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澳洲的中小學教育
2021/05/27 17:44:06瀏覽1922|回應1|推薦33

前言:

我這篇來講澳洲的中小學教育

不是給國外留學生看的

是給澳洲人尤其是有學齡小孩看的

或給台灣人(尤其是老師)做個比較

很多東西網上都有 參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91250307

澳洲的中小學教育包含學前教育、幼稚園、小學、中學和高中。

中小學教育時間為學前班到高中,共 13 年,至少到 16 歲均屬於義務教育。澳洲的中小學分為政府公立學校、非政府學校(包括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等教派的宗教學 校)。

https://zhuanlan.zhihu.com/p/91250307

絕對寫得比我詳細正確

 

我想寫得當然是這些以外你看不到的東西

很多事情我原來也不懂

就像過去在台灣我一直念書念到28

把台灣的學制學府都唸完了 當然就是專家了

因此我一度自稱是學生教父

其實就是狀況見多了加上常常有人問我

花一些心思做整理 總結一下就變專家了

 

澳洲小學生升中學大致有4種辦法

  1. 直升學區公立中學-這沒什麼好多說的 住哪裡就念哪裡
  2. 考菁英中學
  3. 跨學區念公立中學-必須提供理由
  4. 念私立中學

除了私立中學以外 所有公立中學包括菁英中學 都是免費的義務教育

 

首先談這些公立中學有什麼差異性

當然官網有很多註解 例如重點中學 有各種不同的重點等等 請自行參考

我卻更直接了當說最大差異 就在升學排名

大學錄取率就是硬道理

 

直升學區公立中學這是最普遍的選擇

看似沒什麼好多說的 卻有許多內涵

因為造就出各地區不同的房價

例如大學錄取率高的區域 就成為高房價的熱門區

每個華人都希望子女擠進一個能升學的好學校

結果這些升學重點區的 房價當然就居高不下

因為我對文憑學歷沒什麼好感 也不羨慕會念書的小孩

所以當初買房時根本不在意所屬學區

只希望房價越低房子越大越好

我認為要念書在哪不能念?

直到我女兒小學要畢業了

我才知道我所屬的學區是馬戲團表演的重點學校

我開始感到不安

我不想跟華人擠什麼重點升學學校

我只希望女兒快樂的念一個普通的中學

眼下卻只有馬戲團表演可念

我心想是你們要把學生教父重逼出江湖的

所以我得開始認真做功課

結果一年下來就快變專家了

 

 

既然學區是用住址劃分的

聰明的華人當然自有辦法

例如遷動戶籍到親戚友人家-其實這是女兒同學媽媽的說詞

我寧願相信是直接去租屋一年

因為好學區都要求租屋者至少提供一年合約

算算一年租屋合約至少要2萬澳幣

只要有錢這不算犯法

若更有錢的就乾脆直接花兩百萬買房搬家

 

其次如果願意接受挑戰尋求更好讀書環境的同學

可以考慮參加考菁英中學會考

菁英中學有兩種

一種是全校都是考進來的

一種是部分考進來的 其他是戶籍地的學生

菁英中學會考主要給小學升中學的同學參加

每年3月舉辦 有點像台灣的聯考

但不一樣的是 312年級 每年都有類似的菁英中學會考

所以這個會考不但是年年舉辦 而且是每個年級都辦

換言之可以視為菁英中學每年接收轉學生的辦法

讓考不好的同學 來年有繼續努力翻身的機會

這點就不同於台灣的聯考

 

既然要考試

裡面的玄機就太多了 我應該說不完

簡單回復考試要怎麼準備 需不需要補習”?

其實我寧願說補習也是 一種準備

我畫個表給你們看看

 

準備

沒準備

聰明資質好

V

X

資質差

?

X

 

至於什麼是準備與補習?

在澳洲有很多華人把澳洲當中國或台灣

尤其華人集中的地區更是升學競爭激烈

我看到幾乎都是整班帶去考試

在家長口耳相傳渲染下 幾乎人人都需要補習

更甚者 小學一年級開始 全科補習

並且年年參加菁英中學會考

不只是華人 印度人 韓國人 越南人 補得更兇

但華人因人口基數的關係 相對人數最多

一般補習費以一年2-3千澳元為基準

外加模擬考班就是5-6千一年

坊間有所謂全科班 保證班 大神班 費用當然就更高了約1

6年就是6

但是頂尖的菁英中學幾乎全是華人

如同前述我很反感 當然不會當作是女兒的目標

 

像我家所在的放牛班地區

就沒什麼人準備菁英中學考試了

例如我女兒全班才2人參加 全校也就5人參加

所以我決定讓女兒考前補一年

然後選一個離家近的中等菁英中學就好

結果不到一年補下來我實在是非常失望

我發現女兒的數學越補越差

應用題只要有文字敘述的幾乎就直接放棄

我真的很生氣也很無奈

間俗稱雞兔同籠其實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式

由於我小學時念資優班 因此我知道

所謂的資優班 就是教雞兔同籠卻不教二元一次方程式的伎倆

想不到不只台灣 全世界都用這種伎倆來評估測試菁英?

 

我很生氣 於是一年沒補完 就停了 我決定自己教

我去美國的大學尋找代數的教材來教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Algebra, An open source (CC-BY) textbook

Available for free download at: http://wallace.ccfaculty.org/book/book.html

你們一定不相信 麻省理工的代數 是從加減乘除教起

台灣的資優班及補習班的數學 竟然是用代數來教加減乘除?

於是一年下來 我女兒把中學的代數全學完了

而我的小學數學能力也提升很多

 

至於補習有用嗎? 這很難說

但畢竟如同前述補習也是準備 一種

沒有準備是絕對不行的

但不代表補習一定行

過去我還知道有些父母知識水準高的

會讓資質好的子女選擇不補習 由父母親促 上網學習 模擬考試

也能考到很好的菁英中學

但倘若有人說自己的小孩都沒準備

就考上菁英中學 絕對是放屁

 

我們來看菁英中學考3科其實只佔總分50%

另外50%是學生在校成績

但是3科的比例和在校成績的比例

也是每年改來改去

例如華人都補習數學 因此數學特別強

教育部今年就改成文科比例加重

來打擊華人補習的歪風

甚至於連考試的科目與主題都能改

主要就是讓補習班的考古題吃鱉

今年考完大家都說數學特別簡單

看起來是回歸小學加減乘除了

於是我的代數算是白教了又碰了一鼻子灰

但我們可以斷言的是

只要有菁英中學有華人

這種貓捉老鼠的戲碼就會一直 持續下去

 

再談菁英中學的排名也暗藏許多玄機

台灣人喜歡排名 因此志願照分數排

一中再來是二中 應該沒有人例外

澳洲菁英中學就不同了 像股票一樣

排名及錄取分數由市場動態決定

當然名列前茅的學校

好比建中 或一中 應該沒什麼爭議

但是接下來的學校就很難斷言了

例如交通方便離市區近的學校大家搶

分數就增高了 但升學率未必好

相反的也些升學率很高的學校

因為交通位置地緣種種條件的關係

反而容易錄取的多

這就像性價比 單從外表比不出來

考了很高分卻進了升學率低的學校

或低分卻進了升學率高的學校

皆有所聞

造就出學生與家長的謙虛

結論是:沒什麼可比的

 

進一步談澳洲大學錄取 雖然不是本文的重點

澳洲大學錄取更是五花八門

最普遍的是學生任選3科來加權比較

很多人拚著老命讀數學

因為讀的人多 加權後可能只拿80

但有人專長是美術 因為競爭者少 拿了96

結果就是選讀數學的整整差了總分16

這讓靠補習出人頭地的華人著實吃悶虧碰一鼻子灰

 

 

接下來談跨學區念公立中學

除了高度競爭的菁英中學及無條件進入的本地中學外

公立系統還有另一項選擇

就是跨學區申請中學

教育部允許像我這樣不滿意自己學區的人

可以自行決定申請3個公立中學

再由學校根據缺額個別甄選

當然必須提供理由

教育部給的理由選項約有9

其中包含例如: 兄弟姊妹條款 地緣條款 特殊需求條款等等

但是明定學業成績不能當作是理由

就各憑本事申請了 一般錄取機率有限

 

 

最後談私立中學

私立中學又大致分兩種:

一種是教會學校 學費 約一年在4千到7千之間 6年約是 3

教會學校有一定的素質 其升學率約在公立中學的中間

但好學校除了地緣關係外 往往以教徒優先

比起2萬元租房 1-6萬元考菁英中學 以及跨學區的不確定性

在我把小學數學讀得滾瓜爛熟卻考了一鼻子灰後

深深覺得素質中等地私立學校是不錯的選擇

 

另一種就是俗稱私立的貴族學校 學費一年從1萬起跳到6萬不等

私立的貴族學校就真的沒什麼好說的了

有時候會提供高額獎學金 來吸引優秀學生

畢竟提高升學率才是提高學費的硬道理

 

我女兒今年考完了菁英中學  

目前還沒放榜 7 月才知道結果

面對這麼複雜的考試與計算方法

教育部又年年改制 誰敢有把握?

既然沒把握 有誰敢炫耀?

因此這絕不是炫耀文

讓大家對澳洲升學學制有一個 基本客觀的認知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hsien1969&aid=163257419

 回應文章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5/28 11:06

基本上和加拿大類同,進了大學才見真章,

中學成績優秀,進了一流大學,跟不上也是白搭,

最重要的永遠是,有沒有興趣,專業強不強,

最終,天賦、個性,社會大學決定一切。

Jacky's blog(chunhsien1969) 於 2021-05-30 07:23 回覆:

真知 正見

對小朋友來說 這些過程還是要走一遍

我幫它們減少一些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