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朱蒂哈里斯的謬誤
2009/09/09 16:48:16瀏覽3777|回應12|推薦50


前面寫了一篇比較客氣的評論〈迷思的迷思〉,還被人家說是「隱含有情緒性的字眼與個人主觀的色彩在內」
,那這篇就不客氣啦,我要直接告訴讀者:假如你不想浪費你的時間和金錢,錯過那本書真的不可惜。我做人一向厚道,很少擋人財路(擋人財路的意思是說擋了出版社的財路啦,不是影射別人拿介紹費喔!),但有時候該說的還是要說,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啊。是吧?

我想,UDN的格友們是很有水準的,大家並不想看沒有營養的筆仗,我就直指核心吧:朱蒂哈里斯最大的謬誤就是,她把偶然間的發現,當成是一種「理論」。

看看五百頁的篇幅,看看她列舉的研究和論文,不熟悉這個領域的人很可能折服於:「天哪!她真了不起!博覽群書耶!好權威喔!」其實,全世界相關領域的研究這麼多,她有可能一一涉獵嗎?當然不可能!(事實上,我自己讀過很多有價值的研究論文,她就沒提到過。)

當她「發現」她看過的研究都有一些瑕疵(就是我在〈迷思的迷思〉所說的那些研究常見的問題),她就下了結論:找不到支持「父母的教養對孩子有影響」的證據。問題是:「找不到」證據,不代表證據「不存在」啊!

有些研究確實不夠好,使得證據的說服力降低,但是,你怎麼知道日後會不會有人重新做這些實驗,得到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更何況,我要再次強調,朱蒂哈里斯並沒有「看遍」全世界的研究啊!說不定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就躺著她要的證據,只是她沒找到而已。

例如我說的排行序研究,東西方社會的文化差異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否則為什麼會有「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這種諺語呢?能夠形成一句大家聽了會心一笑的諺語,就代表這些現象是很普遍的,是大多數人習慣的行為模式(想想我們迎接第一個孩子的戰戰兢兢、想想我們第二次做父母時的老神在在……),這就是「文化」啊!朱蒂哈里斯若願意花個十年八年來研究東方文化中的教養研究,然後告訴我:「還是找不到證據。」我說不定還會相信她的話,但她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完全沒有提到跨文化的研究,這就很難令人信服了!

有人或許會說:我就不符合一般人對排行的說法呀!就是一個反證。很好,讓我們來談談社會科學的研究跟其他科學有什麼不同。

我相信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研究應該不能忍受有任何「例外」,有例外就代表這理論無法解釋所有的現象,甚至代表這個理論不成立;但社會科學的研究通常是觀察現象和規則的,它幫助我們整理出「人類多半會怎樣」,供我們參考。可能有例外,「例外」正好提供更多可以探討的地方,但不會影響前述「大多數」現象的描述。

用「白話文」來說好了:我們需要有人做深入的研究,告訴我們「一般人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會怎麼樣」,但不表示「每個人一定會這樣」。社會科學的研究幾乎都是如此,尤其是跟「人」有關的研究,牽涉到人道主義,很多實驗幾乎不可能按照其他科學實驗那樣操作,然後得到一個「絕對」的答案。

這裡我要舉一個著名的實驗為例:中世紀時有一位君王想知道「小孩出生後若沒人跟他說話,他會說哪一國的話?」結果非常悲慘,沒有一個小孩會說話,他們都沒活到能說話的時候(很多「發展心理學」的書都提過這個實驗,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有些專家認為,僅提供溫飽,沒有人跟孩子說話、予以撫慰,是孩子們夭折的主要原因。說真的,你不得不佩服這個君王的求知慾,但這個實驗慘無人道,今天絕對不可能重複這種「科學」實驗。誰家的孩子會願意被拿去做這種實驗呢?就算被棄養的小孩也有他的人權啊!

也因此,有關親職教養的研究都要仰賴父母的陳述、主要照顧者對孩子的行為描述等等,這裡面難免會有主觀的成分,但全世界的研究者難道都沒想過這個問題嗎?他們當然會做一些努力、盡可能排除人為因素的影響,好能得到相對客觀的結論。所以,我們並不需要以「要求精確的科學研究」這種角度來看社會科學,而是要用睿智的思考和判斷力,來審視你所看到的結論。

朱蒂哈里斯所提出的「基因」和「同儕」,確實也是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但「父母的教養」怎麼會不如同儕的影響呢?甚至,照朱蒂哈里斯的說法,父母的影響幾乎等於零,「除非是很壞的父母」(486頁)。這種說法的確讓很多過度憂慮孩子教養問題的父母鬆了一口氣,卻讓更多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覺得沮喪:「假如我的教養對孩子毫無影響,那我的陪伴疼愛有什麼意義?」從許多格友的反應,我也聽到了這種聲音。

說起來,人類大概是需要依賴父母最久的一種哺乳類動物了,幸好,父母的舐犢之情使得孩子可以順利成長。我看UDN很多人的格子貼的大頭照都是可愛的孩子,由此可知「父母之愛」對很多人來說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的。

我們也曾在社會新聞版面看過有人不愛惜自己的子女,毆打、虐待、放入滾水燙等可怕的事,但這社會絕大多數的人都愛自己的子女,會盡自己所能地照顧自己的子女。我們不會說:「反正父母對孩子沒有影響,那什麼也不用做了。」因為,我們都有去「愛」的能力,甚至,我們會有一種直覺的反應,想要在許多方面照應我們的孩子。這,還不夠嗎?

朱蒂哈里斯曾說:「被同儕拒絕……傷害很深,會留下永久的疤痕。」(421頁)這是我最不解的。被同儕拒絕就傷害「很深」了,那被父母拒絕的呢?朱蒂哈里斯說,沒有影響;因為,「找不到證據」。

你看出其中的荒謬了嗎?

有一次,某個學術單位邀請我幫忙審閱一批研究的「期中報告」,我謙辭說自己學歷不夠好,不敢「審」那些博士、教授的研究報告,但該單位堅邀,我就勉為其難地做了。結果是,我發現只要頭腦清楚、邏輯不亂,任何學歷的人都有能力看出一個說法有沒有道理。那些教授都採納了我的意見(也許他們是為了研究經費啦,不過表面上看起來是欣然接受了),我也深深覺得,自己沒繼續唸博士真是可惜啊!

不過,既然剛本老弟已經在唸了,你就連姊姊的份兒也一起唸了吧!


延伸閱讀:

迷思的迷思

父母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unselorNo1&aid=3297444
 引用者清單(1)  
2009/09/10 01:02 【三狗生活】 親子》朱蒂哈里斯的謬誤之我的實例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路人
2021/01/07 14:46

補充說明:

父母教養方式會影響子女的飲食和作息習慣,這篇論文出版於2014年: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health related behavior of children: findings from the ChiBS study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 Full Text (biomedcentral.com)

雖然裡面的相關都是低度相關,但不是零相關,也就是父母教養對子女的飲食作息習慣並非毫無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會顯著影響子女的學業成就,這篇論文出版於2016年: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career path (nih.gov)

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和子女的學業成就顯著相關,也會影響子女的職業軌跡。一個人的職業,對他外在的行為表現顯然會有影響(一個人身處的情境,對於他行為決策的影響,至少和性格一樣大),換句話說,就算只是間接的,父母教養會對子女造成長期影響。

(1@1)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21-01-07 18:59 回覆:

這本書是我多年前研讀過的,所以當時與網友討論得很熱烈;如今記憶有點模糊,不敢置喙,請見諒!實在抱歉!

謝謝來訪!


路人
2021/01/07 14:21

以前是那本書的信徒,不過現在想想,如果朱蒂哈里斯真的犯下一些做研究時不該犯的錯誤,那也難怪當年朱蒂哈里斯的老師不給她博士學位,只給她碩士學位。


朱蒂哈里斯會極力主張父母教養無用,大概是因為研究確實顯示教養和子女人格特質之間的相關是零相關(像例如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的人格特質相關係數為零),且即使被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其人格特質的相似程度還是非常高(不過其實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的相似度,會稍微低於被一起養育的同卵雙胞胎);不過性格不是一切,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對於一個人的行為,情境的影響至少和性格一樣大),父母教養會在其他地方確實產生影響(像是對金錢和藝術的看法),而學界的研究也一直都指出父母教養的影響,就算在那本書出版後做的研究也一樣。


另外對於同儕方面,似乎在事實上,一個人會選擇和自己相對類似的人當同儕,如果人會選擇和自己類似的人當同儕,那所謂的同儕影響,可能其實只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造成的幻象,或至少同儕的影響其實是一樣被誇大的。

(1@1)

心理師Rache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東年老師對本文的回應
2009/09/19 00:48
東年(highsea) 於 2009/09/17 16:38 回覆: (原文見:http://blog.udn.com/highsea/guestbook?msgno=6285624#msg6285624)    

關於父母的教養對於孩子的影響...妳那篇文章的看法,我是完全同意的,特別是妳提到東方和西方的不同...(當然,在同樣議題的較後面層次裡,有些父母對於子女教養,由於教養獨立自主...所以結果當然會是沒影響的,因為子女比較獨立自主呵,但這結果如預設,所以還是有影響....所以這須在兩個層面同時看...東方家庭的排行,當然也有影響,長子制度在以前的西方也是有影響的,因為兼具權利和義務,長子需揣摩父母的需要...無論如何,兒童在識知發展的初始階段,父母的教養一定是有影響的,因為識知發展是一種建構(以及建構的方式)...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19 01:03 回覆:
抱歉!我又忘了要做個連結,方便大家閱讀、溯源與徵信。

多年前我曾經投稿某報的文學獎,當時的評審就是東年老師。有幸能跟文壇前輩同為UDN作家,深感榮寵;幾篇拙作還獲得老師推薦,更覺驚喜萬分!特將東年老師在其訪客簿所書寫之勉勵轉貼至此,與大家分享。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心理學是否屬應用自然科學之一脈?
2009/09/14 06:00

        希臘學者普羅達哥拉斯:「人為萬物之尺度。以其所是者為是;以其所非者為非。」

        科學是經由歸納事實,驗證假設後形成命題。再由驗證得出之法則作為前題,依據邏輯三段論法演繹出結論。前者僅是「可能」;後者則是「恆真」。

        學術研究,不管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都無法絕對〈接近〉客觀、真實。蓋學術界也如政治界或其他領域,難免有各山頭林立〈以指導教授為頭頭,經其指導【栽培】之徒子、徒孫為忠貞追隨者〉。集團間〈學派〉彼此搖旗吶喊,討伐異已,最後勝利者成為主流學說〈通說〉。故主流學說也只是某一時空下的「典範」而已,並非必然真理。

        自然科學研究自然法則,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生活規範」,即人為法則。前者,如基礎物理、化學...等,是「實然」;後者,研究人類行為規範,如法律、倫理....等,是「應然」。心理學是否屬應用自然科學之一脈?還是社會科學之一支?容有討論空間。我較相信是前者。

        環境或父母對子女行為之影響,讓‧雅克‧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之起源和基礎」及「愛彌爾」等二書也有一些說明。〈由於菜鳥涉獵未深,敬請前輩不吝指正。〉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14 10:53 回覆:
前輩不敢當,我僅能就我所知回應您的意見。

關於「心理學是否屬應用自然科學之一脈?還是社會科學之一支?」確實仍有討論空間。事實上,我覺得,這門學科兼具有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兩者之若干特性。想當年我讀心理系的時候,我們屬於理學院,但確實有其他學校的「應用心理系」或「教育心理系」屬於其他學院(非理工)。為什麼有這種區別?主要就是所學偏重於哪一方面所致。

再看看心理學系所研讀的課程:統計與心理測驗、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等,幾乎都有標準答案,接近自然科學;另外,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卻隨著時代的演進和新發現的研究結果,經常需要修正。個人覺得這個部分比較接近社會科學。

其實任何學門大概都無法交出「絕對」這種東西,只能說,盡力去探索「相對」能夠滿足我們求知慾的知識。依此來看,到底屬於哪一個領域似乎也不重要了,對吧?


Insider
really?
2009/09/12 01:47
您這篇論點挺有道理

但結論說只要...都有能力審核研究論文的主張 不符合學界現實
國際學界公認水準之上的[學術期刊] peer-reviewed academic journals 除非是藝術設計之類 一般而言 不太可能讓碩士去審博士的研究論文 顯然你出身於台灣師範心理系山頭 有恩師提拔 才能破例 而且邀請你的單位應為教育部 不是比較注重國際學術成就的國科會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14 11:07 回覆:
關於您的疑惑,僅在此回覆:

1.本人並非「
出身於台灣師範心理系山頭」,亦無「恩師提拔」。純因在專業領域已有聲譽而受邀。
2.
邀請我的單位既非教育部,也不是國科會,而是其他能夠贊助研究的公家機構。
3.誠如樓上「小新」所言,您若仔細看文,就會知道我參與審查的是補助案的期中報告,而非期刊論文。

學術界自有一套遊戲規則,outsider也頗有所聞,不見得要具備某種身份才能知道。本文旨在討論理性思維與邏輯不受限於學歷,並非以突破體制為值得炫耀之事,還請諒察。


sann(33)翠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09/09/10 15:37

我這樣的回應有沒有離題太遠?

誰叫妳寫這麼深奧的文章,人家都不知道要怎麼回應呢.....

下班時回到巷口,有時會轉到鄰家花圃與正在澆花的女主人聊幾句她有兩個兒子,那天她發嘮叨說老大剛買車,夜間還兼差拚命賺錢;老二卻下班回來拿包垃圾食品到電腦螢幕前玩線上遊戲,享受零食的幸福臉龐真像一個小孩子,他為什麼不像哥哥那樣積極呢

我跟她說:該滿足嘍,妳生的孩子有50%合你的意了

她笑笑,同意我的說法

而我知道,她還是希望兒子不要那麼悠閒過日子

我在想:如果孩子要的只是希望過著古代陶淵明辭官後的簡單日子,又何必逼他去當現代會賺錢的王永慶呢?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10 19:23 回覆:
是啊,鐘鼎山林、各有天性,每個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就是最好的。

這篇文章有很深奧嗎?我已經盡力把它寫得平易近人了說~~

thoughtlover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忍不住多嘴
2009/09/10 09:47

不好意思啊! 在各位專家面前發聲. 根據小的觀察, 小孩受父母影響是一定的( 或是真正撫養人 ), 只是每個小孩有其天性, 同樣的教法會因小孩天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 所以父母或真正撫養人的影響是真的很大. 但是絕不能忽略小孩的天性和對同一件事的認知想法. 而且就算是同樣的教法, 因為小孩的排行關係, 在小孩眼中就是不一樣. 這又該怎麼說呢?

再者, 就算是自己的小孩, 我們在對待他們的同時不也會因其天性而有不同的舉動和方法嗎? 我們會不會忘了就算是父母, 絕不會真的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小孩呢? 而且, 往往一件很小的事卻有可能影響到一位小孩的人格成長或決定的方向.

只能說, 各位父母放寬心吧! 只要自己真的努力教養小孩, 愛小孩, 給小孩一個正常的環境. 其他的就是俗說的"一枝草, 一點露", 小孩自有其出路.

淺見! 拍謝! 多言了!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10 19:08 回覆:
哎唷~~大家討論事情,哪有什麼專不專家啊?大家都是專家!

我覺得你講的很有道理呢!父母和子女之間本來就是互動的,親子關係也是互動的結果,最終我們要秉持的就是你說的:「只要自己真的努力教養小孩, 愛小孩, 給小孩一個正常的環境. 小孩自有其出路. 」說得好哇!


不能正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點想法
2009/09/10 09:11

其實這書自始就採用"二分法":能自主行為的孩子,其行為若不是受父母影響,就是受同儕團體影響。 

但這說不通吧!嬰幼兒當然和父母相處時間最長,父母自然是其行為發展時的學習對象,等到開始接觸學校,社會活動增加了,自然會自家庭外找到更多的學習對象。

其實不少和親子養育有關的書,不脫"塑造"的含意,若該書的目的是在提供另一條"塑造"孩子的方法( 其實幫孩子選學校也算是幫他選擇團體了吧?),那我就覺得 [基於何種道理,父母有這權力去"塑造"孩子?] 才是個更值得探討的問題。

恕我直言,不少心理學或教育等等書籍,都是以簡化並挑戰traditional wisdom為主軸,以前看的時後就覺得其所謂的發現,所謂的研究結果,所謂的例證,都是對對錯錯夾雜的缺少一貫的邏輯,而書中更常引用一些看似有說服力但我無從查證起的"名人所說的話",所以現在根本不花時間在這種商業包裝下的假說。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10 19:04 回覆:
這就是我一貫主張不要打小孩的初衷啊!我覺得父母也沒有權力打小孩呢。我相信父母會將自己的價值觀表現出來,這我能理解;但說到刻意「塑造」,我也覺得似乎不必,也不應該。

你記得那部電影「鋼琴師」嗎?(不是「鋼琴師和他的情人」喔!)那個男人從小被父親「塑造」成鋼琴大師,不斷地參加比賽,壓力大到終於精神崩潰。到現在我都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那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NJ過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變數是個很重要的參數
2009/09/10 00:21

其實不管科技科學 或 人文科學 變數這個參數是很重要 它的考量是需要有全面性 要放多少變數 才能實驗出一個據有代表性的結果  尤其是人文科學 很簡單一樣養教中國小孩 在國外(還得看在那一國) 跟台灣 中國等 各個有華人的地方 可能都會碰到不同的問題 有時也不緊是文化 還有父母本身的原生家庭所留下的影響 都不容忽視 我個人對人文科學的研究 深覺得是很難的一門  因為變數太多 有時也因時因地制宜

其實如果孩子父母沒影響力 只有同儕可以影響孩子是成立的 那麼相對的父母絕對可以影響孩子的 也一定成立 要不然有不會說 子不教父之過啊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10 01:21 回覆:
是啊!變數多,就是「社會科學」研究之所以難為的原因啊!

我看過幾個關於東西方親職教育的跨文化研究,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華人明明已經到了西方的環境,但教養子女的態度和方法都和西方人大不相同。這在朱蒂哈里斯書中的解讀是:外國移民(如東方人)都喜歡聚在一起(如:中國城),所以孩子是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可是,我有些朋友是住在華人很少的社區,為什麼他們教導小孩的方式還是不同於當地(美國)人呢?

朱蒂哈里斯還有一個論點也很不可思議:她說,父母離婚對小孩影響不大,反而是「搬家」對小孩影響比較大。所以,離婚是無妨的,只要不搬家就好了。(?)以您對美國的觀察,您同意這種論點嗎?
歡迎您多多分享喔!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或許作者看不到自己犯了選擇性的接受
2009/09/09 22:57

我沒有看過此書,只針對妳文章內容寫一下自己的疑問

1、「找不到」的原因是有可能事實是存在的,但作者故意忽略及選擇性的

將有利自己的論述的部份呈現

2、作者會認為父母教養的影響很小甚至沒有,會不會是作者本身的人生生長

過程中的回顧發現到同儕對她的影響是最大的,是因為在這部份對他的記憶是

比較深刻的,會不會與父母生長過程中是平平淡淡的,沒有任何特別重大的事

件使他特別記憶很深,反而在同儕中受到的關愛或創傷遠比父母來得強烈且深

刻,所以作者會主觀認定是如此,若主觀已形成,人為了使自己的論點得到佐

證,是不是會選擇性找與自己經歷相似的人來當證據,意思是說,會不會作者

的心中已強烈到只對自己想要的部份有敏感,其餘卻完全給忽視。相信世上也

有人受到父母極好的影響而受用一生的,所以搞不好此人的書就會大肆讚揚父

母教養對人的影響有很大關係。也許有人的成長經歷與作者相同,自然對作者

的說法會讚同居多。反之,同理可證囉

3、類似道理的,有學歷無用論的提出,這也是個人經歷的主觀,不代表就是

真理。其實一個事件大到足以讓一個人的記憶很深刻時,都是會影響到人的

性格的,如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研究不就推翻只有基因或同儕才具影響人的一切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09-09-10 01:26 回覆:
非常同意您說的「其實一個事件大到足以讓一個人的記憶很深刻時,都是會影響到人的性格的」,所以,假如一個人不受同儕歡迎,心靈受創,那麼,從小「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難道就不會受到傷害嗎?

朱蒂哈里斯是選擇性地找其他研究的碴,也選擇性地不去找反對她論點的證據。最可笑的就是批評別人主觀的人,看不見自己的主觀!您同意嗎?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