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在年底舉行可以說是華人世界最大規模的選舉,但是這和中國大陸會有關係嗎?
台灣11月29日將舉行地方首長、地方民意代表、村裏長、從上到下總共要選出1萬多個地方公職人員和各級地方民意代表。
學習民主?
站在民主選舉的角度來看,從總統到村裏長都是選出來的台灣是華人世界最大的民主政治體,一直也都有種說法是「台灣可以做中國大陸民主的學習對象」。
但是實際上是否如此?部分學者的看法並不樂觀,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教授狄忠浦(Bruce Dickson)認為,與台灣當年相比,中國要民主的話,欠缺了幾個因素。
他說,台灣執政的國民黨當年不論如何,還是有將「民族、民權、民生」等民主因素納入憲法,但是中國的憲法並沒有如此的民主因素。
他也質疑,台灣當年能夠走上民主化是因為蔣經國集中了權力、除去了黨內的強硬派、為台灣民主化打開大門。
不過,狄忠浦說,他看不出來習近平有這樣的想法,他認為中共向來在選擇領導人的時候,不會選擇有新觀念、新想法的,反而是要找那些「做不到的事,提都不要提」的人。
人民意願
狄忠浦認為,就他看來,中國的民間也並不支持民主改革,而中共認為黨是代表人民的利益、需要造福人民。
所以中共可能認為沒有政治改革的急迫性,而西方世界催促中國民主化,實際上也等於是「幫倒忙」。
他指出,台灣在走向民主的時80年代,也是兩岸關係沒有像以前那麼緊張的年代,國民黨政權在沒有外在憂慮的情況下,比較願意放手,而不是一再強調「黨內民主也是民主」、「中國要實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民主」。
但是現在的中國內有新疆和西藏的民族矛盾、外有東海和南海的主權爭議,而西方政治人物對中國的敵視態度,在在都讓中國對走向民主感到遲疑。
狄忠浦的結論是,目前他看不到中國會開始政治改革,也不太可能放鬆權力,亦即沒有實施民主的意願,故而台灣的民主經驗對中國而言,已經沒有意義。
合法地位
也有學者的看法是,國民黨當年不可否認絕對是和中共一樣的列寧式政黨,但是民主化之後,已經成功地將自己轉型。
倫敦亞非學院的副研究員陳以信說,當年國民黨撤退到台灣之後,先是以經濟建設取得政權的「合法化」,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經濟不再飛速成長,國民黨就轉而以民主化和選舉來取得「合法地位」。
曾經擔任馬英九競選總部發言人的陳以信說,當他看見國民黨搖身一變成為他口中的「選舉機器」,也讓他感到驚訝。
陳以信表示,也許中共未來能夠從台灣的政權和平轉移看到也許民主沒有那麼恐怖。
但是蘇聯瓦解之後。俄羅斯的經驗、最近的烏克蘭危機,或許也讓中國民眾認為民主不如想像中的美麗,甚至根本排斥。
還有就是「台灣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的問題,通常這個問題會得到「台灣那麼小、中國那麼大」、「中國人的文化水平還不夠」諸如此類的答案。
這些答案反而又招徠「如果大家都是中國人,為什麼不可以?」的反問,台灣政界對這種問題的答案,通常也是 「中國大陸必須自己選擇未來的方向」、「中國那麼大,我們影響不了,管好自己就好了」 屬於置身於外、事不關己的答案。
好奇?羨慕?
有學者曾經帶了中國大陸學生到台灣參訪旅遊,總合經驗是「台灣很親切」、對台灣一般老百姓可以自由表達政治觀點感到好奇、但是不見得「羨慕」台灣人有選舉的權利。
現在在台灣教學的六四學運組織者王丹在台灣舉辦民主講座,不少的中國大陸學生參與,不但仔細聆聽也會提出問題,似乎起碼有一部分年輕一代的中國人對民主是有所期望的。
在2008年國民黨贏得總統大選之後,中國的媒體對台灣的大小選舉也不再避諱,以2012年的總統大選為例,大批的記者出現在台灣採訪,雖然報道立場明確,但是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的敗選感言等等,媒體也沒有錯過。
馬英九的獲勝、取得連任,從熱門的微博來看,並沒有造成民眾要求民主改革的聲浪;看起來的確好像台灣的民主和中國真的沒什麼關係。
但是不論是英國、美國還是台灣的學者都不否認,很難在中國進行一次可信的民意調查,來看「台灣的民主經驗對中國有什麼意義?」。
每個人對同樣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民主自然也不例外,也難以論定誰的論點正確、誰的說法錯誤,只能問說「你覺得台灣民主和中國大陸有什麼關係呢?」。
(責編: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