狀高合金鋼製成的二原模(子模)沖壓到鋼塊上,壓出鋼質凸狀模版,再用這鋼質凸狀模版沖壓到鋼塊上,壓出最後要用於壓印銀元的鋼質凹狀模具,此時的模具稱為工作模或印花模,圖案下凹、具有鏡面效果,這時會將工作模再淬火提高硬度。模具淬火的熱處理可以延長模具的使用壽命,保持模具的相對精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藝過程。模具加工好後的淬火處理,和回火處理等等,其中有的工序要進行多次,還涉及到熱處理工藝的合理性和先進性。模具的淬火,既不能過硬,更不能軟,否則就會影響模具的使用壽命。

  參考現代熱處理工作模具的操作方式:首先,將模具在熔爐加熱到華氏1,800度的溫度,再在液體中淬火以降低溫度,這種處理可使鋼變硬,但也會使其變脆並容易開裂。因此要將模具再放入烤爐中回火金屬,此時模具要進入高達華氏 450度的烤爐回火兩次,回火會降低鋼的脆性。最後為了保證模具的硬度和耐磨性,還會在模具壓印面鍍上氮化鈦或氮化鉻。如此完成熱處理的模具可以撞擊數十萬枚硬幣而不會斷裂,另外模具的平均壽命取決於它鑄造的硬幣類型。

  早年袁大頭製作時每套模具約可製作20.8萬枚銀元,而現在的工作模能夠壓印上百萬枚硬幣。

  二、「配料與鎔軋成餅」

  可分成六個步驟:

   1、配料:銀幣生產的原料是貴金屬銀和普通金屬銅,稱量的精度要求比較高,原料、半成品、成品批量稱重都由天平來完成。上海博物館中有個專用的萬兩天平圖,每次可稱重300公斤,精度為0.01盎司。早期熔爐的燃料主要是煤和焦碳,後改用柴油和煤氣。每爐一次最大熔銀量150公斤,鑄造廠按照規定的配比將各種原料放入大型坩堝中融化,完成準備澆鑄的胚料。

   2、澆鑄:是將配完料的金屬熔化後,注入澆鑄模,鑄成條片。澆鑄後的條片,經過碾片機軋製成鑄幣所需要的標準厚度。

   3、製作胚餅:供印製銀幣用的坯餅由沖床完成。標準厚度的條片通過專用沖床上的自動進料軋輥進入沖模,沖下坯餅,沖床每分鐘可沖180枚。邊屑銀料經自動裁切成短片,過秤後退回熔煉處。

   4、餅胚熱處理:銀材經過冷軋加工後,變得脆而硬,不利於壓製花紋,需經烘餅爐退火後恢復原有軟度,烘餅爐的溫度在攝氏700度。烘餅後坯餅的表面被氧化,需再經酸溶液洗餅去除氧化層。

   5、滾光邊:印花前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坯餅光邊。光邊機又稱軋邊機。坯餅通過光邊機的轉盤和月牙形邊板間的凹槽,使邊緣凸起,便於壓印時花紋成型,也可降低流通時對花紋的磨損。

  三、「打印銀幣」

  經由壓印機將幣模上的花紋印於坯餅上,同時將模圈上的絲齒印於銀幣邊緣。

  1921年美國沃特伯里法雷爾鑄造及機器製造公司製造的銀圓壓印機,機器壓力160噸,每台每分鍾可生產105枚。每台機器由兩名員工操作,一人負責加裝坯餅,一人負責將坯餅整理成疊。中間有個內齒圈是完成銀圓齒邊的,上下鋼模中有一個模圈墊套,用以保證印花時銀元統一外徑尺寸,邊齒紋(光邊幣同)也在此同時完成。

  壓印機的機器壓力一般在30~200噸之間,一枚銀幣需要150噸/平方英寸的壓力,另以美金為例:一分(3.11g)與一角(2.5g) 需40噸,五分(5g)需60噸,二毛五(6.25g)需110噸,五角(12.5g)需110噸,一元合金新幣(8.1g)需80噸,早期一元銀幣(26.73g)需140~160噸。

  早年上海中央造幣廠生產船洋(26.7g)的機器壓力是160噸/平方英寸,速度每分鍾100枚,其中上下鋼模是同時動作,而沖幣光餅時只有上模往下動。現在的精鑄銀幣壓印時是上下兩面同時沖壓,並極快速的壓印二次,以保障鑄造的品質。

  內齒圈是用插齒刀加工出來的,所以能夠看到絕大多數真銀圓的邊齒底槽有兩條細夾線,這就是插齒刀在模具上留下的痕跡再反映到銀圓齒上的。內齒圈只能用插齒機來加工,刀具是縱向,從齒頂直線條一條一條加工到齒根。然後內齒圈要沾火成硬齒面,這樣內齒圈就成了刀具。原來插齒刀在內齒頂上第一刀的痕跡就變成鋒利的快口,所以會在銀幣齒底槽上留下兩條細線,這是鑒別銀幣真假很重要的線索。

  早期花邊銀幣的齒邊製作,是採兩個步驟完成,上邊步驟的內齒圈是平滑的,只負責餅胚的定位和限值大小,不負責印製花紋。然後再進行花邊滾製。

  四、「成品檢驗」

  壓印後的銀幣必須經過檢驗剔除廢品,銀幣需要經過稱重、驗面、驗聲。早期使用木架驗餅機是人工檢驗硬幣表面質量的機器,兩人操作,硬幣自動翻面,檢驗員每人檢查一個面。使用的是銀幣自動校準機,這種機器每台內有10座自動小天平,用於剔除重量不合格的產品,因此檢驗重點偏重在~銀幣的重量必須維持在標準範圍內,其檢驗精度為78毫克(1/1000公克),每分鐘檢驗銀幣150枚。

貳、變體幣的產生

  1、變體幣的產生出於「幣模鑄製」過程的,除了「重影」與「裂模留銀」之外,幾乎沒有是屬於「幣模鑄製」過程產生的。若有,因為是產生在印模之上,必然會有一定的數量,那樣只會成為一個「版別」,而不會只有個位數存世的「變體幣」。

  例如:1996年大陸發行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金銀幣」,有「國」字內「點」和光芒線重合與不重合兩種版別。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於這套幣是由兩次製模生產的緣故。在製作模具時,國名、年號都是在主圖製作完畢後,再添植上去的。其中一次在模具植入國名時,沒注意國名中的「國」字內的一點和光芒線重合在一起的情況,鑄出的錢幣就被誤認為是「漏點國字版」。(參看“瀋陽造幣廠圖志”瀋陽造幣廠建廠105周年和“中國貴金屬紀念幣年鑒”1996-1998卷。)

  2、變體幣的產生出於「配料和鎔軋成餅」過程的則有:「缺料」、「裂版」、「版面上部份凸出的留銀」等。

  3、變體幣的產生出於「打印銀幣」過程的則有:「逆背」、「移位」、「複打」、「漏打」、「錯打」,至於鑄版損壞需更新時留下的「裂模留銀」,我以為既屬於「打印銀幣」過程產生的瑕疵變體幣,也屬於「幣模鑄製」過程產生的瑕疵變體幣。

  4、所有的變體幣都屬於「成品檢驗」過程中,應該剔除的廢品。但是,用人眼來剔除每分鐘數以千百計產生的「同一模樣」錢幣中的『瑕疵幣』,何其難為!所以「變體幣」還是會流出市面,但是會隨著近代鑄造技術的愈來愈進步而愈來愈少。

參、變體幣的種類

 

  就我個人所知,變體幣有以下九種:

  1、「逆背」:是因為正反面的圖版沒有對正而產生的,在過去比較容易發生,在鑄造作業全自動化的今天,反而不容易發生。

  2、「移位」:是因為在壓印過程中,一面已經壓印好,在要壓印另一面時,料版偏離而造成的,此種變體硬幣,中外都不乏見,尤其在一分的美金上看到最多。

  3、「複打」:錢幣某一面圖案被意外的壓印兩次,此種變體硬幣,中外都少見。美國NGC錢幣鑑定公司還特別申明不會將:「複打幣,磨平模具而鑄造的複打幣,模具損耗而鑄造的複打幣,主模具複打幣(由該主模具製造,在所有硬幣上都發現的複打情況),鑄印不明顯的模具幣面斷裂、裂紋,或者屬於鑄造偏差範圍內因複打或正常模具損耗而鑄造的任何版別」所形成的硬幣,歸為「版別」。

  4、「漏打」:正反兩面的圖版,漏打了其中一面,此種變體情況,中外都曾見,但是,是否後來蓄意磨平的,就需要細心分辨清楚。

  5、「錯打」:正反兩面圖案錯誤的壓印在一面,此種變體情況,甚為稀少。

  6、「裂版」:有二種情況~(1)、坯餅先產生裂隙,再正常打印上去而產生的裂版。(2)、模版損壞需更新時留下的「裂模留銀」。兩者都是「裂版」的「裂幣」。

  7、「缺料」:在坯餅上已先形成缺料情況,但是未被發現剔除,再正常打印上去就產生的缺料幣。但是,是否後來蓄意磨掉的,就需要細心分辨清楚。

  8、「版面上的部份凸出」:幣面凸起部分是因為使用材料的熔化不均而造成少部分的凸起,如積銀,這在坯餅上已先形成,但是未被發現剔除,再正常打印上去就產生這樣的變體硬幣,其價值要看凸起的部位在哪裡?有沒有意義?因為有意涵的稀少,所以通常增值倍數驚人。

  9、「重影」:DOUBLE DIE,「重影」是錢幣學中的一個術語,也創建一個分類系統來概述已知和假設原因的原因。產生原因在於:無論是雕刻原模、二原模及工作模,材料都是軟鋼,如此才能下刀雕刻、受壓成形及成形後的修整。完成後再熱處理硬化表面,這樣硬化後的原模才能壓製二原模,硬化後的二原模可以壓製工作模,硬化後的工作模可以壓製錢幣。幣模複製時因為被加工物是鋼材,成形要壓印多次,難免出現雙影(Doubled Die/DD)與三影(Tripled Die/TD)現象。重影的範圍多半不大,因為大了容易被發現剔除。所使用壓製模具的的壓力機多是螺旋式的,包括磨擦式壓床,逐一製成,與批量生產每分鐘百次計的印花機不同。

  此種「重影」是產生在工具印花模具上,數量必然有一個基數,按照2015年3月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袁像銀元版別考略」一書中的引述:中華民國23年船洋一套模具,平均鑄造數量208,000枚。那就是說每鑄造20.8萬枚就要用一套模具,時隔不遠的袁大頭模具的鑄造數量也應該差不多,所以一批袁大頭重影錢幣的產生應該會有20.8萬個以上,除非在試機壓印時就發現有瑕疵而更換模具。但是,不管為何?在歷經近百年的消耗與磨損之後,現在要再見到一個已然千難萬難了。

肆、變體幣瑕疵形成的趣味性愈大價值愈高

  近日看到大陸有篇發表於2020年2月25日的文章,提出「錯體幣的真正價值體現」必須具備以下五個條件:

  一、獨一無二性。

  二、形成過程的奇妙性。

  三、發行級別高。

  四、稀少的存世量。

  五、廣泛的大眾認知度。

  這五個條件很容易理解,其中「發行級別高」,我以為就是指「經濟大國鑄造的錢幣」與「錢幣的市場價值高」。因為「經濟大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錢幣的鑄造技術和管制必然嚴謹,變體幣產生和流出來的機率相對稀少,市場價格自然昂貴。反之,如晚清到民初在新疆鑄造的銀幣,因為鑄造技術的相對原始,要維持完全一樣的鑄造幣面與品質反而不容易,因此幾乎找不出完全一樣的錢幣,要再從其中找尋「變體幣」,就顯得毫無意義。至於「錢幣的市場價值愈高」,同一版別變體幣的市場價值當然跟著水漲船高。

  因為錢幣的收藏不屬於民生必需品,因此必須在生活富裕的地區才有可為,三十年前的定義是:凡是國民年平均所得達到7000美金之後,這個區域的人民會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包括收藏各式文物,當然也包括錢幣,目前大陸的收藏人口估計已超過八千萬人。所以,凡屬經濟大國鑄造的變體幣,以及自己國家鑄造的變體幣,才容易有「廣泛的大眾認知度與接受度」,才會吸引廣泛的蒐藏接手人,也才會產生經濟上的收藏價值和增值空間。

  「獨一無二性」、「形成過程的奇妙性」、「稀少的存世量」三個條件則都和變體錢幣的產生有關。錢幣的變體,通常有「逆背」、「移位」、「複打」、「漏打」、「錯打」、「裂版」、「缺料」、「版面上的部份凸出」與「重影」等情況,依照產生的「獨一無二性」、「形成過程的奇妙性」、「稀少的存世量」三個條件來排序,我以為:「版面上的部份凸出」、「錯打」與「重影」當排序最前列,其次是「複打」、「漏打」與「裂版」,再其次是「逆背」、「移位」與「缺料」,尤其「版面上的部份凸出」可能產生特殊意義,例如:1990年,一枚「孫小頭」銀幣,因為凸起部位正好在嘴唇附近,好像多了一撇小鬍子,因而開價新台幣五萬元,較一枚四百元的一般品相「孫小頭」,增值了125倍。事實上,這類有意涵變體硬幣的增值性,確實遠高於一般「移位」、「漏打」等變體硬幣的價值,加上它「獨一無二性」、「形成過程的奇妙性」、「稀少的存世量」等三個條件形成的「求之不可得」,更是令人追捧。

伍、潸然淚下的「民國十年袁大頭壹圓」

  1914年(民國三年)2月7日,北洋政府推出《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圓重庫平七錢二分(約26.87公克),含純銀89%,其餘為銅,又定1元=10角=100分=1,000厘。由於銀幣正面均鑄有袁世凱側面像,故新國幣有了「袁大頭」的俗稱。袁大頭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之後廣東、武昌、南京等地的造幣廠也開始鑄造。由於幣形統一、成色準確,袁大頭很快通行全國。

  儘管袁世凱本人因準備稱帝遭到輿論反對而病故,但因袁大頭規格劃一、成色合標,再加上軍閥混戰,接下來繼任的北洋政府也無暇顧及設計新幣,其流通使用並未受到影響,民國八年、九年和十年北洋政府又連續三年鑄造了袁大頭銀幣,只是在中華民國八、九、十年的後面多加了一個「造」字。

  十年「袁大頭」的版別中,有些把「年」字中的一點寫成一豎或「7」字形,有丁點年、廠點年、7點年、7點年長睫毛、7點年長眉、粗7點年、倒粗7點年、7點年大鬍鬚版等,還有粗字版、斜點年、T點年、缺口造版、半缺口造版、雙缺口造版、連口造版、十年八年版、十年九年版、開渠華版、正星版、偏星版、豎點年版、開口中版、右缺口中版、大點年版、下缺口造版、敗筆造版、六角星版、連口造無珠版等等。此枚「潸然淚下的十年袁大頭」屬於7點年版。

  這枚「潸然淚下的十年袁大頭」積銀變體銀幣,重:27.1公克(幣面有積銀凸出,重量自然稍重),直徑約3.9cm。銀幣正面中間為袁世凱戎裝左側面像,上方鐫「中華民國十年造」七字,在袁世凱左眼眼角處有一滴積銀形成的眼淚,下方還有積銀形成的四滴流淌中的眼淚。背面中間鑄「壹圓」字樣,在「壹圓」的左上角處亦有積銀的凸出感。

  我「撿漏」收到了這枚「積銀變體袁大頭」,是在坯餅上已先形成因銀餅內含金屬造成的坯餅凸起,在壓印時碰巧跑到袁大頭肖像的眼窩部位,因而形成彷若袁世凱流下的五滴眼淚。就因為這種百年難得一見的巧合,讓這枚「潸然淚下的袁大頭」也印合了世人對袁世凱的歷史地位評價。

  這枚有若袁世凱「正在哭泣」的銀元,恰如其分的反映出:「袁世凱對世人給予負面評價的懊悔。」如果,袁世凱最後不「妄想」搞什麼「洪憲帝制」,以他當時所掌握的軍權,加上「一代梟雄」的見識,鐵定能帶給中國不同於後來「軍閥割據」的新局面,中國在民國五年以後的歷史,也一定得以重新改寫。只可惜,當時位居歷史樞紐的袁世凱「不察」,害得中國在他過世後又顛沛流離了20多年。倘使袁世凱地下有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枚「潸然淚下的民國十年袁大頭壹圓」積銀變體幣應是袁世凱「悔不當初」的心情最佳寫照。

  按照這枚銀幣上被硬物劃上一個「X」型記號,顯示此幣鑄成當時即被品管人員發現,並且列為「瑕疵品」而挑出,之後還隨手一丟,因而造成幣緣有一處受到撞擊後留下的凹陷處。可是,即使出生時如此顛波,這枚鑄造時屬於「瑕疵品」的變體袁大頭,還是在民國十年流出了鑄造它的造幣廠,因為當時銀元是因為它自身擁有的銀質重量而具有通貨的價值,幣面有沒有變異不屬於使用者需要關心的重點,因此這枚銀元在錢海中翻滾了66年,一直到1987年它的變體幣身分被我意外發現,才得以因為所具有的「特殊意義」而被我珍藏者。

陸、袁大頭的一滴眼淚身價可漲十倍

  2015年6月27日大陸「每日頭條」有篇文章標題「袁大頭的一滴眼淚身價可漲十倍」,刊出一枚中華民國三年O版壹圓袁大頭,因為眼睛下的鼻樑邊有二點類似眼淚的積銀,讓這枚評分AU50的袁大頭漲了10倍價格,以7,550元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但是,仔細查證了一下:2015年一枚袁大頭銀元價值700元人民幣以上,這枚中華民國三年O版帶淚眼的壹圓袁大頭賣個7,550元,只是比正常O版袁大頭的1,800~2,200元貴上3~4倍。同時在O版的版別中,發現它正常版別中就有一款「O版實心O(眼淚版)市價6,000~9,000元」,因此這枚號稱「袁大頭的一滴眼淚身價可漲十倍」的「中華民國三年O版帶淚眼的壹圓袁大頭」,還是屬於它的正常版別範圍內,價格也在它原有規範的6,000~9,000元之內,因此這枚「中華民國三年O版帶淚眼的壹圓袁大頭」不屬於變體幣的範圍內,只是屬於較稀有的版別。

  2015年中國大陸「中華民國三年O版壹圓袁大頭」人民幣價格行情表

O版 1800——2200

O版大肩章‘華’字有橫版 1800——2250

O版小肩章長葉修壹版 1900——2350

O版小肩章長葉修壹開口貝版 3000——3800

O版中肩章錯配長葉修壹版 3000——5000

O版(中肩章/小肩章)直芒版 3000——3500

O版大肩章直芒版 3500——4500

O版中肩章實心O版 4000——5200

O版中肩章無O版 5000——8000

O版大肩章凸粗O版 3000——3500

O大肩章版穿心O版 4000——5500

O版大肩章雙O版 4000——6500

O版實心O(眼淚版) 6000——9000

O版三角圓 2500——3000

O版三角圓(睜眼版) 3000——4000

O版三角圓‘圓’字不封口 4000——5800

O版三角圓‘華’字有橫 5000——8000

O版三角圓錯配中肩章 4500——5500

O版小肩章(O版无O ) 1500——1800

柒、300萬之中的「獨一無二」

  相較起來,這枚「中華民國十年造袁大頭壹圓積銀變體幣」因為所具有的趣味性,則成了300萬之中的「獨一無二」,之所以說它是300萬之中,是因為目前中國銀元存的世量約5-6,000萬枚,袁大頭的存世量約1,900萬枚,其中民國十年的袁大頭約有三百萬枚,其餘為:

民國三年約有一千多萬枚,佔30%。

民國八年約有二十萬枚,佔0.5%。

民國九年約有二百萬枚,佔5%。

民國十年約有三百萬枚,佔8%。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75301712

 回應文章

賢哥
2024/08/31 04:10
然淚下的『民國十年袁大頭壹圓,字體壓力不足,假幣! 是不錯的教材(meischerub@gam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