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30 06:23:36瀏覽627|回應0|推薦0 | |
BBC中文網 | 更新時間 2012年4月18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1:06
陳以信 英國倫敦 馬英九總統清明節前循制遙祭黃陵,引發台灣在野黨抨擊,論者指其「心不在台灣」、「向中國認祖歸宗」。姑且不論民進黨執政時也做同樣的事,現下批評顯然是雙重標準。單就兩岸關係而言,遙祭黃陵的本身,何嘗不是一種善意的傳遞,毋寧視為一枝和平的橄欖枝? 部份民進黨人的憤怒不難理解,因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是中華民族的國族想像,這和他們意圖建立的台灣國族認同有所衝突。 「炎黃子孫」的身分必先拔除後,才能建構出唐山過台灣、原漢血統融合之「台灣先民」的新共同體想像。換言之,批判「遙祭黃陵」與否認「炎黃子孫」,不是一種文化辯證,而是一場政治行動。 無獨有偶,兩岸關係的深層牽扯著「炎黃子孫」的認同,中東問題的核心也糾纏著「亞伯拉罕子孫(children of Abraham)」的情結。 聖經紀載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先與女僕夏甲所生的以實瑪利,後與妻子撒拉所生的以撒,可蘭經認為以實瑪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聖經指出以撒的兒子雅各是猶太人的祖先。也就是說,亞伯拉罕是猶太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共同的信仰來源,而現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可說是亞伯拉罕子孫間之衝突。 2003年夏天,美國紐約兩名猶太裔高中學生進行一項暑假計畫,他們拍攝一系列生活相片,目的要展現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信仰與生活有多麼接近。隔年這計畫吸引來自23國的61位猶太與伊斯蘭青年學生參加,藉由彼此「拍攝」,他們開始「看見」對方,進而產生同理心,和平的種子因此在心中發芽。後來這活動在網路上推廣,宗旨是「對話、發現、尊重」,而網站名稱就叫做Children of Abraham。 訴諸亞伯拉罕的子孫,借以伸出和平橄欖枝的人,不只這群青年學子。 2009年6月4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埃及開羅發表一篇震撼伊斯蘭世界的演說,其中一段最為感人,他說「已經流了太多的血和淚,我們都有責任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母親,看著小孩在免於恐懼中成長,讓三大信仰的聖地成為上帝應許的和平之地,讓耶路撒冷成為猶太人、基督徒與穆斯林安全與永久的家,並成為所有亞伯拉罕的子孫,和平融和在一起的地方」,語畢現場響起熱烈掌聲、久久不絕。 時至今日,除了虔誠教徒外,沒多少人真正計較亞伯拉罕的真實性,也沒人會去計算經過數千年的異族通婚,現今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身上流的血液,還有多少成份來自於亞伯拉罕。然而共同緬懷亞伯拉罕對上帝堅實信仰的同時,卻為彼此增加了善意的對待,並讓以巴地區綻放出難得的和平曙光。反觀「炎黃子孫」之於兩岸關係,又何嘗不能如此呢?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