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30年光環退燒 竹科黃金期只剩5年
2010/12/05 18:19:19瀏覽3874|回應0|推薦0

這是前幾期商周的文章,雖然令人半信半疑,但是前幾年來台灣一直引以為傲的「高科技」面臨「轉型」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意即不是所有的「參與者」都能「賺到錢」。

文章的邏輯很清楚:竹科是台灣過30年成功的典範,但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一帆風順」,台灣面對大陸等「後繼者」的「大規格、大氣魄」的挑戰,如果現在不趕快找到方法,「光環」就只能「消退」。

是不是「危言聳聽」?我想:看倌們心裡自有一把尺...

_/_/_/_/_/_/_/_/_/_/_/_/_/_/_/_/_/_/

30年光環退燒  竹科黃金期只剩5年
撰文者:林宏達 /商業周刊 第1200期 2010-11-22

在國家產業政策鼓勵下,竹科躍上世界經濟舞台,也讓台灣成功轉型為科技島。風光30年後,如今政策利多一一退場,面臨發展瓶頸的竹科,下一步該怎麼走?

三十年前,這裡叫作「金山面」,是個不起眼的客家農莊,舉目所見,只有黃土茶園、農夫和稻田。

當時,所有人都不看好這塊土地的未來:因為這裡,即將從種傳統稻米,改變成種「科技業的稻米」:IC(積體電路)。沒想到三十年後,這裡不僅改變了台灣,也改變了全球高科技業的發展。

黃土變黃金,種出IC稻米!
竹科產業鏈,拿下六個世界第一

現在,這裡叫作「新竹科學園區」,這片面積廣達六百五十三公頃,相當於三個松山機場大小的土地上,已經成為全球高科技製造最重要的心臟。它擠滿四百四十家公司,一百一十家上市公司,所有公司的實收資本額相加,高達新台幣一兆一千億元。

走在同一片土地上,你看到的是全球最先進的晶圓廠、工程師和川流不息的物流車隊。

今年十二月十五日,是竹科成立三十週年。這裡只占全台灣工業區面積的一%,卻替台灣創造出十三萬二千個工作機會,今年竹科的產值,根據竹科管理局的統計,將高達新台幣一兆二千億元。

如果只看經濟面,竹科的成立,把黃土變成了黃金。二○○○年時,全台灣稻作生產,使用三十四萬頃土地,產值是三百四十六億元,同一年,光旺宏一家公司,只使用七.六公頃的土地,就創造出三百二十二億元的營收。

這裡是全世界最重要的IC製造中心,IC素有「科技業的稻米」之稱,沒有IC,全球高科技產業將會癱瘓,竹科也創造出全球第二大IC設計產值。圍繞著竹科的產業鏈,台灣還拿下六個世界第一,在IC封裝、測試、筆記型電腦、主機板、伺服器、LCD監視器生產產值,都是全球第一,讓台灣成功轉型為科技島。

「這裡是看不見的全球經濟中心,」二○○五年出刊的美國《商業週刊》(已更名《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封面故事〈WHY TAIWAN MATTERS〉如此評論。沒有竹科和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鏈,「全球經濟將無法運作。」

時間回到三十年前,新竹科學園區的計畫差點夭折。當時台灣希望產業升級,但沒人看好科技業,一位財經官員回憶,當時連經濟部都認為,台灣靠科技業升級是個不切實際的目標。但是再仔細分析,台灣進口IC的金額,比進口石油還高,才由主管科技的國科會,代替主管工業區的工業局,推動竹科發展。

一開始沒人看好竹科,竹科成立第二年,台灣才製造出第一台PC,比蘋果推出個人電腦晚了五年。前六年,台灣能在世界上競爭的電子產品,只有計算機、電話。「那個時候,別人會做的東西,我們也會做,就是一種成就。」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說。

旺宏總經理盧志遠回憶,一九八五年聯電上市時,政府還曾要求清大的研究人員認股,「沒有人要投資,每個人都問別人要不要買,」當時連這群最了解半導體的研究人員,都不看好聯電,「上市第一天,聯電還跌停,」他笑著說,當時沒人想投資科技業,卻沒想到,後來聯電股價漲了二、三十倍。

政府三策略,打造東亞矽谷!
土地、賦稅優惠,行政超有效率

沒有技術、資金,政府的產業政策,讓竹科從零開始,變成東亞的矽谷。當時的國科會,透過三個策略:土地、賦稅與服務,打造出台灣的科技奇蹟。

土地不用買,降低科技業投入成本。宣明智觀察,三十年前,科技業要設廠,就要花大錢買土地、蓋廠房,竹科卻規定,所有土地只租不賣,而且,只有通過審查的高科技公司,才能進入園區。連封測廠,都被認定是勞力密集產業,科技涵量不高,被拒於竹科門外。

開公司免稅,獎勵科技業者投資、進駐,竹科管理局局長顏宗明回憶,竹科剛成立的前幾年,竹科廠商只要新設公司,就能五年免稅,五年後再增資,就能再延長四年。

竹科一站式的行政服務,形成科技聚落。這裡就像一個小的「特區」,竹科管理局也有自己的學校、海關,竹科圍牆內就像是個完整的小天地,廠商不用跨出竹科,只要跟竹科管理局打交道,就能完成所有做生意需要的行政程序。

最後,則是周邊的人才養分。離竹科不到十分鐘,有清華、交大和工研院三個學術單位,加上員工分紅只需按票面價格扣稅,吸引豐沛、大量的人才。有便宜的人才、土地、稅,竹科從一塊荒地,變成高科技創業的樂園。

最高峰時,只要選對產業,連總機小姐都有機會躋身千萬富翁,高科技公司員工團購賓士也司空見慣。

但是,這個「科技新貴」搖籃的竹科,在發展二十年後,開始面臨發展的挑戰。二○○○年,當時新竹市長蔡仁堅帶隊衝進竹科,要求環保回饋金,對竹科的發展方向開了第一槍。

製造業污染,不敵環保挑戰!
高用水、用電量,都變爭議話題

為了種出供應全球高科技產品所需的「科技業稻米」,今年竹科尖峰時間的用電高達一百一十六萬千瓦,相當於核一廠發電量的九成,每日用水十三‧八萬噸,相當於半個基隆市的用量。

三十年前,所有人都騎腳踏車,沒人會抱怨塞車;三十年後,人人都開車上班,經濟起飛,社區意識、環保意識跟著抬頭,新竹人的注意力,從竹科的經濟成就,轉向竹科造成的交通和環保問題。

現在竹科躍上媒體版面的新聞,少見一夕暴富的新貴傳奇,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師過勞死的社會新聞。

二○○八年員工分紅費用化新制上路,二○○九年促產條例廢止,過去給竹科的政策優惠一個個消失。「胡蘿蔔都沒有了。」台灣科學工業園區同業公會秘書長張致遠指出。

今年,是竹科少了過去賴以成長的「政策胡蘿蔔」後,第一個三十歲生日。過去十年,讓竹科成功的要素,一個個消失,昨天的是,變成今天的非,竹科只重高科技製造業的發展模式,開始轉變。

過去,竹科被當成台灣產業升級的希望,是台灣發展的驕傲;現在,卻變成環保團體和地方人士質疑的對象。

三十年前,竹科地廣人稀,沒人在意晶圓廠的環保問題。現在,在竹科邊上,晶圓廠和民宅的距離,近到只有幾公尺,每當竹科跳電,晶圓廠的發電機隨即轟然啟動,居民抗議,「竹科只拉屎,不下蛋,」沒享受到好處,先受其害。

緊密相依的產業鏈,每個細節都出錯不得,張致遠回憶,有一年,聯電把運動會慶祝用的紙製綵帶換成鋁帶,沒想到鋁帶飛上高壓電塔,導致園區跳電,光這條鋁帶,就讓全園區廠商損失兩億元。

自從三年前,太陽能業者新日光租下最後一塊土地後,竹科就再也沒有土地可供出租。竹科的水、電和土地資源,都已經接近飽和。

宣明智認為,政府現在沒有清楚的產業政策,如何有效運用竹科有限的資源,提高產值,也需要更明確的規畫,有效的策略,其實一、兩個就夠。

中國砸重金,造鎮開發園區!
招商又挖角,複製五十一個竹科

「竹科黃金時間不多,只剩五年!」宣明智說。因為竹科面對的,不僅只是在台灣這個小島上的發展爭議,更大的挑戰,來自對岸對人才、廠商的龐大吸力。

現在,中國有五十一個模仿竹科模式成立的高新科技園區,正在等著和竹科比資源,比氣魄。

宣明智觀察,但中國是用造鎮的方式開發園區,手筆更大,一規畫就是一、兩千公頃,園區裡有商業區,餐廳,唯一的缺陷就是產業過於分散,沒有群聚效應。

但是,中國投資的招數更令人吃驚。張致遠形容,中國園區招商,不是被動等廠商進駐,而是主動翻開《財星》(Fortune)五百大公司名單,主動登門拜訪,缺什麼?就補什麼!不只免稅,「他們連訂單都可以給!」

過去幾年,中國不斷積極挖角台灣官員,希望複製竹科模式。據了解,竹科管理局前副局長童虎,就被挖角到上海的張江工業區,辦國際學校吸引海外人才,和竹科的策略如出一轍。竹科第一任管理局局長何宜慈,也曾擔任廈門火炬高科技園區顧問。

給人、給地、給優惠,中國正在複製竹科的發展模式。和中國相比,台灣開發新科學園區,多半用的是台糖農田,這些地是台灣最好的良田,「蓋成廠房後,一百年都無法再種作物,」張致遠說。相較中國,對台灣來說,農地是珍貴的資源。

發展遇瓶頸,未來在哪裡?
向深圳借鏡,思考就地升級計畫

三十年前,隔著台灣海峽,廣州的深圳開發特區在鄧小平一聲令下,也在同一年成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樣板與先鋒。

三十年後,深圳培養出中國最大出口製造商富士康集團,當富士康宣布為了因應高漲的勞力成本,轉而西進時,今年八月,深圳宣布將投資人民幣一千億元,建立新一代移動通信實驗室、電動車儲能電站和新藥產業化,加碼行動通信、新能源和生技產業。深圳開發特區已開始一波「騰籠換鳥」的升級潮,深圳原有的勞力密集產業,不是西進,就是必須調高工資,深圳正在努力就地升級。

現在的竹科,面臨水、電、土地資源的發展瓶頸,也沒有就地升級計畫,正是現今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縮影。竹科三十年,在輝煌的成績單背後,台灣科技發展未來最值得關心的問題,也許正是:下一個竹科在哪裡?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竹科
它,面積653公頃,相當於3個松山機場
它,2010年預估創造1兆2000億元產值
它,2009年創造13萬2千個工作機會
它,在IC製造領域,世界排名第一

延伸閱讀:竹科成立30年,打造台灣科技奇蹟
草創期
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正式開幕,第一批入園公司共7家
1981年:台灣生產出第一台PC
1989年:竹科廠商突破100家
1993年:竹科營業額突破1,000億元,IC產業首次超越電腦和周邊產業,成為園區最大產業

起飛期
1995年:台灣第一座8吋晶圓廠在竹科正式開工
2000年:新竹市政府向竹科宣戰,要求環保回饋金
2004年:竹科產值首次突破新台幣1兆元

成熟期
2008年:員工分紅費用化上路
2009年:竹科放無薪假,出現大規模勞資糾紛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wu246&aid=466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