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2 12:13:44瀏覽545|回應1|推薦4 | |
馬英九朦朧模糊的國防與軍購政策 (本文簡版刊登於2010年8月12日蘋果日報A19版) 雖然馬英九總統一再於公開場合向美國呼籲持續軍售台灣防禦武器,6日接見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兩岸信心建立措施(CBMs)計畫訪問團等11人,其中包括前美軍太平洋司令基亭(Timothy Keating)、葛來儀(Bonnie Glaser)、容安瀾(Alan Romberg)等兩岸問題專家。於接見過程馬總統再次表示,期望美國能夠同意出售F-16C/D。不過,可以確認的一點,在中國逐漸增強的影響力,未來美國出售敏感關鍵性軍售給台灣,將日益困難。 如「雞肋」的軍售項目 8月立法院台美國會聯誼會訪美,期間向美方表示台灣自美國購買的紀德級驅逐艦返國服役後,發現技術能力與缺乏料配件,進行大修發生一定程度困難,因此建議赴美進行維修,美方則表示會慎重考慮,如認為不宜也會派員協助。另據報導,明年美國國務院將批准,援用「剩餘國防物資法案」,以每艘僅兩千萬美元的價格售予台灣2艘即將除役的派里級巡防艦,惟該型艦美國即將全面汰除,台灣若沒能完整掌握維修技術與零附件,還是會再發生相同的問題。 觀察近年美國同意出售二波的軍售項目,都不是台灣真正急需的關鍵性武器。正如美國智庫「克萊蒙研究所」(Claremont Institute)主席甘迺迪(Briant T. Kennedy)於2010年1月11日所述:「過去軍售大部分僅具備象徵性質,如果美國真想幫助台灣提高防禦能力,應批准對台出售更先進裝備。如果沒有具備實質防禦能力,就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姿態,而非具有實際意義的軍售。」 然而,現行軍購現象與馬總統2009年12月於國防部重要的典禮中一再指出:「錢要用在刀口上」的意志相映成趣。因此目前軍售作為僅為表相並無實質功效,遭批評「雞肋」不無道理。 國民黨內部對關鍵軍售觀點分歧 自馬總統2008年上任後,國安會自8月即針對「潛艦購案」召開一連串的研討會,至今不下十餘次,目的即期望整合各界的意見提出政策建議。不過至今二年已過,仍未提出任何公開論述。本次美國訪問團來台,當日晚宴林郁方委員詢問前美軍太平洋司令基亭(Timothy Keating),台灣到底需不需要買潛艦?吉亭簡短地回答「當然」。對此,國民黨國防委員帥化民將軍8月9日指:「潛艦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武器,中華民國不應該放棄任何爭取潛艦的努力。帥委員分析,對軍事、政治的殺傷力,潛艦的價值遠高於航空母艦,所以中華民國不應該放棄任何努力,現在感覺,我方是努力不夠。」 但回顧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於2010年2月12日請辭時,公開表示他曾為潛艦購案私下親自拜訪時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前太平洋軍區司令布萊爾(Dennis Blair),蘇起轉述美國不同意出售的原因主要是「台灣沒有足夠的深港,再加上台灣沒有後續維修能力」。對此任何稍具有軍事專業分析能力的人,都能夠很輕易指出這種說法的誤謬,但很令人意外的是,國防部與海軍對此竟毫無明確的反駁與回應。 猶豫不決的政策衍生危機 依據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國家安全研究員艾格琳(Mackenzie Eaglen)的分析,由於中國積極發展海權,澳洲、印度等太平洋沿岸各國發覺均勢逐漸轉移,因此紛紛重新定訂自己的海軍建軍計畫以作因應。非常特別的就是澳洲、印度、南韓、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甚至近期的日本,都準備擴充潛艦規模,足可見潛艦是亞太地區各國「不對稱戰力」的優先選項。 以澳洲為例,澳洲海軍將擴大建立12艘新一代潛艦,金額高達台幣1兆1700億卻能夠獲得國會與納稅人的普遍認同,原因即在於其決策能夠透過金奈爾德評估(Kinnaird Review),公開透明地闡述其中的分析過程與結論。 目前台灣的潛艦與反潛戰力已經出現至少十年以上的缺口,台灣向美國採購的12架P3C,也將很快陸續返台,不過很可能未來這12架反潛機,會發生連個可以對練的假想敵(潛艦)都沒有。自2001年4月美國潛總統小布希宣佈同意出售台灣8艘潛艦至今,竟然已經過了整整10年。海軍不能因為「不願承擔風險」與「堅守既有利益」如此被動保守。因此,對於建購潛艦與否,馬政府與海軍都不能夠如此無限延宕猶豫不決,要與不要都應該有清楚論述,如果美國遲遲無法供售,也應該有替代方案以作因應。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