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3 22:55:16瀏覽15|回應0|推薦0 | |
這位媽媽:「你幫我弄就好了」,那位嗎咪:「我不要學」;這位媽媽,「臉色抱歉中」;那位媽咪,「將自己倒入大床的大胖臉中」。誠以為,被稱為「母親」的「那樣的人」,必須是孩子心中了不起的「人物」,所以,不能放棄,給它繼續努力;然而,如果前線的報告詞還是……,「這個太難了,我沒有那個腦袋」、「我用簡單的功能就好了」,除非放牛吃草,除非姊姊妹妹,全部向前不要了;非此,要借助幾個「偶爾」,作為「不知自己在幹什麼」的「嗚呼」的力量。偶爾,要請小朋友當扶手:「○○,只能教媽媽,不能幫媽媽哦。」偶爾,要裝辛酸、裝虛弱:「報告書,我寫得粉辛苦,請看兩遍表安慰、表回饋。」偶爾,要給它耳朵沒帶在身上,稍微lag兩下,讓她們睜得太大的眼稍感挫折。挫折,不是當饅頭啃的,是要長志氣用的;lag,不是剛好的情人節、正好的春花秋月夜,而是對高高日頭歲歲有今朝的回敬,給自己一回長跑的機會。總而是:「試看看」、「可以的」、「沒問題」;總而是,媽媽的「豐力富」,是孩子身心最好的「保固」。初一、十五,又……這麼地、那麼地過去了。檢視成果。這位媽媽:「只有一分懂」,那位媽咪,「清心寡欲中」。……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