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股市大跌 專家分析銀行和外資操縱
2007/02/08 15:12:39瀏覽384|回應0|推薦5
2007年新年伊始,中國股市瘋漲,滬指接近3,000點,中國再次出現炒股熱。國際大銀行的分析師警告投資者,中國股市已呈現泡沫狀。1月31日,中國股市大跌,滬指盤中最大跌幅達到5.52%,深成指盤中最大跌幅達到8.25%。深成指全日大跌7.62%,成為1997年2月18日以來單日最大跌幅。滬深300指數亦大跌6.53%,創下設立滬深300指數以來最大跌幅。

國際投行警告中國股市呈現泡沫

此前一週,滬指瘋漲破2,900大關之時,花旗、匯豐和聯合瑞士等國際大銀行的分析師警告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大陸股市敬而遠之。幾大銀行的分析師指出,中國股市以呈現泡沫狀,股票價值與公司表現的關係已經嚴重扭曲。在過去18個月中,股票價值對公司盈利的比例飆升了一倍,為新興市場平均值的兩倍。

管理80億美元資產的新加坡星展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劉永達曾警告說:「每當人們看到散戶投資者排隊等待購買新股的時候,便應該萬分小心了。這些散戶並不能決定市場的走向,他們通常在認為自己能賺錢時大量進場交易,但這時通常牛市已經接近尾聲。」 

《中國事務》主編伍凡表示:「股市都是大戶操作帶動的,大戶一走,小戶就倒霉。估計大戶看這幾個星期漲得差不多了,就開始撤,股價就往下跌……中國股市不是根據市場需求和公司的業績,而是人為操控。」

他指出:「中國的股市十幾年來就是圈錢、圈錢,我認為這次又是老套路,政府在圈錢。中國股民超過8千萬,按每人10萬元算,就是8萬億元圈進來了……這次股市下跌,虧的是散戶、是老百姓,而中國的銀行和外國財團已經賺了。」

外資是中國政府有意放進來的 

有人認為,國際熱錢是最近推升中國股市的主要動力。新浪網直接刊文:「外資操盤中國市」,質疑境外800億美元資金推動2006年的大牛市動機何在?中國會否重演泰國悲劇?

伍凡指出:「外資這次影響是非常大,那是中國政府有意放進來的。資料顯示,上海股票最低的時候,大概是2005年11月,跌到大約1,000點。到了2006年1月,中央政府開始採取措施,5個部委做了一個決定,讓QFII──即合格的外國投資機構大批進來, 政府規定外國的基金會可以買上海和深圳的A股。不僅如此,還允許外國大財團買中國的戰略股,幾乎沒有什麼限制。政府這樣做,一是吸引外國投資;二是向國內的散戶暗示:政府要把A股和B股推出來了,以此來吸引散戶的資金。」

中國股民激增 典當房產炒股 

由於受大戶推動,早幾個月,中國股市行情不斷看漲。進入2007年,股市更是瘋漲,導致中國股民數量激增,巨量儲蓄資金蜂擁進入股市。

統計數字顯示,2007年前10天,中國股市新增用戶數達到129萬1,677戶,平均每天開戶數達到12萬9,168戶,創下近乎瘋狂的紀錄。1月23日的數據顯示,中國A股、B股以及基金的開戶人數達到8,093.41萬戶。股民數量首度超越美國。

上海不少典當行生意火爆異常,不少人典當房產、汽車融資炒股。一些民間借貸場所的月利率上升到6%左右,甚至有人把養老金拿出來炒股。
國有銀行把儲蓄款拿來炒股 

伍凡分析,這次操縱股市除了外國資金外,還有中國的銀行和金融機關,他們是大戶。中國的銀行吸收了很多儲蓄存款,又找不到合格的可貸款的產業,就偷偷的把錢拿出來炒股。這樣做是非法的,中國政府一定不會承認。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程曉農日前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基本上持同樣觀點。程曉農指出,中國大陸股市的游資,很大部分來自國有銀行。因為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股市並不了解。很難選擇他認為可以投資的股票。如果外商投資中國的股市,他需要通過中國的代理,由中國的代理人給他操作。

程曉農指出:中國的銀行敢這麼做,原因是他們是國有的。股市一旦崩盤了,可以由國家財政給它兜起來。銀行是拿著國家的信譽在那裏折騰,賺了錢是私人的,吃了虧是政府的,是公眾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銀行壞帳那麼多的原因。

據香港《爭鳴》雜誌2007年1月報導,中國大陸的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和壞帳,高達近10萬億元。從2001年5月到至2006年10月,中央政府先後向四大商業銀行注資4萬6千6百多億元。《爭鳴》透露,最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直言:他最擔憂的就是金融問題積壓到哪一天,因國內外複雜、突變的因素,引發金融體制崩潰,導致政局混亂。

伍凡指出,有人以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就以為中國的股市好,這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中國的經濟是靠資金、勞力以及資源的投入來維持增長,而利潤卻非常低。中國每年投資這麼多,政府從來不公布利潤。沒有利潤,沒有市場價值,股票怎麼漲?所以,中國的股市不是正常地漲起來的,而是人為地托起來的。

【王珍/報導】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ckle&aid=729219