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張會 兩岸關係里程碑
2014/02/10 06:47:22瀏覽391|回應0|推薦3
中國時報 陳以信 2014年02月10日 04:10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於11日首次登陸訪問,這是兩岸關係的重大突破。王郁琦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將於南京紫金山莊就兩岸事務交換意見,代表兩岸交流正式脫下「白手套」,進入「官方與官方」直接對口的新時代,這是兩岸關係「制度化」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兩岸媒體多以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形容,筆者認為此一比喻並不恰當,反而錯解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

兩岸「深水區」的說法應該延伸自鄧小平「摸石頭過河」的經典理論。1978年大陸經濟轉向改革開放,當時既要擁抱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又要維持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在缺乏適切經濟理論指導下,鄧小平決定採取「摸石頭過河」的實驗手段,與「進兩步、退一步」的操作策略。但近年來經濟轉型顯然遇到瓶頸,既有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嚴重政治障礙,是而進入「政治轉型」的「深水區」,因此這詞暗示的是政治改革背後「暗潮洶湧」,渡河時若不小心可能慘遭滅頂。

反觀兩岸關係,自2008年馬政府上台改採和解政策後,5年多來獲得極大進展。尤其兩岸簽署ECFA,確定邁向更大程度經濟整合後,大陸方面更加期待可以「由經轉政」,盡快促成兩岸政治談判。且由於政治對話具有高度主權意涵,難度遠較經濟事務為高,大陸學者與媒體普遍以「深水區」形容下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然而這說法存有很大迷思。

「深水區」的主要迷思是強調環境的暗潮洶湧。因為水愈深,代表環境愈複雜,不確定性因素增加,資訊更加模糊與不對稱,因此政治風險升高,決策結果的利弊更加難測。然而這個「惡化」的動態過程,與現實發生的兩岸變化並不相符。過去5年多來兩岸關係互動密切的結果,其實增加資訊流通程度與內容透明度,降低政策決定時的不確定性因素,更讓區域政治風險大幅降低。因此整個演化過程,是一個日益改善的「良性循環」,事實上兩岸關係愈走愈穩定,決不如「深水區」理論的悲觀假設,反而愈走愈危險、愈有可能出亂子。

一連串制度化的過程

其實兩岸關係比較適合的比喻是「蓋大樓」。當初馬政府的和解政策好比是為兩岸關係「整地」,在憲法與國家定位上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就是「打地基」,「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就是具體的「施工方法」,陸續簽署的ECFA與服貿協議等十多項兩岸協議就是一層層新蓋好的樓,未來在既有基礎上,這幢「兩岸大樓」還要繼續一層層蓋上去。

換言之,兩岸動態關係其實是一連串的「制度化」過程,而且方向非常明確,從過去的「無制度」到現在的「有制度」,從現在的「低制度」到未來的「高制度」。雖然難度愈來愈高,制度設計與磨合的成本愈來愈多,不過可以放心的是,這會是一組不可逆的「制度變遷」過程,未來制度演化只會更快、更多、更精細、更複雜。縱使日後兩岸情勢容有波折,但兩岸治理結構只會日益分殊、更形重要,而且必然更趨穩定。畢竟任何一方都不再能容許,一旦瞬間「制度歸零」所必然帶來的龐大代價。

兩岸關係應該要走上制度軌道,這也才是此次「王張會」的最大意義所在。

(作者為國民黨前發言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sc&aid=110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