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7 00:25:53瀏覽1432|回應0|推薦3 | |
久聞鹿港天后宮盛名及老街風華,特別在2010年的春節行中,安排了一趟鹿港訪古尋幽之旅。大年初五,從北港娘家出發,跟著丫爸丫母和二舅一家人,我們沿著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在春節連日的綿綿細雨中前往鹿港訪勝。 車子進入鹿港境內,天氣漸漸好轉,雖不是陽光普照,至少雨散雲收,不用打著傘逛街,自然輕鬆愜意。約莫10:30已於鹿港天后宮外圍道路,車潮也漸漸增多,順著天后宮停車場的指示牌,繞了一圈,還是找不到停車位,雖公告幾所國中小學開放停車,但每所學校大約停20輛車左右,就停滿了,好不容易才在一片爛泥巴空地中硬擠出一個停車位,算是幸運的了。 跟著人潮走著走著,來到天后宮前買金燒香拜拜,拿了平安米後,就轉往兩旁的老街逛逛。只聽見丫母在一旁叨叨的唸著:這天后宮怎麼和我先前參觀的不太一樣,小了許多?由於Connie也是第一次到訪,看著山門上大喇喇地寫著『天后宮』三個字,笑指丫母可能記憶力不佳,記錯了不同的宮廟。事後和二舅一家會合時,才發現,我們一家所到的『天后宮』其實是俗稱『新宮』的『新祖宮』。 『新祖宮』為全國唯一天子敕建之天后宮,是乾隆帝頒官帑敕建之廟宇,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十月,大將軍嘉勇公福康安率勁旅十餘萬,齊登鹿港,平定林爽文之舉事,雖曰將士用命,亦賴神助,遂撥帑倡建。竣工後,奉天上聖母神像入祀,當時清乾隆帝欽定每月朔望文武官員依祀行香,並加封聖母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隨侍兩旁之金將軍千里眼、柳將軍順風耳二人神像,亦穿官服、著官鞋、戴官帽,甚為罕見。廟中留有乾隆五十三年「敕建天后宮碑記」、乾隆五十七年「天后宮田產碑記」、嘉慶十一年「重修廟宇碑記」、道光十四年「重修天后宮碑記」四塊碑石及石香爐等古物,極具歷史價值。 而一般所指位於鹿港中山路底的天后宮,民間俗名又稱為「舊祖宮」。稱為舊祖宮就是為了與乾隆皇帝敕建的新祖宮有所區別。也因此,造成了第一次拜訪鹿港的Connie,一不小心『新祖宮』『舊祖宮』傻傻分不清楚。鹿港共有三座媽祖廟,最早建立的媽祖廟是興安宮,其次則是天后宮(舊祖宮),而新祖宮是最後才興建的,三座天后宮各自享有香火,和平相處,不爭誰為正宗,倒也是佳話一件。 鹿港老街俗稱「古市街」,泛指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一帶,遠自清朝乾隆年間,鹿港最為繁華時期,碼頭區商行最熱鬧的主要街區,當年大陸先民移居台灣,中部地區便選擇在鹿港登陸生活,為了與大陸往來貿易,便沿著臨河港岸邊一帶紛紛設立商行。將台灣所盛產的稻米、糖、農特產輸出到大陸,再運回以前一些在大陸慣用的日常用品,長久以來,這條熱鬧的「舊街」一直進行著大宗貨品買賣、交易的地方,大家慣稱「船頭行」。當時可看見傳船頭行的店家忙著貨品的交易及船期的安排,而協助搬貨的苦力群們,在工頭吆喝下趕著將商港停泊船隻後卸貨,擱在商郊廣場的貨品搬運堆疊,整條街道熱鬧滾滾。 而後隨著港灣淤淺,往來行船貿易的功能消退式微,人口大量外移他鄉,昔日的繁華不見,徒留興盛時期的完美華麗街屋。這些順著蜿蜒弧狀河岸所興築的街屋,泛指瑤林街(舊名:「楊藍」,是泉州地名,說明對原鄉的情感,權屬是大型船行「合和行」所有)、埔頭街(舊名:「埔頭」,一說法乃是溪埔的起頭,小型船行所在)、大有街(舊名:「暗街」,是中型船行匯聚處,尚未整修,存留舊貌。)一直保持相當完整的清代閩南式建築格局風貌,因而在民國75年由中央政府出資主導補助,漢寶德教授負責修整各個門戶的第一進門面及整體公共設施,是首次大規模將古蹟全面保存的案例。 百年前的「船頭行」,經過整建的街屋保留下來,街道兩側的傳統街屋,或是華麗,或是質樸,或高或低的樓層,傳達著當年的繁華。時隔二十餘年,立街門面的彩繪與雕龍畫棟象徵著富裕與貴氣,傳統的原木窗櫺詮釋著歷史原貌,新舊交沓、時空交錯,昔日的船頭行,現今留給後代子孫的屋宇內銷售著鹿港傳統的美食小吃(麵茶、糕點),古早味的傳統衣裳、繡花鞋、古童玩,在在傳襲著鹿港百年風華的繁榮情調。 走進時光停格的舊年代,光影映街景,歷史它就站在那裡說話,傳統與歲月交織出美好景象,也難怪至今鹿港老街,一直是國人喜愛的旅遊勝地了,有空不妨扶老攜幼到鹿港老街一趟,回味一下傳統古早的歷史風情喔! 資料來源~網路彙整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