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送東西如託孤
2020/12/28 08:38:26瀏覽1663|回應4|推薦22
如果你身邊有個人,本來並沒有這麼大方,最近卻一直把自己的東西分送出去,你會聯想到什麼?覺得他個性變了?還是,很高興他終於懂得分享了?

有一個答案可能有點掃興,但我必須要說:「這個人,可能已經準備要結束生命了!」

每個人都是光溜溜地來到人世間的;但隨著歲月流逝,屬於你的東西就越來越多,也許有衣服包包、書籍資料、首飾珠寶、金錢股票、車子房產⋯⋯。有些人擁有的多一點,有些人擁有的少一點,可是無論多寡,總有你在乎的東西和事情。假如你不打算繼續活在人間,總會有一些東西是難以割捨的,那麼,為這些難以割捨的東西找到妥當的去處,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通常是一個在內心拉鋸的艱難過程;那種掙扎和痛苦,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有時候,因為有這些牽絆,幾經思考之後決定還是活著比較好的,也不是沒有。

就拿我來說好了。我是一個有收集癖的人,不過我從不收集昂貴的珠寶,我收集的是造型特殊的蠟燭、好看的茶杯,還有,一切綠色的裝飾品。每當想到「一旦離開人世,這些東西就成了別人的愛寵」,我就覺得嫉妒如狂!假如所託非人,別人不像我那樣珍惜這些東西,那怎麼辦呢?儘管死後無從得知了,但還活著的時候想起來就無法忍受啊啊啊!

我的經驗告訴我,「把自己心愛之物送人」是判斷自殺行動非常重要的線索。如果你身邊有人開始把自己珍視的東西往外送,就要提高警覺了!如果他(她)連心愛的寵物都送人,而且一副「託孤」的樣子,那就八九不離十了!關心你身邊的人,就從注意這個線索開始吧!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unselorNo1&aid=154921837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2/31 02:56
哇,有這麼嚴重。🌺
設想一個狀況:有位女生,無比的自持自愛,她有天告訴我,説:「我把自己送給你了。」天哪,那麼我只好委屈的收下她的餽贈,否則她走上絕路⋯⋯🤣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20-12-31 04:08 回覆:
哈哈!阿Sir好像很容易惹來風流債啊!如果有個女士把「自己」送給你,否則就視死如歸,這是情感勒索,您要快逃呀!這可不是什麼好的「餽贈」,您若笑納了,後果可能更嚴重呢!🤣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2/30 03:07
託孤只是一種情況。喜愛的東西,現在給是禮物,走後拿到是遺物,感覺大不同。人在人情在,而且在斷捨離當道,又有清出空間給幸福之説,也許要改變住宿模式,如大屋換小屋,或有新室友加入等等。只是一個人生中的小改變,但多多關心身邊的人,分享好料,也是一樁美事!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20-12-30 03:58 回覆:

謝謝來訪且駐足。您的另類觀點十分有趣,也確實有人就是因為這些原因開始分送自己身邊的東西,留個念想,的確是美事一樁。

我這篇文章的受眾有點窄,乃是有感而發,希望提供一個簡單的辨識線索,讓陪伴憂鬱病人的家屬們對自己親密的家人多一點瞭解。我還記得第一次聽精神科醫師為我們一群心理師上課,提到此事時大家面露的驚訝,至今還印象深刻呢!詫異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20/12/29 12:40

很專業的提醒~

雖非一定是自殺,

亦有可能當事者知道來日無多而預先做安排。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20-12-29 13:14 回覆:
謝謝你提醒了還有這種情況。的確,生病很久,覺得自己來日無多的人也可能作此安排,我只希望大家不要輕忽,能夠加倍認真對待,千萬不要一句:「你想這麼多做什麼?」就應付過去了。

the flying kit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2/28 22:19

嘿嘿嘿! 也有人被誤診,或醫院擺烏龍搞錯檢體;以為在世的日子不多,胡亂撒錢、割愛託孤...

憂鬱症患者會自殺,情緒衝動者會自殺,這兩者似乎走得毅然決然,露出蛛絲馬跡的概率較低...

心理師Rachel(counselorNo1) 於 2020-12-28 23:16 回覆:
Dear Maria,

親愛的沈老師啊,我可不敢信口開河,這些都是有科學根據的。由於憂鬱症患者雖有自殺意念,但內心又掙扎於許多人世間的愛恨情仇,所以在決定走上絕路時,多半已經醞釀了很久。而且,根據研究,有相當比例的病人會在日常生活中透露出點點滴滴的訊息,預告著自己「痛苦的決定」;也許,潛意識裡是希望聽到一些挽留的聲音吧?

我看過許多新聞報導,有些家屬在慘案發生後表現得很茫然,想不起來有任何跡象;而更多的家屬則是心痛地想起:「原來,那天他跟我說那句話是這個意思!」於是,產生更多的內疚和懊悔。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提出這樣的事實,好能盡專業人員的一點心力,多做一些提醒。

我們的教會珍惜生命,是不贊同自殺行為的;但我認為光是不贊同並不足以防治寒冬裡的自殺潮;我們還是參考這些科學的證據,更加地留意吧!您說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