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0 18:31:30瀏覽393|回應0|推薦4 | |
『心經』能解除「做人」苦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更 生 註 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 不 「心經」前言 佛說大部「般若經」六百卷裡的精華奧妙道理,觀自在菩薩以二百六十字詮釋得很清楚很明白,心經對現在工商社會錯綜複雜競逐緊張的人際關係,根本不知道「煩惱什麼」的「煩惱人」,的確有極大的幫助,雖然是佛教經典,很多人不一定是佛教徒,可是我們讀這本心經,不要拘泥其是宗教的經典,而應深入咀嚼其「離苦得樂」的精髓,從中得到諸佛菩薩「拔苦與樂」(慈悲)的安慰和鼓勵。唐太宗貞觀三年八月(1373年前)派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沿途經過許多虎蛇關、險隘峻嶺關、冰天雪地關…一位和尚口傳他這本「心經」,玄奘法師一路虔誠的唸誦,果然平平安安經過十八國,到達舍衛國(印度)。所以觀世音菩薩怕眾生不信,在心經後段特別強調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我無數次困擾、憂心忡忡的時候,只要心唸:「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馬上心無罣礙,輕鬆下來。古往今來,都以空終結萬物,本來無一物,何事惹塵埃?色身幾十寒暑,「色即是空」,事實真的是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經咒」,是說由此岸(生生死死受苦受難的東方世界)到彼岸(阿彌陀佛、諸佛菩薩享受快樂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般若(正智慧)經,(說種種佛法、教眾生如何用智慧渡過生死的大苦海方法)。 富貴顛倒夢想?或愛恨恩怨?不過這種因「死 了死了」的所謂「了脫一切苦」,不是觀自在 菩薩所說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本意。 這種因死得「了脫」之前,已在生死過程中, 因看不透一切空,在塵世心難清淨,得之也 懼,失之也悲,患得患失無以寧日,心靈碎 裂,及至面臨病魔折磨,心力交瘁的恐怖,含 恨依依不捨分段死,只是「有漏」脫一切苦, 雖然色身滅了,空了,但未盡「究竟圓融」。 觀自在菩薩說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為什 麼「空」能度一切苦厄?因為這個色身蘊 (人)啊,是非常自私(自私到自屁不但不 臭,還吸臭自享,沒聽過有人嫌惡自臭的)、 非常自利、非常貪婪、非常不知足、非常爭權 奪利、蘊藏著原始獸慾的不理性……,看人這 樣罣礙、煩惱、恐怖、顛倒夢想、痛苦煎熬。 觀自在菩薩才說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 空掉這些妄念,恢復清淨本性,苦厄自然也空 了。同時告訴我們,我們絕對會像我們的祖先 一樣離開塵世,但我們色身還「活著」(妙有 不真)的時候,深悟先人「空來空回」一無所 得事實,對任何境界,「心無罣礙,無罣礙 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身在塵世心 卻出世,自心歸依自性,直至「究竟涅槃」。 佛家常提出「自性」,自性到底是什麼,還是 看六祖說自性: 自性本自具足。 自性能生萬法。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自性覺即是佛。 自性迷即是眾生。 自性內照,三毒即除(貪毒、瞋毒、癡毒,毒害善 根之三煩惱) 自性: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性: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善念能除去你如 印度恆河之沙那麼多的罪惡)。 自性: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解脫知 見。 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 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觀世音菩薩行深究竟心經時,燭照色空(色 空即諸法皆空),能離苦得樂,心經「無智亦 無得」以前講「修因」(度一切苦厄法);後 半段「以無所得故…」講「證果」(非得道成 佛,反而是把得道成佛之念、無明、世間智、 五蘊、老死、苦、集、滅、道…清除得清清淨 淨,現出本來具有的佛性),也就是以般若波 羅密多心經,洗浴你受塵世垢染得面目全非的 色身,層層去污,現出你具有的清淨心,雖在 此岸,等同彼岸西方極樂世界。 以下是本經註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 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修 行由此岸(煩惱不盡的東方娑婆世界),到彼 岸(阿彌陀佛、諸佛菩薩享受的西方極樂世 界)深奧妙智慧時,觀照五蘊(色、受、想、 行、識)都是「空無」,一切苦難、煩惱、具 縛隨之「空掉」,好自由自在、受用得不得了 (自利),把這樣好的法寶來「覺有情」(這 個「覺」是動詞,意思是度化。菩提(覺)薩埵 (有情眾生),簡稱菩薩)。「修行」即是修掉被 愚癡無明遮住的塵世障,使本來具有的妙真如 性,恢復過來,能徹悟到諸法皆空,除一切苦 的境界,度化眾生, 脫離生死煩惱不斷的此 岸(利他)。 【心得】 很多眾生,只知燒香拜佛,不究佛知見,心 中「眾生」作祟,不知五蘊裡色蘊(心外「現 象」、心內「印象、見解」)、世間諸法都是 空,及至色身「臨終」時忘了「五蘊皆空,度 一切苦厄」,不知以「自心歸依自性佛」,慶 幸色身終於解脫,能到彼岸與諸佛菩薩同享 「無老死乃至不生不滅」西方世界、不再煩惱 生死流轉的快樂。註者侄兒文真,本來全家燒 香禮佛,他臨終一個月前,在台大醫院病床, 受基督教教徒照顧、安撫感化而信主,後來 「蒙主寵召」。尊照遺言,告別式先由教會 「追思禮拜」,唱聖歌恭送「天國」。後半段 眾僧尼誦經唸佛,恭送「西方極樂世界」。不 僅吾侄如此,各大醫院不少「臨終」病患,為 什麼都臨時起意「信主」?因為此刻的「臨 終」病患,大都無奈無助、垂死掙扎、恐怖不 已,不知死後「何去何從」時,突然出現比親 人更關心你的人,在床側陪伴你安撫你,告訴 你一條「死後的前景」:「上帝愛世人,甚至 將獨生子賜給世人,叫信主的人,必得永生、 並赦免他的罪…」,有什麼比愛、永生、罪被 赦免更吸引臨終者心靈的?此時「棄舊投新」 也是「臨終者之常情」。 這時的解脫,安慰,是瞬間的,等同「安樂 死」。觀自在菩薩告訴眾生的是怎麼過幾十年 「活」的快樂人生,不是臨終「安樂殘生」, 不是幾個月心無恐怖的「待死人生」。遇著苦 難時,想一想「五蘊皆空」,苦難真的會減輕 很多;遇到所愛的親人死亡時,想一想「五蘊 皆空」,「存歿」真的都會減輕很多痛苦;二 十幾年前,台北市博愛路植物園口,燒毀十幾 間木造房,剛娶兒媳婦的林校長,不但房子、 古董字畫、媳婦的嫁妝都燒了。他的兒子要衝 進火場搶搬東西,被校長攔阻:「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 在此時可解釋謂「孩子!身外之物,隨緣 罷。」如僧尼、信眾見面時說「阿彌陀佛」, 意思是「您好。」告別時說「阿彌陀佛」意思 是「再見」。接受人家的禮物、幫助時說「阿 彌陀佛」意思是「謝謝」…。「南無」是救 我、度我、歸命、歸禮…)。許多鄰居除了 「家徒四壁」,只燒毀違建屋殼的苦主,本來 哭哭啼啼,聽林校長慈祥地對他們說:「阿彌 陀佛(此時,意思是不幸中大幸),人沒燒傷 就好…」反而覺得不好意思。林校長幫他們慕 款重建家園,新房子比燒前更漂亮。二十幾年 後的今天,這些哭哭啼啼的老者,無一在世, 對那時悲哭傷心已不在世的「他們」,無得亦 無失,實在一切「皆空」啊。 說到空,會使一般人,認為既然一切空,就 起消極念頭,故六祖說:「若全執空,即長無 明,若全著相(有),即長邪見」。觀自在菩 薩怕眾生誤解而生「斷滅空」,什麼事都不作 為,故又補充說:「空不異色」,空與色沒什 麼不一樣,空中妙有(非色、非非色),空是 「體」,如見不到的電(卻無所不在),相是 「用」(即色身…),如燈泡、電扇、電 視…,所以空、色契合融通,如諸法皆空的電 燈(妙有)會發光、電扇(妙有)會轉動、電 視(妙有)會現出彩畫聲響…不是「斷滅 空」,不執空不執有,兩相不取,中道第一義 諦,「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等於 印度恆河沙那麼多的罪惡,因一念善都滅掉 了;也如同耶穌說:「赦免你的罪」一樣), 觀自在菩薩說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 是,不要被世上虛妄相垢染迷惑,自性常住邪 念,顛倒夢想,以至慾火焚身,浮沈苦海,永 難超生了死(受「生不如死」的折磨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觀自在薩告訴舍利子(是佛的弟子,智慧最 是第一)說:色相是空的,雖看得見,似乎非 空,但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終究都是空的,皆由眾生虛妄心看到的虛妄 相,實在色同空沒有什麼不一樣,色相是虛妄 不實的,是空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不異 色,空雖然是空,因為和色沒有什麼不一樣, 有虛妄的現象(色身等等虛妄相雖空,但它明 明呈現出「鏡中物」的「現象」,有其作用。 鏡、光亮、移動方向、鏡碎,即影響物像的 現、滅,故不是永恆實相,只是虛妄相而 已),所以說空即是色(妙有)。 為五蘊之首的「色蘊」(軀體、一切印象、 見解、境界、事情、都叫色,叫法,叫色法) 是緣起緣滅,因緣來則生,因緣去則滅,是無 性,無法恆久存在的,色相只是因緣來才「顯 相於外」,因緣去,「相」也就滅了。不生不 滅,有生必有滅。無(空)的現象就是有(假 相),故有生於無(空),有相即虛妄 (空),色身明明是有「現象」,但這現象是 父母(因)結合(緣)所生,是緣生無性,終 究是緣起緣滅。本來無你(色空),因緣湊合 才有你(有生於無,當然是空),故彰顯的 「相」是虛妄不實。故色身空一切空,自然 受、想、行、識四蘊也是空了(皮之不存,毛 之焉附)?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真空妙 有」),五蘊裡連主導的「色蘊」都是空了, 當然受、想、行、識,同樣是空。為什麼五蘊 皆空,能度一切苦厄?因為色身的「我」故, 這個我會生化出種種妄念。這個我的妄念牽引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了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眼見色受色、想 色、行色、識色。耳、鼻、舌、身、意亦復如 是。本來清淨真實心不見了,貪、瞋、癡妄念 叢生,煩惱、苦難都來了。觀自在菩薩覺悟出 五蘊都是空的,「空」自然不會有苦厄。慈悲 的觀世音菩薩見眾生以假(空)當真(有), 陷在名利生死苦海流轉,才說連你的色身都是 空的,你所執著的「一切」都是空的。金剛經 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可住色生色 心、住受生受心,住財生貪財心…,「思古之 人,無一在世,何貴不空?」這娑婆世界萬象 皆空,什麼都不是你的,放下我執妄念,恢復 本來具有的清淨心靈究竟法界,雖仍在生死此 岸,因悟「諸法皆空」,去掉人我執、法我 執,看透看開了,活得自在受用,苦難的此岸 等同極樂世界的彼岸,這是觀自在菩薩說「五 蘊皆空」,能度一切苦的本意,不是「臨終」 才悟「得著生命必失去生命」的「遲到早退」 安樂死。 空(無)即是色(有),色(有)即是空 (無)。沒有就是有,有就是沒有,說什麼 呀?一般眾生初聽佛法,都一時很難瞭解。故 六祖說:「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於空 離空,於相離相,內外不迷」,不著空,不著 相,即不迷,「迷者眾生,悟者佛」,不迷 空,不迷有,自心常起正見,不染塵勞,即見 性成佛。你如成佛,佛是覺悟了的眾生,你怎 麼會有苦厄呢?,觀自在菩薩只能提醒你如何 度苦厄的法門而已,能否度一切苦厄要靠你自 己修心悟性。 金剛經首分,佛陀具體的做給人看:「…世 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 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 洗足已,敷座而坐。」著衣乞食,如同凡夫, 佛不住佛相,示佛之「無我相」,若見諸相非 相,即見如來,「相即塵」,非相即「背塵合 覺」,不住相即破二執:性體不生不滅,不生 非有,不滅非空,破「空、有」,兩邊不著, 即不住兩邊的相。不說一字「法」,示佛之 「無我法」。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 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啊!五蘊、六根、六塵等諸法,都是 空的,所以一切相(色相、法)都是出於空, 相「根」是空,故能名、能見、能聞到的,都 是虛妄不實的,這些「空」中法所幻現的相, 不能叫做生,所以叫「不生」,沒生出來東 西,怎麼能滅那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呢?前念不 生後念不滅,所以叫「不滅」。同樣道理,空 它怎麼會染垢?沒有染垢,自然是清淨得囉, 所以叫不垢不淨。同樣道理,見不到的真空實 相(即無相,如有相即虛妄),無從增加,無 從減少。 【心得】 諸法空相,由佛之「三空相」知佛行不言之 教,徹底全彰:「著衣乞食,奔走塵勞,如同 凡夫,不顯佛相,反顯佛乃【無我相】,即空 相一也;既不現示佛之【我相】,以行代言, 以身作教,不說一字法,故【無法相】,空相 之二也;不說一字法,卻教人【無我法】之 法,看出佛之【無非法相】,空相之三也。」 學佛修行即是學「以行為代語言關懷人」, 世人官大越求(空啊),財多越謀(還是空 啊),不知都是「鏡花水月」,閃電泡漚,還 仍然「終日忙忙只為飢,才得飽來又思衣,衣 食兩般俱豐足,房中又缺美嬌妻。七品五品嫌 官小,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 滿意足為天子,再想萬世無死期,終身貪求無 止境,一棺長蓋抱恨歸」。執五蘊皆有(非 空),揹一身苦厄啊。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空」中沒有「色身相」,也沒有受、 想、行、識「心法相」。觀自在菩薩說到這 裡,再強調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 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道理。眾生執空為 有,苦難煩惱不斷,都是眾生的真如自性(本 來具有的清淨空明本性)被無明遮蔽起來,所 以虛妄心才會彰顯虛妄的五蘊法同諸法。現在 觀自在菩薩說「五蘊皆空」,「空」中的有, 都是虛妄妙有, 究竟是空。一切苦厄又如何 著「空」發難?覺照諸法皆空,就能度脫一切 「苦厄」。 觀自在菩薩所說諸法,都在自性西方中(六 祖說:「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自性清 淨即是佛國淨土),如天常青,如月常明,雖 為浮雲覆蓋,自性仍然上清下明;塵世人性常 浮游,如彼天雲,覆蓋日月,若不思萬法,性 本如空(無所執空所空之空即正,有所執空所 空之空即邪),本無生滅去來(台北縣土城承 天禪寺住持、廣欽和尚圓寂前對悲慟的信徒說 句千古名言:「沒來沒去,沒什麼事」,有來 必有去,色身本空,大和尚究竟法性本無生滅 去來,臨別還不忘給信徒開示佛法,示以「五 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受、想、行、識亦 因色身空而空;但色身仍在塵世時,能悟五蘊 皆空,於相不取不捨,雖活塵世卻不異西方淨 土,自由自在,這正是菩薩說法度苦的本意。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眼耳 鼻舌身意(六根、六入、內六色),所攝入的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入、外六色),都是 依附五蘊,當然也是空的,沒有的了。沒有 眼,怎麼去攝入色?沒有耳,怎麼去攝入聲 音?沒有鼻,怎麼去攝入香?沒有舌,怎麼去 攝入滋味?沒有身(色身),什麼東西會去觸 那空的色身?沒有意識,那裡有我「法」去分 別順境逆境?分別善惡?愛恨…? 六祖說:「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又說: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性體, 湛然常寂,妙用恆沙(無量)」。除惡思善才 對,為什麼要除善?不思善?蓋所謂善惡、是 非、愛恨、親疏…眾生皆執我見故,每每因我 執而生「善其善、惡其惡、親其親、恨其恨、 …」都是我之妄念心起分別對待,故自性難以 清淨,「若是修道人不見人間過」,人間豈無 過?只是如耶教對「眼見」說:「退去!」蓋 修道人不敢把自己所見的過當過,擔心「過錯 人」,而對眼見的一切是非、對過、善惡、… 視而不見,不被外境迷轉,常保自性清淨,即 是歸依自性佛。 無眼界(凡稱界的、也可稱法、稱識,以下 同。眼界只限眼觸色塵所感的)、乃至無意識 界(即耳、鼻、舌、身、意的界、法、識也是 沒有的),因為五蘊、諸法皆空,當然六根六 塵六識(十八界、十八法、十八識),也都是 空,沒有的了。 色受想行識的「色蘊」,與因緣生、因緣滅 的「風、土、火、水」色法而成的色身(又名 「四大皆空」:風即呼吸、土即骨骼、火即體 溫、水即血液汗尿),雖然都是空,但色蘊的 空,是指心法性理,等佛知見,色身相是真空 妙有(能用),教眾生悟諸法皆空,才不會色 身陷入得失、生死、顛倒夢想苦難深淵,也才 能夠度脫一切苦厄。換句話說,教眾生活得自 由自在、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以至究竟涅槃…。色身的話,會因緣散而滅, 是斷滅空,死了死了,什麼都了了的空,這種 空當然一切苦厄都沒有了,不用度。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 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 境、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 自性皆因被虛妄境界迷失,本來具有清淨自性 不見了,才有這十二因緣的。自性不迷失的 話,就沒有無明…老死盡,不用靠修行來終結 了、來解脫(去掉)了。 本性不隨虛妄境界轉的話,本來空寂不生不 滅,那有老、死妄念罣礙?那有虛妄「生」 相,那有老、死「臨身」需要解脫(終盡)? 觀自在菩薩告訴專修這十二因緣的「緣覺」們 (也叫「獨覺」,他們專修緣覺時,因為佛陀 已經涅槃,沒有佛陀教導,很多都躲在深山單 獨修「十二因緣」成「緣覺」果位,故又名獨 覺),說這些都是沒有的,空的。 觀自在菩薩為什麼要告訴緣覺們,你們所修 的「十二因緣」也是空的,虛妄的?主要是 說,只要觀照五蘊諸法皆空,徹悟十二因緣也 是空的,當下證得,不必拐彎抹角,在「空」 中修那不存在的十二因緣,一樣能得緣覺果 位。 無 苦、集、滅、道。 觀自在菩薩說,如果透悟諸法皆空道理,就 沒有生死「苦」感覺可除;沒有貪愛、憎恨、 …「集」根需要斷;沒有圓融寂「滅」的涅槃 可證;也沒有「超生了死」解脫之「道」可 修。修那不存在的東西,就不是中道第一義 諦,就不是佛法了。 「聲聞」是修「四諦法」修成的果位。(「聲 聞」有四果:「一果『入流』、二果『一 來』、三果『不來』、四果『阿羅漢』,是聲 聞的最高果位」,又叫殺賊、應供、不生)。 二乘知道流轉三界生死苦(欲界、色界、無 色界),故修四諦法,滅貪、瞋、癡,滅生死 煩惱,專修「苦、集、滅、道」,藉以跳出 「三界外」,「了脫生死」道。其實心求「了 脫生死」已經是著相了,著了法我執,即非 「中道第一義諦」,已偏離佛法了,觀自在菩 薩對聲聞說,苦集滅道也是空無的,只要徹悟 「諸法皆空」,那有生死苦海需要了脫的,更 不必要修這空無的四諦法。 觀自在菩薩告訴「緣覺」、「聲聞」修行 者,十二因緣、四諦法都是「筏喻」,這個筏 (般若智)是渡你過河用的,到岸就要棄掉筏 (空掉法),不要把筏也揹著(執法)上岸或 到處行腳,著了法我執,不但不能解脫,反被 法縛,不自由自在,恐怖不安,流轉生死此 岸,難以解脫。 無智亦無得(此段以前講「修因」) 人人具有般若(妙智慧)佛性,眾生之所以 愚癡,因受無明迷惑遮蔽,如雲遮月(看似失 月),成了愚癡眾生,修掉無明,雲散月現 (看似得月),因本來具有,只是恢復,不是 修「得」,故「無失、無得」,所以沒有智慧 可得,連成佛亦無佛法可得。 金剛經說,「不應取法(不執著經上「言說 章句」),不應取非法(於法不應「執有」、 「執無」)。取法則滯於法,但性中本無法; 取非法則泥於空(心執偏空,即固執人死、身 心皆斷滅,歸於空無的錯誤「斷見」),又不 能不假法以悟性(知我說法,如筏喻者,藉此 法離相見性,使脫生死苦海)。「渡河須用茷 (法),到岸不須船」,(法尚應捨,何況非 法?即藉法悟性而已的意思)」」,「修行」 反而是修掉塵障、無明、…才恢復佛性(六祖 壇經亦說「人人具有佛性」)。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此段以後講 「證果」) 因為無所得緣故,才能成為菩薩。「佛法在 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 角」。覺者佛也,迷者眾生也,「人身難得今 已得」,趁色身在世間,覺悟其無常,其空, 虛妄,利用色身學佛之知見(自性出世),內 外明徹,在處不異西方,「了脫生死」,超越 生死觀,了決生死之累。出世心是佛知見,當 然無生死累了,解脫了。(乃至無老死,亦無 老死盡)。 「佛」究竟是什麼?眾生說「得道高僧」 (尼)圓寂了才能成佛,我們凡夫俗子怎能成 佛?看看六祖壇經怎麼說「佛」: 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佛: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佛: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佛:即心即佛。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佛:離一切相即佛。 佛:若悟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之法,一念心 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佛知見是正心、常生智、觀照自心,止惡 行善也。 佛: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世 間。 佛:無常者即佛性也。「經」說佛性是常,和 尚(指六祖)卻言無常? 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佛: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佛: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佛:邪見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以上大家看了,更明白什麼是佛了,更知道佛 教並不迷信,確實不離世間「修心養性」待人 接物的道理啊。 說到「佛」,就不能不瞭解一下「西方」,還 是看六祖怎麼說法: 西方: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 即心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邪惡的人離西方很 遠)。 西方人,心不淨亦有過。 西方:內外明徹,不異西方。 西方: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西方: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 罪,念佛求生何國? 「咫尺西天」,清淨、慈悲如佛言「隨所住處 恆安樂」,論里數再八寸即到西方,謂之近; 惡邪者,只差八寸卻是「咫尺天涯」,「行百 里半九十」,永遠只到半途,即是謂之遠。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依照這個妙智慧佛法,徹悟五蘊皆空,一切 苦厄當下解脫掉,生老病死塵世之常情,榮辱 得失心修掉,心如明鏡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不 取不捨,亦不染著,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如 日處虛空,在處自在受用,「菩提本無樹,明 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 心」還有什麼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老子說:「寵辱若驚,貴(畏)大患若 (臨)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 吾無身,吾有何患?」五蘊皆空,色身、寵辱 得失亦空,有何罣礙?沒有了生老病死、得失 榮辱之罣礙,對境(空)何恐懼之礙?心也是 虛妄「空無」,當然不會妄覺受害而生畏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顛倒夢想離得遠遠的,心不隨虛妄境界轉, 「落花雖頻意自閒,流水任急境常靜」,清淨 心靈明到「萬叢花下過,片葉不沾身」,不但 省悟身外之物是空,連自己的色身也是空妄不 實,無貴不空,就能滅「貪生畏死妄念心」, 得大滅度,證到究竟涅槃(最高無上不生不滅 境界)的快樂。(徹悟色身「成、住、壞、 滅」定律,視死如歸,怎麼會不快樂?)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 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三世諸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是依照般若波羅蜜多修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成佛)」的。所以知道般若波羅蜜多經,是 大神力的咒(咒是總持、全部拿住、靈驗神效 的意思。咒又名「真言密法」,不能解釋其 意,只供行者持念)!是大光明的咒!是沒有 比其更上等、高過這咒的咒!無法論等的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觀自在菩薩最後再把「般若波羅蜜多經」 開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強調一 次,說這是真的,一點不虛,能除一切苦難。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 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所以說這般若波羅蜜多經(咒),只要持 誦(堅持不失,須臾不離)這四句咒:「揭諦 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 訶」。就包括整體「般若波羅蜜多經」神效, 持誦時萬萬勿起思量,心與咒融合,一心至誠 念咒,有不可思議的奇妙靈驗,有願必應,望 行者應如是念,如是離苦得樂,念佛成佛,即 心即佛,真實不虛。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