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3 02:15:11瀏覽1979|回應1|推薦5 | |
甫在2010金馬獎入圍名單獲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雙項提名的《街舞狂潮》,以34歲的街舞鬥士阿倫VS 高中生組成的『8個小孩』舞團,年齡幾乎相差一倍的兩個世代,對街舞一樣懷抱熱情,卻有著不同的面對方式。
8個喜愛跳舞的高中生,在捷運地下街、公共階梯上快樂的舞著,他們希望在上大學前拿下『捷運盃』的冠軍,夢想實現卻無法兌現一年後再度共舞的承諾,比起不擅讀書的阿倫,父母支持的他們有更多選擇,有人留在台北的大學繼續參加熱舞社,有人和當年的阿倫一樣到了台中,舞蹈即使不是人生的全部,仍是內心重要的一部份。 我原以為這是兩個世代的縱向對照,看到後來覺得更像『群體』VS『個體』的橫向辯證,因著跳舞走向相同道路的人們,終有一天可能會爲了理念不同而分開。但如同其中一位年輕主角喜愛跳舞的原因,正是它不需要吉他、輪鞋等工具,只要有音樂、有空間,就可以享受舞動自我的樂趣,對應戲末在鐵塔前快樂舞著的阿倫,彷彿是最貼切的註解。
《音樂人生》開了紀錄片入圍金馬最佳剪輯的先例,也等於肯定了剪輯就是紀錄片的劇本,決定了導演的視角。 同樣以紀錄片入圍剪輯獎項的《街舞狂潮》,剪接串起兩個世代的對話,從而撞擊出思考的火花,相信這是《街舞狂潮》入圍剪輯的原因。儘管劇情仍覺得可以更緊密一些,但看了也會有想一起舞動的時刻,不需要懂跳舞,亦能體會戲中主角跳出自我的夢想。
本文提供《街舞狂潮》部落格轉載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