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0年/吳舜文新聞獎/國際暨大陸新聞報導獎/大陳島特別報導
2011/11/11 23:09:40瀏覽330|回應0|推薦3

今昔大陳
反攻標語 漆上酒店廣告

【記者程嘉文/大陳島採訪報導】 

前言

聯合報 鏡頭在現場

自從大陸變色,國府據守浙江大陳小島五年,力保最後一塊浙江省領土。但形勢所迫,一九五五年二月,中華民國與美國海軍啟動「金剛計畫」行動,從大陳撤出三萬三千多名軍民,結束國共最後一場島嶼爭奪戰,從此中華民國只剩「台澎金馬」。

一萬八千名大陳平民,在台灣各地建立大陳村,也成為六十年來的「外省族群」中奇特的分支。

聯合報在一九五四、五五年,至少三次前往戰地大陳採訪;逾半世紀後,聯合報邁入六十周年,再度派遣文字與影音記者登上大陳,為讀者追述這段歷史,並報導「大陳人」與「大陳島」分離五十六年後各自的樣貌。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第一個月,浙江外海的大陳島烏雲密佈,黑鴉鴉的天色伴隨接近零度的冷空氣,大陳島上傍晚的街頭一片死寂,不見遊客蹤影。

大陳過台灣 「金剛計畫」啟動

五十六年前,同樣的天氣,大陳島上萬頭攢動,摻雜著一股不安與惶恐。代號「金剛計畫」的大陳撤退行動即將展開,揭開大陳人的遷台史。

「看,這就是照片裡的港口,當年一萬多人從這兒上船去了台灣。」暌違逾半世紀,本報記者重返大陳島,陪同的大陸椒江台辦徐副主任像導遊般介紹歷史現場,但船靠港口(下大陳海灣)愈近,愈能感受當年在烽火邊緣大撤退的緊張氣氛。

本報記者拿著老照片和當地島民一起指認港邊一面牆,如今漆著「海城酒店」廣告,但半世紀前,這裡卻是鮮紅的幾個大字:「我們要打回大陸!」

捧著祖宗牌 扶老攜幼上軍艦

這種慷慨激昂的標語,是當年國共交戰、爭奪主權的印記。但危急的情勢,迫使全大陳的壯丁背著棉被家當,婦女抱著新生的嬰兒,老人手裡捧著菩薩神像與祖宗牌,上萬人走過舢舨搭成的碼頭,登上小艇再轉到外海的軍艦,前往他們已經多次聽說、卻未曾親見的「寶島」台灣。誰也沒想到,這一去,再也回不了大陳,「打回大陸」成了實現不了的壯志。

椒江台辦徐副主任說:「當初島上有一萬多百姓,除了一名生病走不動的老翁外,全遷台了」;「現在這三千多人都是外地遷來的,很多房子都荒掉了。」

陣陣魚腥味 模糊了烽火硝煙

烽火畫面已成記憶,港邊這時飄來陣陣魚腥味。「咱們這兒都靠海吃飯」,操著台州話的老頭忙著整理蟹籠,為剛上岸的漁獲裝箱。他說,早年靠一條船就好過活,這些年海洋資源銳減,「年輕人都往內地跑,島上老弱婦孺居多」。目前島上住民只剩三千多人,人口外流一半以上。

新房子背後 藏著當年小漁村

昔日港口一帶是鬧區,如今老房子多已改建,海岸也改鋪成水泥馬路。就在第一排新房子的後面,還是可以看到許多石頭構築的舊房子,保留著半世紀前漁村大陳的模樣。若跟當年聯合報記者登島拍攝的歷史照片一比對,就會發現,五十六年後的大陳港灣,其實房子比當初還少。

七十六歲的李京洲,是一九五六年首批響應共青團墾荒號召,來到島上的新移民。他回憶當時大夥領到的裝備,只有斗笠、蓑衣、扁擔、鋤頭、鐮刀等農具,「沒水也沒電,國民黨留下的舊房子雖多,多半只剩四面牆壁」。他說,大家只好去割茅草鋪屋頂,「颱風一來,整個屋頂就飛走了」。

游擊兵故居 搜尋泛黃的記憶

尋找大陳的記憶,當年反共游擊隊領袖王相義的故居成了主要線索。這裡是鎮上擺放大陳歷史照片的陳列室,包括國府駐守大陳時代的照片、蔣經國在島上的留影,「這都是這幾年,我們從台灣那邊蒐集回來的」。

運補艦中彈 一江山全軍覆沒

三、四十歲以上的台灣人對大陳島撤退的歷史都還有印象。一九五五年一月十日,大陳一整天都被共軍猛烈轟炸。滿載物資的「中權」號登陸艦在灘頭中彈,艦上汽油桶拖著火焰飛到半天高。八天後,共軍發動三軍協同作戰,攻擊大陳北方門戶一江山,守軍全軍覆沒。

二月八日,蔣中正總統只好接受現實,下令「轉用」大陳駐軍,並且將島上一萬八千多位居民全部撤運來台。美方派出船隻協助運輸,還動員四艘航空母艦護航。

蛙人拆地雷 別了大陳我的家

在探照燈與中外記者的鏡頭下,士兵們不停搬運多年來的裝備。蛙人拆除海灘的地雷與鐵絲網,美軍在灘頭指揮交通,喊著剛學的華語:「兩路!兩路!」國軍將領看著多年心血付諸東流,不甘的心情溢於言表。

二月十二日中午,最後一艘軍艦離開上大陳的灘頭,總計撤出三萬三千七百七十七名軍民,以及四萬噸的物資。

2011-02-08/聯合報/A6/大陳島特別報導】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pydesk&aid=583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